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的有“唐诗宋词”,明代也有“才子佳人”。在传统文化发展里,字和字的意义不一样,组合起来就有全新的理解。而且,咱们怎么读也会让意义有所不同。
每个朝代都有着不一样的文明,各朝各代的侧重点也不同。明清时期出了不少厉害的“才子”,他们天生聪明又肯后天努力,所以在后世留下了很多佳话。不过,在局势不好的时候,往往过程和结果都不那么让人满意,这时候,他们的初心又到哪儿去了?
古代出了不少文人才子,徐渭这个名字大家都知道,他也叫徐文长。他在书法、绘画、诗文好多方面都特有造诣。那他都有啥样的经历?又留下了啥作品?
一、“才子”的受挫之路我们都很清楚“才子”是什么意思。他们特别有智慧,文采也好,真让人羡慕得不行。咱们现在正在学习的诗文、文句之类的,都是各个朝代那些文人才子写出来的。
文人才子喝多了酒,脑袋一热乎,就能把看到的景色、心里的感情说出来,还能写成对仗工整的诗句,让后世的人学习欣赏。就像咱们都知道的李白,他一次能写出上百篇诗文,每一句都讲得很有道理,每一句都是流传千古的佳作。
那些能力特别厉害的才子,运气好像都不咋地。挫折一个接着一个来,阻碍也是一次又一次地冒出来。刚起步就不顺当,紧接着就是失败。后来再有机会的时候,可能能尝到点好处,可在这世事无常的时候,这点好处也持续不了多久。
这些文人才子活着的时候,就是穷苦又落魄的老百姓。咱们现在把他们的亲笔真迹当成宝贝一样珍藏着,可搁在古代去卖的话,说不定没多少人看得上。活着的时候不被人当回事儿,死了以后可就不一样。
这样的话,我们一说到哪个文人才子的晚年,用来形容他们的词,大多都是“孤独”,“怀才不遇”,甚至是“悲苦”这样的。
大家都知道,在古时候,科举考试对平民来说可是一场改变命运的重要考试,是那些文人才子施展自己一生所学的必由之路。不过,人跟人的想法不一样,在选择上也就会有差别。
这时候,那些选择去考取功名的才子们,大多都有着特别强烈的决心和信心。就像徐渭,他是抱着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建立功绩的想法去尝试的,可结果却不是他想的那样,反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落榜”了。
徐渭本来就是世家大族的公子。朝代一直在变,他的家庭环境也跟着变了。徐渭虽然是家里的公子,可他是妾室生的,这就和正妻生的孩子在地位上有特别大的差别。
家族的状况虽说有点衰败了,可毕竟还有些家底。家里有嫡长子那些人,好的事儿怎么也轮不到他这个庶子,所以徐渭就想着改变自己的处境,那他只能拼命学习,再用别的办法谋求出路,好出人头地。
后来,徐渭长大了,在封建的大环境下,成了妇家的“赘婿”。在家里,多少会受到些打压。到了妇家之后,过日子就更得小心谨慎。
咱们平常都知道,要是长时间待在压抑的环境里,就很容易出毛病的。那些聪明人更是这样,在他们身上,哪怕一个小细节也会被放大。所以,徐渭在为人处世方面,肯定也会有点偏执。
早前,徐渭就一直在参加科举考试,一场接一场的,可他老是不能得偿所愿。不过,徐渭这人雄心勃勃的,这点挫折可打不倒他,毕竟日子还得接着过。他学到的那些知识,肯定能在更多地方派上用场的。
这期间,徐渭兴办过学堂。他把文学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完全就是那种能传道授业解惑的文人才子,是其他学子的老师。
徐渭有崭露头角的机会,他也抓住了,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机会能一直存在。为啥这么讲?
徐渭在嘉靖三十六年开始受到重用,为啥被看重?当然是因为他才华出众。在这个时候,徐渭所依靠和效命的人是胡宗宪。胡宗宪在明朝可是个大名鼎鼎的名将,不过在历史上,他也是个挺复杂的人物。
胡宗宪在嘉靖十七年考中进士,之后就在大明王朝当官。随着他功绩越来越多,职位也一个劲儿地往上升。
要说胡宗宪在明朝有啥功劳,那就得讲讲他在海防建设方面的事儿了。1554年的时候,明朝的地盘上老是有敌军到处烧杀抢掠,这事儿可把朝堂里的大臣们还有皇帝都愁坏了。就因为这个,好多大臣都直截了当地提建议来应对,胡宗宪,也跟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处境越来越危急,沿海地区的防守也变得越发严峻,稍不留神就可能遭受更沉重的打击。就这样,胡宗宪受命去施行他的建议,也就是构建一套防御系统。
胡宗宪可机灵。他开始布防的时候,先把周围的情况摸得透透的,不管是地形地势,还是人员安排这些方面,他都想到了。接下来,就开始进行各方面的战事防御修建工作了。
这里头能使用的战船就有上千艘,还配备着厉害的火器。就这气势,胡宗宪建立的这个系统已经相当厉害了。不过胡宗宪可没放松警惕,他又把士兵们安排妥当,还增加了哨兵,各个方向、港口啥的都安排了重兵看守。
就这样,明朝的防御水平大幅提升了,真正意义上的水师也在这个时候组建起来,而且组建得特别好。这胡宗宪可是立了大功,这也显示出他特别聪明有能力。在皇帝跟前,胡宗宪这个大臣就开始受到重用。
胡宗宪眼光独到、见解不凡,这才发现了徐渭这个才子。徐渭之前的生活有些低沉,这下可算是迎来希望了。徐渭性格大体还和从前一样,不过也有了些改变,不过在胡宗宪眼里,这都没啥影响。
胡宗宪名声特别响亮的时候,别的官员见了他都得恭恭敬敬的,要是他发了火,肯定没人敢吭声。徐渭这个“军师”可有点特别,哪怕他穿着普通衣服,喝得烂醉如泥,胡宗宪也不会生气,更不会给他治罪。
胡宗宪特别需要徐渭。明朝战事繁多,靠计谋取胜的战争有不少,徐渭在胡宗宪身边那就是出谋划策的人。对胡宗宪而言,徐渭是个有用又有功劳的人,而且胡宗宪也很看重、欣赏他。
这么看的话,徐渭之前的生活还挺好的。可是,没好多久,朝堂上的局势一下子就变了。胡宗宪那一派不行了,他还被人给害了。徐渭的仕途又遇到阻碍了,他的性情也变得更厉害了,结果不小心把自己的老婆给杀了,就因为这个进了监狱,在里边待了七年,没什么动静。
徐渭经历了七年沉寂的时光,这期间他的棱角被磨平了,好像还把自己丢掉的初心找了回来。从监狱出来后,他就接着在书画、文学这些方面学习和研究。
徐渭的一生满是曲折,到了晚年,他给后辈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好(三声)读书不好(四声)读书,好(四声)读书不好(三声)读书”。
之前徐渭的那些经历并没有消失不见,而是变成了更多的感悟,用来警醒后人。
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进程里,徐渭一直是个极为关键的人物,他的能力在古代文化发展转变时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徐渭也是个绝对绕不开的人物。
徐渭因为自身的亲身经历,在艺术里更多探寻的是真实的自己。他把情感灌注到自己的艺术作品里,这样就跟当时的朝代背景更契合了,让他的作品更有时代文化的韵味,于是也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这是后期的徐渭,是历经无数坎坷的徐渭。这些饱含情感的作品就跟那副前后一致的对联似的,看起来简单,可里面却有着大大的道理。这同时也是古人智慧的象征,是经历的总结。
这样一来,后期的徐渭就觉得,真情实感是能够打动更多人的。写诗作文是这样,他用毛笔写出来的字和画出来的画也都带着情感表达,也是这个理儿。
拿徐渭的书法来讲,他的行书和草书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也算是徐渭在宣泄情绪。
徐渭这人一生涉足的领域可全面了,在文学和书画方面那是没的说。他跟着胡宗宪的时候,军事方面的本事也不容小觑。但咱得清楚,徐渭在戏曲方面也是很有两下子的。
徐渭在历史上还是个爱给自己改名字的文人。他有田水月、徐文清这些名字,不过最让人忘不了的还是徐文长这个名字。
徐渭这个南方才子,在明朝的才子里头那可是相当厉害的,后来的人都把他当成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他创作了好多很棒的作品,这些作品就跟他的名字一样,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他可真是个非常难得的大艺术家。
徐渭年少的时候,那可是人人都夸的“神童”。长大之后,却在仕途上栽了跟头,不过依旧是个才子。到了晚年,经过沉淀的徐渭总结了自己的经历,然后继续做自己喜爱的文人、搞艺术创作。后世的文人,对他都是一个劲儿地夸赞和欣赏。
咱们都知道齐白石吧,他,就盼着自己能生在明朝。这样,就能好好欣赏他画画时候的手法,还能把他那些精妙的地方学到手。
结语年轻的时候,大家往往朝气蓬勃、充满冲劲,这是很正常的。不过,这时候的好时光可得好好抓住。该学的东西就去学,该读的书也得读,这样才不会留下遗憾。等年纪大了,精力、能力都会比不上年轻的时候了。到那时候再想去做出点成绩,可就来不及。
这道理我们所有人都懂,这也是徐渭留下来的告诫。当我们去回顾古代历史人物的经历和作品时,就能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还能学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