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刚过,#好利来通报表扬员工连续工作29小时#的相关话题就冲上热搜。
通报显示四川成都某门店的两名裱花师,主动通宵赶制节日产品,在持续工作29小时后每人获千元奖励。更耐人寻味的是,门店负责人一边称"正常情况不加班",一边要求统计当日超20小时工作人员名单。
图源:微博@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称此举为“表彰奋斗精神”,评论区却炸开了锅。
支持者认为“多劳多得是职场铁律”,反对者则质问:“这是表彰还是变相鼓励过劳?”
争议揭开了当代职场荒诞的一幕:当企业把违法加班包装成励志故事,当透支生命被美化为奋斗勋章,我们是否正在见证一场集体PUA?
谁在制造新型职场斯德哥尔摩?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2025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现状及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烘焙食品零售市场规模为6110.7亿元,同比增长8.8%,并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8595.6亿元。
而烘焙行业,在情人节、中秋节等旺季则普遍存在"人肉电池"现象。
当人员配置增长量跟不上激增的订单量,这种结构性矛盾就必然导致恶性加班的出现。
"主动留店通宵制作产品、连续奋斗29个小时"的通报背后,究竟藏着多少打工人的无奈?
今年好利来情人节蛋糕里的糖霜,掺着打工人加班过劳的血糖,这样形容似乎一点也不为过。
图源:小红书@焰灵灼灼(停谷停个寂寞)
关于职场人倦怠的调查报告显示:78.6%的受访者承认经历过"报复性熬夜"——白天被工作掏空的身体,要靠深夜报复性刷手机找回存在感。而好利来事件恰似一记暴击:当企业将29小时持续工作定义为"拼搏精神",我们是否正在被驯化成自愿走进笼子的仓鼠?
细看通报细节更显吊诡:要求统计超20小时工作名单的操作,像极了互联网大厂发明的"工时排行榜"。
这种把违法当时尚、拿透支换表彰的戏码,早从某电商平台"硬核奋斗模式"(每月工作时长不低于300小时)就初现端倪。
好利来曾凭借"半熟芝士"等网红产品焕发新生,如今却因"血汗蛋糕"陷入舆论漩涡。
当消费者为9.9元特价面包欢呼时,却没有人计算过它凝结着多少被克扣的睡眠与健康。
图源:微博@Holiland好利来
除了压榨本身,更可怕的是整套话语体系的偷换概念。从"狼性文化"到"内卷美学",从"福报论"到"奋斗者协议",资本用糖衣炮弹将违法加班合理化。就像网友精辟的总结:"他们甚至不愿演一下'被迫加班',就直接让我们感恩戴德。"
品牌人设崩塌
好利来事件的舆情发酵堪称教科书级翻车,从企业通报表扬到统计超20小时人员名单,都精准踩中Z世代雷区:反人性、伪善、违法。店长回应“不了解情况”,客服声明"未收到通知",企业管理的致命伤也随之暴露。
当基层员工成为加班"工具人",当管理层对违法行为装聋作哑,这个拥有近千家门店的连锁品牌,究竟是制度失灵还是价值观扭曲?
当劳动监察部门尚未接到投诉时,网友已经用"甜品品不出甜"的评论,投出了集体不信任票。
从法律层面看,《劳动法》明确规定:每日加班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累计不超过36小时。
而"用钱买命"的激励机制,本质是将劳动者异化为生产流水线上的零件。
对比胖东来"加班罚钱"制度引发的全网喝彩,两种管理哲学在舆论场的镜像反应,意味深长。
图源:微博@Holiland好利来
要知道,所有歌颂苦难的叙事,本质都是想白嫖你的剩余价值。当胖东来宣布"下班后接工作电话罚款200",当德国金属业工会为争取每天6小时工作制罢工,好利来却还在上演"用1000元购买29小时生命"的交易。
从"底层人民拿命换钱"的争议,到"公司不是养懒汉的地方"的裁员信,血淋淋的案例证明:
在职场平权意识觉醒的今天,任何违背人性的价值观营销都是自掘坟墓。
如果你试图用上个世纪的奋斗叙事收割这届年轻人,那与向00后推销BP机无异。
劳动者权益的博弈游戏
在荷兰,四天工作制试点企业生产率提升20%;在德国,弹性工作法案赋予员工切断工作通讯的法定权利。这些他山之石告诉我们:健康职场生态需要制度、企业和个体的三重变革。华为“拒绝35岁焦虑”、胖东来“强制休假制度”,都证明了人性化管理反而会提升效能。
图源:微博热搜
波士顿咨询研究显示,员工幸福感每提升10%,企业效率增长6.8%。参考腾讯设置"睡眠舱"、谷歌推行20%自由工作时间,企业完全能在效率与人道间找到平衡点。
再从制度层面上来说,《劳动法》36小时加班上限,不该是墙上的装饰画。
更值得借鉴的是"健康KPI"概念——用产出效率、心理健康、团队幸福感三维指标替代单一工时考核。有统计显示35岁以下猝死者中,超过60%与过度劳累有关。
年轻人长期加班、熬夜、高压工作等,都会导致身体过度疲劳,进而增加猝死的风险。
图源:微博热搜
因此,奋斗不应成为漠视生命的借口。当企业把效率凌驾于人性之上,短期收益终将反噬长期价值。
所以,当代年轻人的觉醒,也就显得更具革命性。
当00后把《劳动法》放进工牌,当"准点下班运动"席卷社交平台,这种反抗不是躺平,而是对异化劳动的祛魅。"我要悄悄加班,然后惊艳所有人?”
“不,我要准时下班,然后气死所有奋斗*。"
致所有困在系统里的职场人
从996.ICU到29小时通报表扬,打工人与企业的博弈从未停止。当我们为29小时加班表彰愤怒时,本质是在拒绝被异化为生产工具的命运。
成都劳动监察部门"未收到投诉"的回应,恰恰暴露了更深层的集体困境:
有多少人选择在沉默中"自愿"加班?
当"奋斗"二字沦为资本收割的镰刀,当"拼搏"精神异化为压迫的镣铐,我们需要的不止道德审判,还有制度革新。
而这场劳动者权益的博弈游戏,对企业的最终考验的是:选择用制度红利换取短期利益,还是以人性温度赢得长期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