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作者:维克多·雨果
《巴黎圣母院》和雨果
提到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来自于雨果的这本书。但实际上,在雨果成书之前,巴黎圣母院已经有较长的历史了。
它和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被称为法国的“四大建筑”,始建于1163年,由当时的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主持建造,前后经过近20年的修建,完成了基本功能,而后又经过了近100多年的完善,逐步建成为人熟知的大教堂。
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意义上的哥特式教堂。除了建筑本体的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圣母院内还珍藏了大量艺术珍品,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法国巴黎的象征和世界主流宗教基督教的圣地。
从巴黎圣母院建成,到雨果1831年写成小说,其间几百年的时间,有大量的诗歌、剧作和小说以它为主题,但只有雨果所写的《巴黎圣母院》脱颖而出,达到前无古人的高度。
作为一个有名望地位的作家,雨果虽然以《巴黎圣母院》命名了小说,但是他对宗教始终带着批判的态度,他从不参加弥撒,也明确拒绝葬礼上有任何教会人员参加,因此被许多人视为“无神论”的代表。
而雨果写作这本书的初衷,则是出于对哥特式建筑的热爱,以及一次偶然的发现。当年雨果在游学之余,在圣母院的一处墙壁上,无意间发现了一串手刻的希腊字母,而这串希腊字母翻译过来,即为“命运”。于是,雨果心有所感,最终创作出了这部传世经典。
在书中,雨果通过寥寥数人的命运,便勾勒出那个时代,也深刻指出了那些不变的事物,诸如人性的善良、爱情的光辉、赤裸裸的欲望,等等,除此之外,书中强烈的反差感,让一百多年后的我们,读起来依然能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书中的故事。
选举狂人教皇
故事发生在1482年1月6日,巴黎人庆祝主显节和狂人节的这一天。
按照传统,人们将肆意地开启恶作剧,任何打趣、嘲弄的行径,在这一天都会被视为善意的玩笑,作为献给主的逗趣和祝福。广场上燃起了巨大的篝火,教堂里装点起高大富丽的圣树,营造出阵阵节日的气氛。
巴黎的市民们都迫不及待,一大早便离开家中,走上街头开始狂欢,互相嬉戏。不过,大家最期待的,还是司法宫中的压轴节目——一场策划已久的圣迹剧,这是沉闷严肃的中世纪,一种难得的娱乐剧目。
然而,演出要等到中午十二点才开始,这是为了照顾宫廷使臣的时间,他们体面的生活习惯,总让他们在最后一刻才出场。但是这对于早就到场的观众而言实在是太晚了,而且司法宫中的人群每时每刻都在壮大,就像水位超过了堤坝,人们开始向着柱子、窗台、雕塑,一切建筑物突出和隆起的部分延伸。
在这个开放的大厅中,大家仿佛关禁闭一般相互挤压推搡着,没来由地造成了一种窒息感。慢慢地,人群中流出一片埋怨和咒骂声,把主教、官吏、皇室骂了个遍,这是观众最简单直接的发泄方式。
可直到中午十二点整,舞台上依然不见半个人影,人们的焦躁转而变成愤怒,一声声细碎的抱怨,逐渐汇聚成了巨大的声浪,一场风暴似乎一触即发。
在这种情况之下,圣迹剧不得不马上开始。落魄的诗人,也是这场圣迹剧的策划者格兰古瓦催促着他的演员们,紧张地上了台。但这一切很快又被打断了,一个乞丐在人群中大声说着俏皮话,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当格兰古瓦好不容易将秩序维持下来,姗姗来迟的主教大人和宫廷使臣陆续到来,观众们的注意力又被吸引了过去,根本没人顾得上被打断的圣迹剧。虽然格兰古瓦费尽了心思,但是他不能让演员们,去抢大主教和绅士们的风头。
就在这时,有人出了主意:既然圣迹剧演不下去,狂人节还得过,不如干脆像往常一样,选一个“狂人教皇”。大家轮流扮鬼脸,扮相最丑、赢得掌声最多的人,就成为胜利者。这个提议一下子得到大家的响应,大家一起动手,很快搭建起了一个舞台。比赛开始了,第一张鬼脸眼皮上翻,露出鲜红的肉,嘴巴张着,好似狮子的血盆大口,额头布满皱纹,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接着第二张、第三张……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笑声越来越大,跺脚声越来越响。只有格兰古瓦在一边,脸色越来越难看,他知道自己的圣迹剧已经彻底失败了。他身旁是沸腾的人群,大家乐在其中,不断冒出嘈杂的声音。
突然间,舞台上出现了一张奇丑无比的脸,鼻子四四方方,嘴巴像马蹄,本来就很小的左眼,一半还被茅草般的红棕色眉毛遮住了,右眼则完全埋在一个大瘤子下面,看上去让人觉得,这张脸上似乎只有一只眼睛。除此之外,这个人的牙齿也长得横七竖八,嘴唇粗糙不平,还有一颗大牙露在外边,下巴劈成两半,尤其是面部表情,好像是狡黠、惊讶和忧伤的混合体。
全场观众热烈欢呼,一致认为,这就是他们要找的“狂人教皇”。当人们走到他身前,发现他居然不是在扮鬼脸,而是天生如此,而且浑身上下都是一副极其古怪的模样:两个肩膀之间隆起了一个大驼峰,前面长着鸡胸,大腿和小腿弯曲着,像两把刀柄相连的大镰刀。
正当人们惊讶之际,突然有人叫了起来:“是卡西莫多,圣母院的敲钟人!”话音刚落,在磨坊工作的约翰也喊道:“没错,他是我哥哥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看着这一切,却没有多少反应,因为他耳朵有些聋,是在敲钟时震坏的。
随后,闹哄哄的人群找出了纸板冠冕和假道袍,套在了卡西莫多身上,在他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就被推着开始四处游行,大厅只剩下寥寥几人,再也没有人还记得格兰古瓦的圣迹剧。
爱斯梅拉达被绑架
就在这时,不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掌声,有人欢呼道:“爱斯梅拉达,是爱斯梅拉达来了。”这仿佛是一句咒语,把大厅中剩下的最后一点人也带走了,圣迹剧被迫停止。
天已经渐渐黑了,格兰古瓦深受打击,独自一人走到街上,刻意避过人群,在空寂的小路上黯然神伤。可命运似乎和他作对一般,耳旁不断有欢笑传来,天上不断有烟火绽放,格兰古瓦所幸放弃了抵抗,随着人流来到了宽阔的广场上。
在广场熊熊燃烧的篝火旁边,爱斯梅拉达正在热烈的舞蹈。她的个子不高,但身段苗条,亭亭玉立。她的肤色黝黑,但富有光泽,穿着俏丽的鞋子显得小巧自如。她在一张波斯地毯上跳跃着,旋转着,每当她的面孔从你眼前闪过,你就会感到那双乌黑的大眼睛投来闪电般的光芒,像是一个天上下凡的仙女。
看着这一切,格兰古瓦也在内心赞叹着:“没错,这是仙女,是神灵,是酒神座下的女祭司!”随后忘掉了一切的不快。不过,在做出这些赞叹之后,格兰古瓦又嘟囔了一句:“哦不,她是个吉卜赛女郎。”
在爱斯梅拉达周围,千百张被火光映红了的脸中间,有一张面孔比所有的人看得更出神。这是一张男人的脸,阴沉平静,看上去不超过三十五岁,但头顶已经秃了,只有双鬓还有几撮稀疏的白发,但那双深陷的眼睛却焕发着青春,洋溢着深沉的情欲。
之后爱斯梅拉达跳累了,便停下来休息,她并没有察觉这异样的目光,观众们热情地为她鼓掌。她一招手便招来了一只小山羊。那小羊浑身洁白光亮,神态敏捷机灵,犄角和蹄子都是金黄色的,显然经过很好的教养。
爱斯梅拉达拿起一面小鼓问道:“加利,现在是几月?”小山羊抬起前蹄,在鼓上敲了一下。然后她把鼓转了个面,又问:“今天是几号?”小山羊又在鼓上连敲六下。观众们惊叹不已,爆发出更加热烈的掌声,并纷纷投来打赏。
然而正在人们纷纷打赏之际,人群中突然有人喊道:“这里面有巫术!”爱斯梅拉达循声看去,一眼就看到了那个起哄的秃头,撇了撇嘴便没再理会。
在一旁的格兰古瓦本来也想打赏,可翻遍了浑身上下的口袋,都空空如也。就在这时,突然一个意外的声音给他解了围。那是塔楼中的隐居婆,她向来认为吉卜赛女郎是在卖弄风骚,于是开口骂道:“还不快滚开,埃及蚂蚱!”
然而面对着隐居婆驱赶,爱斯梅拉达身边的观众们却发出了不满的声音,似乎要为她打抱不平。但所有的争吵,下一刻都被打断了,那是“狂人教皇”的游行队伍走了过来。
这支队伍从司法宫出发,已经聚合了很大一支队伍,走在前面的是巴黎的“乞丐王国”,大多是身有残疾,形形色色的乞丐,然后是失业者、小偷、江湖艺人,等等。卡西莫多则被人抬着,看似安详地端坐在一顶轿子上。
从司法宫出发时,卡西莫多的脸上笼罩着忧郁和不安,可一路走来,他的脸上却充满了自豪和幸福。因为,之前他总是因长相丑陋而遭人厌恶和仇视,而此时此刻他却像一位真正的教皇一样,享受着群众的欢呼,尽管他耳聋听不见,尽管他的“臣民”是一群瘸子、扒手和乞丐,尽管人们的喝彩带有嘲讽意味,滑稽可笑,但他却信以为真。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一个男人突然冲进人群,一把扯掉了卡西莫多手上的权杖。大家很快认了出来:“这不是刚才起哄的秃脑袋吗?”“这不是教堂的克洛德副主教吗?他干吗和卡西莫多过不去呢?难道他不怕被吃掉吗?”
正当大家议论纷纷时,卡西莫多突然冲到了克洛德跟前,扑通一声双膝跪地,赎罪般跟着他离开了人群。
格兰古瓦在不远处看得惊讶极了,但他并没有为此费心,而是鬼使神差跟着爱斯梅拉达和她的山羊,不为别的,只是他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爱斯梅拉达很早就注意到了他,于是,一边赶路,一边有意地闪躲。然而,在爱斯梅拉达经过一个转角之后,格兰古瓦突然听到了一声尖叫。他紧忙赶过去查看,竟发现爱斯梅拉达被两个男人劫持,而可怜的小山羊在一旁吓坏了,低着头咩咩直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