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声专栏:《南禅寺》

乐艺会 2024-10-14 07:11:26

南 禅 寺

刘春声

佛光寺的名气比南禅寺大,多多少少沾了梁思成、林徽音夫妇的光,但两相比较,佛光寺也有不及之处:南禅寺的历史比佛光寺要早,造像也更灵秀,仅凭这两点,南禅寺不可不去。佛光寺到南禅寺不过四十公里,开车却要用一个多小时,不通高速,只有弯弯曲曲的县路,又随时要跟在慢腾腾的四轮农用车后面爬行,这还不算,我们去的那天赶上修桥,所有车辆开到桥头,都要乖乖地按着箭头所指,驶进尘土飞扬的河滩,好不容易重新回到公路上,不多远就看到了指向南禅寺的路标,我们一阵欣喜,以为就要到了,没想到下了公路,还要走很长一段乡间小路,才看到南禅寺的红墙,这时天色已近黄昏,看看表,再过一个多小时,山门就要关了。

比起佛光寺的宏大,南禅寺简直就是一个袖珍小庙,山门前横着一条土沟,据说是以前的小银河,眼下哪还有一滴水呢,干涸已久的沟底一蓬蓬杂草艰难地挺立着,随风摇摆,已过立夏,还没有长出该有的绿色,更没有钟鼓齐鸣,烟火燎绕。我料定南禅寺肯定是归文物局管,文物局管的寺庙都叫单位,只有工作人员没有出家的僧人,到了跟前一看,果然没猜错。

听说当年南禅寺只是当地善男信女集资修建的一座香火小庙,籍籍无名、香火不旺,小到连县志都不曾记载。加之地处偏僻,交通不畅,才得以躲过公元843年唐武宗发动的那场大规模灭佛运动,据《旧唐书·武宗纪》记载:会昌五年夏四月,“敕祠部奏括检天下寺及僧尼人数,大凡寺四千六百,兰若四万,僧尼二十六万五百”。同年八月壬午(七日),诏告天下,“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会昌法难”三五年间,除了拆除四千六百余座大庙,还有四万多座小庙也都跟着灰飞烟灭了,南禅寺能全身而存,还保留了唐代初建时的原貌,实属命大。这还不算,它还扛过了建成以来当地十次五级以上的地震,躲过了历代兵燹等大小人祸劫难,连日本人修工事都拆过它的砖而没动它的主殿,真是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一千多年过去,今日南禅寺的规模仍然只是两个院落,很象北京的两进四合院。在北院宽阔的月台上,大佛殿孑然而立,别小看这个孤零零的佛殿,它却是国内乃至全亚州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建成时间上,它领先佛光寺75年,但这是个保守的数字,因为这是以南禅寺重建年代计算的。南禅寺的创建年代没有记载,根据梁上墨书,得知它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一千二百余年。

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面阔11.75米,进深10米,平面近方形,共用十二根檐柱支撑着庞大的殿顶,大殿的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屋脊两端装饰着鸱吻。大殿既稳固又俏丽,结构简练,具有典型的中唐时期大型木结构建筑风格。大殿建筑在1.1米高的台基上,殿前又筑有月台。我国唐代建筑中,多无月台,国内现存几座唐代建筑中有月台者仅南禅寺一例。山西是个很神的省,单说晋北,给外地人的印象似乎多是贫脊干旱加闭塞。当地人保守,惯性大,生活节奏总比其他地方慢半拍。我们当年在晋北当兵时,看到小河里的鱼长的又肥又大,就是没人动,颇为激动,于是大家找来网,捕鱼改善伙食,这引来当地老百姓的好奇,这家伙还能吃?上年岁的人看到直摇头:这可是神,吃不得的。所以后来我经常对去山西玩的朋友说:到了那里吃饭,千万别点鱼。朋友问为什么?我说近些年山西人才知道鱼能吃,能做的好吃吗?当然这是调侃,但山西确实曾经很闭塞,可偏偏就是这种种闭塞,却把那些古迹藏的好好的。我年青时曾在晋北当兵十多年,从省会太原往北的县市几乎都去过,但号称地上博物馆的山西的古建,并没有给我留下特别多的回忆。有一次我们路经应县,远远看到高高的辽代木塔,被一片低矮的村舍包围在中间,很是突兀,居然荒着没人管理,受好奇心驱使,我们几个战友就爬了上去,塔内的楼梯一蹬三晃,每一层步道都堆积着厚厚的鸟粪,人一走过,便趟起刺鼻呛人的烟尘。没有照明,只凭一点射进来的阳光,大塔内部的佛象和壁画根本看不清楚,所以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也压根儿没想到,它会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闻名中外的旅游圣地。

(网络照片)还有一次我到代县出差,中午肚子饿了,就在老城门楼下的一家小饭馆吃了盘烧麦,这家小饭馆与边靖楼相距不过百米,用高大威峨来形容边靖楼的雄伟毫不过份,据说仅楼上悬挂的“声闻四达”和“威镇三关”两块匾,就有两人高,同为亚洲第一巨匾,数里之外,一目了然。书写者是雍正时知州杨弘志,书为颜体,笔力雄健,望之有热血沸腾之感。

民国时期的边靖楼(网络照片)

(网络照片)

(网络照片)边靖楼使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宏大。边靖楼建于明代,600年来拒敌1700余次,1898年大修过一次,一百年后的1998年,边靖楼再次重修,历时三年,于2002年5月完工。重修后的边靖楼看起来和三年前几乎没有区别。这是因为此次重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没有对建筑物进行彩绘。我对这个大修工程甚为嘉许,除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据说施工的是当地有名的杨氏工匠,他们心怀对先人的敬畏,用心施作,恐怕是边靖楼大修获得成功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这次在边靖楼下吃烧麦还有一个意外发现,从饭馆的招牌上得知,烧麦起初是叫梢梅而不是烧麦。可不是吗,不封口的面皮层叠着呈开花状,还真象傲雪盛开的梅花。话说回来,当年那个时代没有人关心这些古代文化瑰宝的命运,人们真正关注它们是改革开放后的这几十年。知道南山寺的人不多,慕名到五台山看唐代建筑的人,多去佛光寺,佛光寺有当年的发现者梁思成、林徽因的故事做背书,声名显赫,光芒万丈。但南禅寺就不同了,规模比佛光寺东大殿要小很多。我对古建少有研究,是外行,仅凭目力所见,感觉南禅寺的气势并不让东大殿,那上收下放高高挑起的飞檐,有一种勾人魂魄的美。之所以喜欢到处参观古建,只是出于喜爱,这种出于骨子里的爱,在国外更为凸显,每次行走在异国他乡,眼前猛然出现中国或中国式的建筑时,哪怕是一点点中国古建的符号,也会心头一热, 忍不住多看上几眼。

当我进入南禅寺大殿,登时又被眼前十几尊造象惊的目瞪口呆,如果不是殿门外坐着一个值班的人,我简直以为这里正在上演一台佛教故事的活剧,我一再向那个值班的人求证,得到的回复是这十七尊雕塑都是唐代的原装作品,至今保持着原貌。更让人意外惊喜的是山西文物部门今年开始允许游客在不使用闪光灯的前提下,可以对文物任意拍照。

好象是佛家正在开会,这一铺造像按照尊卑有序的布局,主尊的莲台上,金身佛祖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手式作禅宗拈花印,慈眸四照,尊贵而端庄,严肃而安详,似在讲经说法,神情肃穆庄严。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分立两旁,凝神注目,很是虔诚恭谨,生怕漏掉一句佛祖的教诲,挨着阿难和迦叶的是文殊、普贤菩萨,他俩分别骑狮和乘坐大像赶来恭听。胁侍菩萨戴璎珞,约宝环,亭亭玉立,容貌健美。站在她前面的护法天王,威武健壮,一边张目观察外界,一边侧耳倾听圣言。特别是撩蛮,佛霖和仰望童子皆赤足踩地,如同舞台上的演员,姿态生动如同活人一样,表情逼真传神,身形丰满优美,夸张适度,衣纹简练准确,和谐流畅,一个个栩栩如生,同数千里之外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惊人的相似,让人感叹赞美唐代艺术家的非凡造诣,这真是惊鸿一暼!我就象一个在台下观剧的人,屏住呼吸,生怕不小心咳嗽一下,这些神祇都会寻声转过身来。

南禅寺虽然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但它创建的历史一定更古老,就算是从建中三年算起,此时诗仙李白已经逝世二十年,杜甫已经逝世十二年,而白居易才刚刚十岁,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话真对,南禅寺作为千岁的客舍,在无始无终的时间面前,不也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吗?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我蹑手蹑脚地从大殿出来,发现刚才还坐在门外值守的工作人员已经下班了。返回繁峙酒店的路上我还在想,藏身“穷乡僻壤”的南禅寺,既非敕建,也不属宏丽古刹,尚且拥有如此令人惊叹的艺术成果,那些早已毁掉的成千上万座寺院呢,它们带走了多少难以计数的文化遗产啊。赵朴老一九七八年登五台山,游南禅、佛光二寺时,曾赋诗写道:“二唐寺,瑰宝世间无。千劫何缘存象法,明时自不失玄珠,沉晦庆昭苏”。幸好南禅寺玄珠尤在,经过千年沉晦,是时候重放光芒庆昭苏了。2024年5月30日 写于北京昌平林溪(除文字说明外,图片均为本人拍摄。引用网络照片,有侵即删)

刘春声,文化学人,笔名齐庚,别署宜斋、汉风堂主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天雨》,散文集《探花集》、《情满吕梁山》(合著),专著《中国古代镂空花钱鉴赏》,《打马百钱》。主编出版首部《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原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专家库成员,北京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委员、主编。发表文学、学术文章150余万字。曾任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客座教授,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炎黄艺术馆副秘书长,北京长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0 阅读:0

乐艺会

简介:鉴赏艺术,分享人文创造之美,推动艺术与生活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