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9日中午13时许,浙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李晟医生在门诊诊疗中,突然遭到一男子持刀伤害,致多处严重损伤。
事发后行凶者跳楼,而医院虽然第一时间组织多方专家联合救治李晟医生,但他最终因伤势过重,于当日21时许不幸去世。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有关“医闹”“医暴”“伤医”“医生被打”“护士被打”“骂医生”“骂护士”等各种新闻报道,这些恶性事件严重扰乱了医疗卫生机构的秩序,威胁、危害了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了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据中国医师协会于2018年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70%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部分演变为暴力伤医事件。
医护人员明明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而很多伤医事件的背后,原因也并不全是医护失职或者侵害了患者的利益,例如李晟医生就不是行凶者或其家属的主治医生。那为什么患者还是把暴力的矛头指向了医护?通过对过往事件的归纳,大致总结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患者对诊疗结果期望过高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虽然提高了公众的健康水平,也使部分患者和家属产生了偏见,理所当然地认为医护人员应当竭力为他们服务,自己疾病应该被治愈,对医疗效果存在误解。
但是,即使现代医学事业发展迅速,但受客观条件所限,很多疾病仍无法得到根治。患方对于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一旦医生的诊疗措施不能快速起效,部分患者就开始感到紧张并对医务人员显示出敌意,对医护人员产生质疑甚至埋怨。再加上法律意识薄弱,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往往就会将自身的不满诉诸暴力,引发医患冲突甚至暴力伤医事件。
2、信息不对称和过程不透明医生和患者天然有着专业上的巨大信息不对称,这是医生为患者诊治的基础,也是患者向医生求诊的前提。但是,当两方所持有的信息量不对等时,又会导致彼此所承受的风险和收益不同,从而引发一系列负面结果。
例如在诊疗过程中,医生由于工作繁忙或沟通技巧不足,往往无法全面详细地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和预期结果,没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充分理解,没让患者和家属充分参与治疗决策,不详细告知治疗方案的依据和替代方案,手术等治疗过程不公开,也不允许录音、录像……这些不以消除信息差为目的的做法,往往会令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患者更加感到被动和无助,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从后果来看,患者诊治疾病,无论结果如何,都必须付费,而且往往金额不小,医保保障力度有限,分分钟掏空全家钱包,所以对诊疗结果肯定十分看重。医生一句“还有希望”“尽力吧”的意见,对家属来说或许就意味着成功、治愈的几率很高,值得一试。一旦面对治疗失败,患者和家属可能会认为医生欺骗了他们,让他们人财两失,情绪容易激化。若未能得到医生的充分解释和安抚,容易引发激烈的对抗情绪,甚至导致暴力行为。
3、医疗体系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医疗资源集中于发达地区的专科医院及大型综合医院,而国外,地方各级医院共同承担医疗任务才能保证民众的医疗需要。但实际上,我国存在财政向城市倾斜、城乡二元结构等多方面问题,导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大量优质资源集中于城市的综合医院,而乡镇医院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生的业务素养也相对较低。
在这样的现状下,大量患者涌入发达地区的大型医院,这些医院接诊人数远远超标,患者接受诊疗的时间被压缩,给医务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使得医患矛盾加深,成为患方对医务人员实施暴力行为的诱因。
4、医疗从业者本身的问题尽管医患冲突大多由患者引起,但部分案例中,也可以发现纠纷的导火索是医护人员的粗暴态度。当患者及其家属情绪激动的时候,医护人员不积极向患方解释或规劝,反而针锋相对,进一步激化矛盾,导致患方纠结细节,情绪爆发,并由言语上的攻击升级为暴力伤害。
个别医疗机构和医生可能因为经济利益而推荐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滥用昂贵药物和高端医疗技术,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加,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5、社会媒体过度解读根据社会燃烧理论,暴力事件产生的前提是具备燃烧物、助燃剂和引爆点。将这个理论放在医疗暴力事件当中分析,燃烧物是患方自身紧张、不安的负面情感,助燃剂为公众对医院信任水平的降低,引爆点为现实中的医疗暴力事件。当患者带着对医方的不信任和焦躁情绪就医时,若遭受某种阻碍或未能预料到的不良后果时,可能会对医护人员产生敌意,加之网络媒体对于暴力伤医事件的错误解读,患者和家属极易被影响,进而暴力伤医。
一些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过度解读了医患纠纷,误导公众,将导致医疗机构公信力降低。可见,媒体的不实文章也是暴力伤医频发的原因之一。
理性面对,抵制暴力医学并不完美,医生不是上帝,更不是全能,生老病死平常事,诊疗结果不尽人意十常八九。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治疗都存在一定风险和不确定性,避免对治疗结果抱有过高期望。理解医生已尽力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但并不能保证每次治疗都达到预期效果。
在诊疗过程中,我们应该主动向医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顾虑,可以要求医生解释和说明,确保充分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同时,也要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帮助医生了解并考虑患者的感受和期望。
遇到不满意的诊疗结果时,一定要尽力保持冷静,可借助第三方医生或机构,从专业的角度了解诊疗过程是否存在问题和过失,而不是通过情绪化的行为进行宣泄,甚至在不清楚原委的情况下就展开报复。在情绪激动时,寻求亲友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倾诉和疏导情绪,避免采取极端行为。
如果真的发现诊疗过程存在问题,一定要冷静处理,及时通过合法途径进行投诉,如通过医患调解、医疗仲裁或法律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
最后,呼吁国家早日提供全面免费医疗福利,让所有人的健康能像阳光与空气一样得到最大的供应和保障,不至于有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消除看病治病这个人生最大的不确定性支出,才能让人没有后顾之忧地全身心为社会贡献自己,创造财富。同时,这一举措也是降低医患间不信任感的最有效途径,少了经济利益上的考虑,让医生更纯粹地提供诊疗服务,方能最大化体现治病救人的本心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