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舆论的江湖中,“经济学家”宋清辉一直以来都以敢言的形象示人,可这一次,面对胖东来索赔一百万的诉讼,他却慌了神。曾经扬言要和胖东来“死磕到底”的他,如今却更倾向于友好协商解决此事,这背后的反差令人深思。

宋清辉,虽顶着“经济学家”的头衔,在多个社交平台拥有众多粉丝,但他的“经济学家”身份一直备受质疑。学历成谜,工作履历不详,在核心学术期刊中难觅其署名文章,他的“经济学家”名号更像是自封而来。这样一位在经济学术领域根基不稳的网络博主,平日靠着发表各类犀利观点吸引流量,可这次对胖东来的评价却让他陷入了麻烦之中。

事情源于宋清辉在“胖东来基层员工平均月薪9886元”的词条下评论:“胖东来是一家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只能变着花样靠流量活着。”这番言论,在他看来或许只是一次普通的观点输出,旨在批判他所认为的企业流量乱象。但在胖东来眼中,这无疑是对公司品牌形象的严重贬损。于是,胖东来果断出手,将其列为侵权诉讼案件之一,追责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起初,宋清辉面对胖东来的起诉,表现出一副强硬的姿态,发表声明称自己行使的是言论自由的权利,坚称不存在贬损名誉的行为,还扬言要积极反诉、斗争到底。他言辞激烈地批判胖东来,认为其靠刻意制造流量噱头来转移经营压力、谋求利润,甚至对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学历和经营方式进行嘲讽,试图将自己塑造为正义的批判者,对抗他口中胖东来的“流量乱象”。

然而,随着事件的发酵,宋清辉或许是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一旦真的对簿公堂,若法院判决他赔偿一百万,以他的经济实力,大概率难以拿出这笔巨款。毕竟,他并非真正意义上被广泛认可的经济学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若是一个在经济领域有深厚造诣、真正成功的经济学家,或许百万赔偿尚有承担的能力,但宋清辉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底气。

于是,态度的转变悄然发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的语气不再强硬,转而表示更愿意和胖东来友好协商。这一转变,尽显他内心的慌张与无奈。曾经的豪言壮语还在耳边回响,如今却不得不放下姿态,寻求和解。这也让人们看到,在真正的法律责任和经济压力面前,那些看似强硬的网络言论显得如此不堪一击。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大众对于言论自由和企业名誉权的思考。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并非毫无边界。宋清辉作为拥有一定粉丝量的博主,更应意识到自己言论的影响力和责任。而对于企业来说,维护自身品牌形象的决心也不容小觑。胖东来的起诉,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权益,也是给那些随意发表不实言论、损害企业声誉的人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