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自己的生活”,学生母亲深情发言,却被指“窒息式母爱”

淘气甜甜圈 2023-04-28 11:28:09

很多人在子女出生之前,觉得“不求大富大贵,只要平安就好”。可是等后代上学,又开始期望他们比别人成绩高、比别人考的学校更好。

在国内家长的思路中,别管未来到底如何,只要眼前子女在班里表现出色,就是“面子”。为了保证学业,家长们的付出也确实不少。但假如经常觉得委屈,就是另一种感觉了。

“我没有自己的生活”,母亲深情发言,不料被网友怒批

家长会是实现交流的重要渠道,即使网络再便利,老师和家长面对面的意义,也很难取代。福建有一所初中,请了“家长代表”在班里讲话。

希望通过家长的分享,让同学们知道父母的感受,也给其余家长做个榜样和参考。只见这位母亲谈及自己对培养后代倾注的精力,激动到“声泪俱下”。

她深知自己就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为避免学生贪玩,她学会以身作则。只要学生放学回到家,她从来不玩手机;哪怕腰疼,也要坐在学生身边。

“我没有自己的生活,都是围着学生转,因为不想他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就过早踏入社会;希望学生们也能对父母多些感恩”。

这样的话听起来似乎也没什么大毛病。相比那些自己出门花天酒地,对学生不管不问,让子女初中没读完就变成“小太妹”和“精神小伙”的家庭,这位家长算是很有责任心。

她还提醒同学们,初二很关键,千万别掉队。不过,因为表情太“感人”,这位母亲也受到了很多批评和质疑的评价。

网友怒批:又是“愧疚式”教育?很多人直言,这样的母爱听起来伟大,实际上叫人感到“窒息”。最后往往是感动了自己,却令子女更加反感。

不知为什么,国内有些家长特别喜欢谈“感恩”教育,随时随地都可以因为一点小事,展现自己含辛茹苦和无私奉献。

谈及父母之爱,为何当代学生如此反感?跟以下原因有关

每当出现这种场面,我们会发现,大家的思维明显跟以前不同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越发成为“道德绑架”的另一种说法;有时学生们格外敏感,这是为何?

首先,物极必反、矫枉过正,以前的教育理念过度强调“感恩”,无限放大家长的伟大、忽视学生对父母的爱,致使大家在压抑之后,逆反情绪来得更明显。

其次,现实压力大,家长觉得辛苦、学生也一样没闲着。这种状态下,家长过度强调自己工作累、陪读苦、为子女失去了个人自由,显得很苍白。

父母这种举动背后,其实是默认“做孩子一定更轻松”,我为了你都变成这样了,你有什么资格喊学习压力大呢?这种“强盗逻辑”,才令学生反感。

再次,有些行为缺乏现实意义,家长非要“自讨苦吃”,学生劝阻无效却又必须接受“情感压迫”,结果这种“孝顺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比如那位家长说的“坐在学生身边”,坐着不代表陪伴,如果学生并不需要被辅导或者家长没能力帮助提升成绩,只是大眼瞪小眼地盯着他,就成为一种既不必要又令人喘不过气的压力。

“窒息式母爱”主要是这个问题,家长不妨反思,跟学生共同成长

笔者认为,对于这位初中生家长,没必要那么强烈地抨击。站在讲台上,对于一名平时没什么机会演讲的人,本来就更容易激动;想到供养学生的不易,落泪很正常。

但关于初二还要坐在学生身边看着他,这种举动就不太合适了。如此放心不下,已经不是真正的关心,而是对后代的不信任,和对自己“家庭教育能力”的焦虑。

站在学生的视角,是他在包容“缺乏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母亲;但家长还在自顾自地认为这是自己在“付出”,需要子女懂得感恩。

有时候家长跟后代的关系,很像相亲节目中的男女。学生喜欢吃苹果,家长买一筐梨子逼着他吃,把学生吃出毛病,但家长认为自己“倾其所有”,子女理应感激。

总而言之,“窒息式母爱”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只考虑自身角度,选择性地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行为的实际意义。

明知道无法辅导,还必须坐在学生旁边,本质上可能是不敢面对自己“培养能力有限”的事实;又不知道还能做什么,故意把自己弄得更累,才能心安。

话题:你如何评价这位家长呢?

0 阅读:133
评论列表
  • 2023-05-01 07:08

    还是得从娃娃小时候抓起,不要阻碍人家尝试不危险的事儿,多鼓励孩子,细节夸,不怕脏累,上了小学几乎就不用管了,有了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