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扎堆南京,本土品牌在哪?

围一圈大南京 2024-11-06 18:45:30

最近几年,外来品牌便利店在南京布局非常快,11月2日,全家十店齐开,至此南京聚齐了全家、罗森和7-Eleven三巨头。这些便利店的出现,给南京市民,尤其是年轻群体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购物场景和消费体验。

常规的商超属于囤货式,顾客光顾的频次可能不高,但服务范围较广,单次采购数量往往较大,经常是周末塞满后备箱。而便利店更加快速、便捷,甚至还提供直接的餐食服务,比如被便利店经常拿来说的关东煮,以及各种即食、即热类的特色食品,尤其是便当、寿司等。所以便利店更多出现在写字楼、学校以及相对较为成熟的居住区范围内,是一种高频、量少的日常性消费模式。

但这些所谓国际性大品牌的便利店,所提供的这些丰富的餐食服务,不就是在网络上被大家抨击的体无完肤的预制菜吗?为什么同样的东西,放到便利店里的时候反而变成了他们的卖点?甚至是核心卖点,这真的是一种很撕裂的现象。

另外什么是便当?其实就是“盒饭”,盒装餐食。但类似的“日式表达”却似乎带来了别样的风情。有意思的是便当这个词本身来源于中国南宋时期,本意是“便利的东西、方便、顺利”。而“便当”一词传入日本后,被用来指可携带的盒装餐食,经过逐步演化,写作“弁当”。

现在“便当”出口转内销, 又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所以“便当”真正符合现代正常的表述就是盒饭,而所谓便利店的特色就是一边提供日常所需的商品,一边供应盒饭、早餐、以及一些即热即食的小吃等等。不过这里的盒饭又有些区别,因为它并不是现场制作的餐食,而是工厂预制食品,所以严格来说我认为便利店中的便当,应该被称为预制盒饭,这或许才是最合适最贴切的叫法。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说起来不仅没什么技术含量,所卖之商品也谈不上多高端的便利店,怎么这些年就被这些外来品牌攻城略地,咱们的本土品牌去哪了,为什么看起来没什么招架之力。

南京本土,苏果肯定是老大哥了,但这些年线下产品线似乎不是很给力。这些年南京新开了这么多家商业体,其配置的商超很少有苏果的身影。另外在便利店方面,旗下的“好的”,虽然基础数量很扎实,密度也足够高,尤其在南京传统的核心范围里。但在新兴板块的扩张上,有些乏力,特别是江北、江宁等区域,数量着实有些少。

上图:罗森与好的在江北的布局

上图:罗森与好的在江宁的布局

城东好的相较于罗森也没有拉开差距,而且我注意到罗森有很大的比例是直接进驻到大学内部的,比如南大、中医药大学、南审、南邮等,在年轻群体中的接受度明显更高。

上图:罗森与好的在东部的布局

苏宁小店也是南京本土的便利店品牌,之前疯狂扩张,后来又突然偃旗息鼓。目前看其在新建区的表现和好的差不多。

在各大新建区,单个外来品牌的便利店可能比本土品牌表现的更好。作为南京人,老实说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苏果、好的、苏宁小店等,我们希望看到本土品牌能够在南京有着更好的表现。

问题出在哪里?是品控的问题,还是供应链的问题,还是管理服务方面的问题?我认为本质上便利店的模式并不复杂,也谈不上高端。关键在于很多细节的把握上,同样的预制盒饭是不是更安全、更有料。同样的小店,是不是更干净,更明亮,更有亲和力等等。这又不是什么高科技,玩供应链按理说这是我们的强项,南京本土便利店本应该有更好的表现,期待未来能够看到全新的局面。

0 阅读:58
围一圈大南京

围一圈大南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