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某日,广州市委书记于办公室中急切期盼石来发的到来。
不久后,办公室门被敲开,一位肤色黝黑的男子步入室内。
石来发早年乞讨,如今终日劳作,致使他与另一人年龄外观相近,乍观之下,几乎难以分辨岁数差异。
她审视石来发,其面容虽显苍老,眉间却英气逼人,与亡夫昔日模样颇为神似。
两人对视沉默,她眼眶渐湿,片刻后紧握石来发手,坚定道:“我找到了你,我的孩子。”
石来发略显拘谨,无言以对。经她耐心引导,石来发逐渐敞开心扉,开始畅谈起来。
相谈良久,她欲留石来发于广州学习文化,石来发听后断然拒绝:“为人需讲良心。”
【乞讨为生的少年】
石来发,1928年生,自幼坚信自己为孤儿。其父早逝,母亦在他8岁时离世,此后他与失明的外婆相互依靠,共度生活。
他每日早出晚归,立于喧嚣街头,依靠路人的施舍,勉强获取少许食物以维持生计。
石来发已忘却此般生活持续多久,只记得每日醒来,虚弱身躯本能地执起破碗,艰难迈向集市。
长期流浪使石来发失去少年朝气,他双手布满粗茧,脸庞黝黑干瘪,尽显岁月痕迹,再无一丝蓬勃生机。
街头乞讨时,石来发若遇好心人,或得小钱,或获面包。无论施舍何物,他皆会恭敬鞠躬致谢。
身处乱世,他难以自给自足,非日日可得食。常于市集人散后,于小巷中搜寻,期盼寻得些许残食以解饥饿。
石来发依靠乞讨,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光。
成年后,石来发的生活未见改善,日常仍是做些杂活,并不时上街乞讨,这已成为他生活的固定模式。
战火平息后,井冈山大船村的石来发与外婆获得了一亩三分地的分配。
他全神贯注于这块耕地,但命运多变,24岁的石来发未曾料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即将再次转变。
【跨越二十三年的重逢】
1952年某日,石来发照常在田间劳作,弯腰挥汗,锄头翻耕土地,扬起阵阵尘土。
身后突然传来声音:“请问,你是石来发吗?”
石来发转身,望见几位衣着整洁的工作人员正向他微笑,他们胸前的毛主席像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回以微笑并点头致意。
目睹此景,这行人显得如释重负,纷纷言道“终于寻得”,此景令石来发满心困惑。
井冈山区副区长柳辛林领头,平静地对石来发说:“我们特来找你,需你随我们去广州,你亲生母亲希望见你。”
石来发完全愣住了,他记得母亲在他8岁时离世,现在唯一的亲人只剩瞎眼的外婆,而大船村则成了他唯一的依靠。
经柳辛林劝说,石来发最终答应,决定随他们一同前往广州。
石来发一路心情复杂,忐忑、期待与焦虑交织,几乎沉默不语,仅以复杂眼神凝视窗外,目送故乡逐渐远去。
石来发终抵广州,下车后审视这座新城。对他而言,周遭一切曾遥不可及,而今,他的命运将随此地而转变。
石来发随同团队抵达广州市政府,径直步入市委书记办公室。
门开之际,一位中年女性步入,温柔地紧握石来发双手,和善目光仔细打量他全身。
良久,她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出:“孩子,我终于寻得你了。”
一句话虽简,石来发听来如霹雳。他愕然望向妇女,但见她面容温柔,眼神慈爱,确信自己并未听错。
此刻,母亲颤抖着手,轻抚石来发黑黝的脸庞,随即紧紧拥他入怀。这拥抱让石来发浑身一颤,他感受到了唯有母亲怀抱才有的温暖。
此刻,静默传递着深远的意义,无需言语,一切尽在不言中,氛围中的理解超越了声音的界限。
石来发多年的艰辛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消融,自此,他告别孤苦,生活增添了一抹鲜艳色彩。
接下来数日,石来发与母亲细述往昔。母亲知晓儿子历经十余载乞讨生涯后,悔恨之泪不禁潸然而下。
石来发在与母亲交谈时得知她名为曾志,现任广州市委书记。接着,曾志向儿子详细叙述了过往的种种经历。
【一波三折的寻子路】
二十四年前的一个傍晚,曾志诞下一名男婴,此子即为日后的石来发。
虽极愿亲自抚养儿子,但为革命事业,曾志毅然决定,将未满月的孩子托付给战友石礼保抚养。
石礼保是石来发的养父,曾志将孩子交给他时未起名。后来,“来发”这个名字由石礼保所取。
石礼保很快在革命中捐躯,其养母赖凤娥继续投身革命。至石来发8岁之际,赖凤娥亦不幸离世。
赖凤娥母亲受打击后一夜失明,自此石来发与外婆相依为命。
曾志送儿从军后,续走革命路,遍历全国。期间,她结识了第二任丈夫蔡协民。不幸的是,1934年,蔡协民亦英勇牺牲。
后来,陶铸与她扮作夫妻,继续投身革命。随着时间推移,两人萌生深情,最终成为革命伴侣,携手共度至今。
革命胜后,国内形势趋稳,曾志勤勉于职,常忙于公务。闲暇之余,念及昔日送走之子,遂托井冈山工作人员协助寻找。
因此,历经多次搜寻,母子二人终于在此重逢。
【平凡的后半生】
石来发与母亲相认后,生活巨变。
曾志了解石来发仅会种地且不识字后,建议他留在广州学习,避免成为新中国的文盲。
石来发毅然回绝了母亲的好意:“家中有外婆需照顾,田地也不能弃,做人要有良心。”
曾志望见石来发坚定的目光,深感欣慰,遂未再坚持强求。
石来发在广州短暂停留后,迅速返回井冈山大船村,重拾朴素的农民生涯。这标志着他旧生活的终结,亦是新生活的起点。
村民知晓石来发身世后,深感同情,纷纷伸出援手。在他们的帮助下,石来发成功摆脱了贫困生活。
不久后,石来发成功建立家庭,并育有两子,长子名石金龙,次子名石草龙。
他们一家从未想过依赖曾志,始终在村里安分务农。尽管生活不富裕,却充满了欢声笑语。
【烈士的后代】
1987年,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之际,曾志前往井冈山,心中更期盼见到的是石来发。
此次为曾志与石来发家人首次团聚,乃曾志多年所盼。喜悦之时,众人合影以作纪念。
照片中,石来发肤色黝黑,与母亲年龄仅差十六七岁。年迈后并肩而立,若非介绍,难辨两位老人实为母子关系。
见面后,曾志与石来发一家交往渐稀,但书信持续不断。每年秋收,他精选佳果寄给母亲,从未间断。
1998年,87岁的曾志预感寿命将尽,病榻之上仍牵挂身处井冈山的石来发一家。
石金龙闻讯赶赴北京探望奶奶曾志,曾志见面后泪流满面,紧握其手道歉:“奶奶没给你们留下什么,也没帮上忙,你能原谅我吗?”
石金龙紧握奶奶的手,哽咽无声,泪如泉涌。他明白,奶奶身为党员、老革命,有自己的原则,并非不助不爱,只是立场坚定。
1998年6月21日,曾志在北京去世,终年87岁。她留下遗愿,要求不举办追悼会,不设灵堂,也不发布讣告。
骨灰分三份处理:一份撒于八宝山公墓松树根下伴陶铸,一份送回井冈山松树下守石来发一家,余下一份则留置于家中骨灰盒内。
陶思亮在所有事宜处理完毕后,对外公布了母亲去世的消息,这时人们才得知,曾志已离世三月之久。
1998年10月1日,石来发一家与陶思亮前往曾志骨灰安放处悼念,接着他们来到夏明震烈士墓前,深深地鞠躬致敬。
2001年,石来发逝世,其两子遵父遗嘱,将己名记入夏氏家谱,以此延续血脉。
修订族谱时,石来发的两子商定,采用“石夏”为姓,旨在传承夏明震与石礼保的血缘联系。
2005年,石夏家族添丁进口,首位姓“石夏”的成员诞生。这位小姑娘兼具石与夏两姓,在新时代延续了这一独特血缘传承。
时移世易,石来发逝世逾二十年,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与事迹,借由“石夏”之姓延续,烈士精神得以永恒传递。
【参考资料:】
《心底无私天地宽》一文,由刘启才撰写,发表于知网。
曾志、夏明震百科概述:曾志为杰出女革命家,历经多次革命斗争;夏明震为著名烈士,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两人均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
《“石夏”姓及夏门五烈士》一文,由渠长根、叶美玲撰写,发表于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