最近在写战国军事史,突然发现魏国国君魏惠王和《笑傲江湖》中的嵩山派掌门、五岳盟主左冷禅还蛮有可比性的。
相同之处,比如他们都有政治野心,一个是要延续祖父辈的称霸霸业,一个是要实现一统江湖的霸业,虽有庙堂江湖之别,也有主流天下与亚社会之别,但这份野心并无实质差异。
对此本该一视同仁,然而世人对魏惠王乃至所有真实政治人物的“野心”习以为常,却一贯鄙夷左冷禅等小说人物的“野心”,似乎前者野心不可或缺,而后者有一丝野心就是原罪,同为“政治人物”,评价却完全相反,这个现象还挺有趣吧?(实质是金庸对政治的误解和偏见所导致的。)
更相似的地方在于他俩实现霸业的战略决策,左冷禅执着吞并同属“五岳联盟”的其它四岳剑派,而魏惠王则对同出三晋的兄弟兼盟友赵国首先下手,至于韩国,若非识时务,恐怕也会被修理。
看起来都是先拿盟友开刀、近乎“攘外必先安内”的同一战略,那结果怎么样呢?
先看魏国,前353年,魏国进攻赵国,攻下邯郸,赵国形同灭国,虽然之后有桂陵之战的小败,但并不影响大局,而制服赵国后的魏国将齐国、秦国、楚国等主要大国相继修理一轮,堪称打遍天下无敌手。
在这一轮的天下争霸中,魏惠王不仅笑到最后,也成为了真正名副其实的天下霸主。也是这一巨大“武功”,让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率先称王。(魏国真正衰落是在前342年马陵之战以后,算是魏惠王妄自称王“作”出来的,与之前这一阶段无关。)
那么左冷禅呢?我们都知道,他前期的确严重削弱了衡山派、华山派和恒山派,然而在五岳并派、“比剑夺帅”大会上却失手了,连统合五岳的第一步都没有完成,更遑论以后与日月神教乃至少林武当的争雄,压根都没进行到那一步!
同样的战略,却一胜一败,一个实现了,一个却连第一步都没有达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很简单,自身实力不同,所处的整体形势也不同。
魏国继承了晋国的主体衣钵,又是最先进行变法而崛起的国家,在战国初期,魏国的实力堪称鹤立鸡群,从前述表现看,它此时就像是春秋时代的晋国,完全具有哪怕是“以一挑三”的绝对实力。(“三”指齐秦楚,还不包括韩赵。)
也就是说,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出发,魏国都是“老大”,它想打谁就打谁。在这种情况下,魏惠王要做战略决策,先行“统合三晋”,其实是先弱后强,不仅正确,也是稳妥之举,既能杀鸡给猴看,也能解除后顾之忧。甚至于,这个决策都显得有些保守。
但是显然,嵩山派没有这样的实力基础,它不仅不是“老大”,甚至连前三都排不上,毕竟前面至少有日月神教、少林派和武当派三个组织。
在这种实力对比的前提下,“五岳联盟”其实是类似“合纵”策略下的一个联合组织,就好比战国中后期多次出现的各国合纵组织。
对五岳剑派或者嵩山派的大战略来说,只有报团取暖、共同进退才是上策,至于内部统合乃至自相残杀,在还有强大对手的存在下,根本不符合其长远利益,这么做不仅亲者痛仇者快,而且是显而易见的战略昏招,压根为智者所不为。
比如,在左冷禅的骚操作下,五岳并派即使成功,其整体实力也只会因为内耗而大幅削弱,对于之后的“争霸”江湖,其实是自折臂膀。更不要说因此而暴露了野心,纯属“慕虚名而处实祸”。
所以,左冷禅采取和魏惠王同样的战略决策,先拿四岳盟友开刀,其实是“胶柱鼓瑟”,完全不合时宜,也根本不符合战略研判的基础原则。
笔者以前就曾说过,左冷禅是个战略上完全蹩脚的角色,压根不具备哪怕是基础的战略意识和大局观,与魏惠王的对比也可算是一个有力反证。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如果左冷禅压根不该合并五岳剑派或者说合并五岳剑派就是个战略昏招,那整个《笑傲江湖》小说就完全立不住了。
所以商业小说嘛,看着消遣就好,不能真当回事,至于想在其中寻找什么战略分析,更是纯属找错地方。
(全文完)
阅读我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