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曾3次入朝,战后美军为何直言:他根本就不是来打仗的?

平凡人生重复 2024-03-11 01:59:21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时,陈赓还在越南,可他已经“人在曹营心在汉”了,尽管胡志明再三挽留,陈赓还是回来了。后来因为身体原因,陈赓两次离开朝鲜回国治病,又两次返回朝鲜。

胡志明和陈庚

每一次,他都给联合国军带去了巨大的麻烦,联合国军的一名将领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他根本就不是来打仗的!”这是为何呢?

援越顾问

抗美援朝战争,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地“站起来”,为了这一战,我们以举国之力,历时三年时间,为新中国打下了一片新天地,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和国际地位。这一战,也涌现出很多的名将,而陈赓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陈赓是一位非常全面的智囊型统帅,他出身于黄埔军校,身经百战,为党和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当年越南战争爆发后,胡志明秘密来到中国,之后两国就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然后在苏联的牵头下,三国就援助越南一事进行了磋商。

磋商的结果是,由苏联和中国向越南提供军事物资援助,另外中国还将派出一个军事顾问团前往越南,而胡志明点名要西南军区的副司令员陈赓去打这一仗。

当陈赓来到越南后,先是对越南的军队进行了检阅,他发现整个越南没有一支严格意义上的正规军,不但装备差,就连基本的训练都很糟糕,军人的素养和纪律性都很差,打起仗来就跟土匪没什么两样。陈赓不由得挠了挠头,他们这个顾问团的工作,可不好做啊!

因为条件过于简陋,想要在短时间内让部队脱胎换骨,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陈赓提出先对部队进行整编,然后一批一批地拉到中国进行集训,而第一批前往中国的,就是越南的308师,这个师后来也成了越南的王牌师,战斗力极其强悍。

虽然胡志明对于陈赓很信任,不过越南部队的这些军官们一个个都不好对付,这些人过去吊儿郎当惯了,甚至还带着奴性,想要改变他们并不容易。

陈赓来到越南后指挥的第一场大战,是边界战役。在战前的动员大会上,陈赓提出了“上下同欲,动员民力”的思想,要求从部队到民众,要上下一心,动员一切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只有依靠群众,他们才有胜利的可能。

考虑到当时越南军队羸弱的战斗力,打攻坚战和大规模团战是不现实的。陈赓又提出了一个“围点打援,顺手牵羊”的战术思路。

根据陈赓的思路,他们兵分两路,一边出兵攻打东溪,另一边埋下重兵,等待敌人的援军,来一队打一队。另外抢占制高点,随时监视高平、谅山法军的动向。

虽然战术对头,而且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但这第一战的胜利也来之不易,毕竟他们的战斗力跟解放军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越南军队

奔赴朝鲜

在陈赓的指挥下,越军从一个小学徒,一步步成长,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斗的胜利,让法军在边境上节节败退,而中方也就此打通了一条物资的援助路线。

远在北京的伟人也一直关注着越南这边的战事,对于陈赓的安排,伟人是连连点头,大声称赞!

胡志明对陈赓在军事方面的才能非常认可,他曾经多次提出,让陈赓留在越南,成为越南的指挥官,为此还多次向北京送去珍贵的礼物。但是在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后,陈赓就归心似箭,最后伟人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把顾问团队的规模扩大到300人,并且继续留在越南,直到帮助越南在1954年赶走法国人,顾问团才陆续回国。而陈赓则风雨兼程赶往朝鲜,并且赶上了彭老总组织的第一次大战后的总结会。

当时志愿军在朝鲜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但总体局势还是不容乐观,尤其是美军拥有强大的空军力量,每次阵地战,我军的损失都很大。

而我军偶尔打了两场胜仗,也不敢贸然追击,尤其是在平原上,一方面是忌惮美军的机械化部队的速度,另一方面就是无法对抗美军那上千架战斗机。

虽然困难很多,但是陈赓发现志愿军的心气很高,不由得暗暗对彭老总竖起了大拇指。彭老总向来对陈赓看好,他让陈赓帮他寻找总结不到位的地方,但陈赓认为自己初来,还不了解情况,还是多观察观察再说。

几天后,陈赓就发现了志愿军的一大特点,那就是打夜战和肉搏战的能力很强,而且这两种打法,能够很好地规避掉美军空军带来的威胁。陈赓的这个总结,后来被推广到全军,屡屡创造佳绩。

一边为彭老总出谋献策,另一边,陈赓还临危受命,担任组建第三兵团的重任。在经历了前三次战役后,美军对志愿军也更加了解,加上新上任的总帅李奇微用兵如神,在第四次战役中,李奇微发现志愿军因为补给问题,每次攻坚战最多只能坚持一周的时间,就制定了一套专门针对志愿军的消耗战术,让志愿军在那个阶段打得尤为艰难。

这个时候,陈赓的第三兵团也组建完毕,即将进入朝鲜。但要命的是,因为之前在越南过度劳累,不适应越南那种潮湿的气候,陈赓的双腿得了严重的关节炎,两条腿都无法动弹,最后他是被士兵们硬架着上了军车,被送回国治疗。

仅仅两个月后,陈赓的病情刚刚有一些好转,已经能够拄拐下地了,于是就快马加鞭,第二次进入朝鲜。

当时整体的局势看起来对志愿军是有利的,主战场已经从朝鲜半岛的北部移到了三八线以南。但是彭老总很敏锐地发现,李奇微似乎在下一盘大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美联军步步为营,边打边退,而以他们当时的兵力和物资情况,这是不符合常理的,他们这有点像是在学习志愿军诱军深入的战术。

彭老总很谨慎地召开了全军讨论会,重点讨论了之前180师在战斗中因为冒进,被敌人“包了饺子”,导致伤亡惨重这一战。

180师长

很多将领都认为,180师错就错在不应该追击。而陈赓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追击是对的,如果不追,那我们每次打赢正面战场的意义何在,一直守,是不可能守出胜利来的。关键在于追击时机的把握,以及在遭遇对方包围后,如何突围的问题。

修筑万里地下长城

陈赓的这个思路,在此后的一场战斗中得到了体现。当时我军在东部的海岸线取得了一场大胜,部队按照计划追击了一段路程。然后对方的飞机大炮齐鸣,彭老总立即下令部队后撤。这个时候,美联军掉头还击,双方落入了阵地战中。由于美军的远程火力很猛,志愿军的部队一时间被压得抬不起头来,形势非常不利。

这时陈赓跟彭老总建议说,我们应该挖长、挖深坑道,以稳住我们的阵线。彭老总觉得很有道理,就照做了,结果这个办法果然让美军的推进速度大大减慢,我军成功拖到援军到来,利用美军战机回程的机会,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这个阶段,彭老总和陈赓配合相得益彰,志愿军也打了多场酣畅淋漓的胜仗,可惜的是,正当陈赓准备带领第三军团大干一场的时候,他接到中央的密令,又回国了。

陈赓第三次进入朝鲜,是在1952年3月,当时彭老总头上生了一个肿瘤,需要马上回国开刀,所以陈赓就接过他的担子。

这次陈赓上任后,他向全军推广了一个在越南打仗时得到的经验,利用人工挖的“猫耳洞”,来躲避美军强大的远程火力,而当敌人进入阵地后,又可以从洞中跳出来与对方进行肉搏战,这个战斗思路,配合坑道、夜战的战术,成功抵消了美军在装备的上一部分优势,果然在正面战场给志愿军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在美军的计划中,通过他们水银泄地般的炮火攻势,让上甘岭整整两座高地的山头都被削低了3米,再发动总攻,志愿军肯定是抵挡不住的。

但是这一次,志愿军战士们再一次让美军见识到我们的意志力是多么的强大,他们甚至用自己的躯体,筑起了钢铁一般的防线,利用一切武器和敌人周旋。

后来美军的士兵看到志愿军挖的坑道,就忍不住吐槽了一番:“你陈赓根本就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修地下长城的吧!”

朝鲜战争结束后,据官方统计,志愿军挖的坑道,总长度竟然超过了1300公里,而用于交通的坑道,更是长达6240公里。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军说他在这里挖了个地下长城,还真的不夸张。还真不是调侃,也许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这也是朝鲜战争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道“地下长城”,让中朝两国士兵们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敌人,让不可一世的美军,第一次以战败者的身份,在停战协议上签下了字。

0 阅读:8

平凡人生重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