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杨贵妃究竟有多胖?赵飞燕究竟有多瘦?756年7月15日:马蒐驿之变:唐朝哗变士兵杀杨国忠,逼迫唐玄宗赐杨贵妃自缢。
大家都听过环肥燕瘦。
对于赵飞燕的瘦,历史上有明确记载。
舞蹈家赵飞燕自创了掌上舞,也叫作掌中舞,也就是在舞伴手掌中跳舞。
今天我国有一种杂技,叫做“肩上芭蕾”,也就是女舞者站在男舞者的肩膀上跳舞。
大家看的赏心悦目,却不知道这对舞者或者说杂技演员都已经五十多岁,他们是夫妻。
正常来说,杂技演员到了这个年龄因为体力和身体柔韧性下降,是不能再表演了。
那么,为什么这对“高龄”演员仍然活跃在舞台上?
实在是这个“肩上芭蕾”的难度太大。
电视台曾经采访男舞者魏葆华,询问“肩上芭蕾”的练习难度如何?他苦笑着脱下衣服,大家顿时看到全身到处都是淤青。
即便是普通人认为承受力最好的肩膀和后背,也必须垫上多层胶合板才能保证魏葆华不会受伤,保证女舞者吴正丹能够站立。
即便如此,一旦吴正丹不小心踩到丈夫的锁骨,就可能导致骨折,踩到斜方肌、三角肌都可能导致肌肉严重受伤。
即便练了一辈子杂技、技术如火纯青,吴正丹为了保护丈夫,需要严格将体重控制在90斤以下。
吴正丹曾这么说:如何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表演状态?很难!我需要精准地把自己的体重控制在90斤以内。我只要稍微重那么一丁点,魏老师就举不动我,我们有可能完成不了那些高难的动作。尤其是肩上、头上那些技术动作,我的重量一压到那,如果胖了一点点,就像身上绑了一个沙袋一样,很重、很累,脚底下就迈不动步了,那种感觉是很微妙的。
吴正丹又感慨:体重涉及动作的安全性。因为年龄所限,我们的能力也会下降,所以要怎么把动作完成好,就要管住自己、控制自己、加强训练,才有可能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
说来说去,除了练习以外,吴正丹需要将体重控制在90斤以下。
而吴正丹可不是矮小的女人,她的身高有1米69,常年将体重保持在80多斤可不容易。
上面扯了这么多,萨沙要说什么?
如果吴正丹女士80多斤只能跳肩上芭蕾,那么赵飞燕姐姐要在掌上跳舞,体重恐怕只有六七十斤。
而赵飞燕能够成为顶级舞者,又成为皇后,身高不可能太低,保守估计也有1米6左右。
身高1米6的女人才六七十斤,显然体重严重不足。
很有名的网红冯提莫,她的公开体重是77斤。然而,冯提莫妹子身高只有1米5,一说还不到这个高度。
对比一下,足可见赵飞燕的瘦削程度。
所以环肥燕瘦的燕瘦,可是货真价实的瘦。
那么,杨玉环究竟有多胖呢?
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萨沙比较相信的是这一种:杨玉环身高164厘米,体重69公斤,138斤。
根据今天的标准,年轻女性身高1米64,标准体重应该是56到57公斤,也就是超过112斤到114斤。
杨玉环体重高出标准26斤,肯定是比较胖了,但也不是非常肥胖。
那么问题来了,胖乎乎的杨玉环为什么还会被唐玄宗宠爱?
其实,古代中国人大多喜欢胖一点的女人,不喜欢很瘦弱的女人。
有个老电影叫作《牧马人》,牛犇饰演的好心牧民,替丛珊饰演的逃荒四川女孩找个婆家。
奇怪的是,在我们看来,丛珊饰演的这个女孩颇有些姿色,似乎不难找男人。
没想到,牛犇找了很多家都没有成功,最终只能介绍给朱时茂饰演的摘帽右派,后者在当年是社会最底层。
为啥?
很简单,电影中说的很清楚,这些家庭嫌弃丛珊太瘦了,身上没有肉。
其实,这种观念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在小说《红楼梦》中,很少有人会欣赏林黛玉的瘦弱美,反而会认为是一种病态。
相反,大家比较喜欢丰硕的薛宝钗,连贾宝玉也有一定的爱慕之情,喜欢宝钗的丰满肌肤。
书上这么说: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她,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得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她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宝钗见他怔了,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丢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手帕子笑呢。
古代中国大多朝代,贵族和民间大多喜欢丰硕微胖的女人。
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和陶俑中,除了少数专业的舞女以外,贵族妇女乃至宫女,大多体态健硕。
如南阳汉画馆中的侍女,体态已经不只是微胖,而是肥胖了。
河南新密打虎亭二号汉墓主人是弘农郡太守张德夫人,壁画有一幅是宴客图。其中不仅仅张德夫人体态丰满,来赴宴的官员女眷也大多胖乎乎的。
总之,汉代女人可不是以瘦为美。
到了,魏晋南北朝就有一定变化,虽然民间仍然喜欢胖一些的女人,贵族老爷们却开始病态的减肥生涯。
比如晋代大富豪石崇将沉香碾成粉撒在床上,让家中姬妾在其上行走。若床上没有痕迹则赐珍珠,若有痕迹则令其减肥,故时人相戏曰:“尔非细骨轻躯,那得百琲真珠。”
不仅仅贵族妇女要瘦弱,男人也不能肥胖,要千方百计减肥。
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就是在变胖后绝食减肥,结果突然暴毙。
需要说明的是,士大夫和贵族阶层崇尚瘦弱,仅仅局限于南朝汉人地盘。
在北朝胡人统治地区,仍然只喜欢胖女人。
当时北方战乱,胡人士兵四处劫掠妇女。这些胡人往往会选择体态丰满的女人,认为她们身体健康,有旺盛的生育能力和劳动力。像林黛玉那样瘦弱的女孩会被认为体弱或者多病,胡人士兵直接一刀砍死并不掠走。
隋唐时代,宫廷中有大量鲜卑贵族,自然保留了一些胡人的审美观。到了唐朝中后期,贵族妇女完全是以胖为美。
大家注意,这里的胖是偏高,而不是肥胖,还没有到喜欢当年贾玲的地步。
同时,可不是你胖了就有人喜欢,还要女人胖又有些姿色。
至于胖美女有很多苦恼,比如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就说杨玉环因为偏胖“素有肉体,至夏苦热”,“使恃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
翻译一下就是,杨玉环比较胖,夏天就会感到很热,也容易出汗,拼命扇扇子也没用。
杨玉环虽胖,却有着完美的五官和皮肤,尤其肤色非常白皙。
白居易《长恨歌》称赞杨玉环:“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所谓凝脂就是凝冻了的油脂,光滑且白润,就像白玉一样,形容杨玉环有着绝好的皮肤。
到了宋代以后,礼教盛行,妇女的肥胖往往同隐含的淫荡联系起来。小说中的淫妇只要是少妇而不是闺女,几乎都是丰满型。
随着缠足的盛行,妇女的活动能力受到很大影响,身体越来越差,想要肥胖自然困难。
于是,宋代贵族阶层开始崇尚弱不禁风的瘦弱女性。
辛弃疾诗:“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
随后元明清大体如此,不过只局限于上流社会。这几个朝代的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仍然喜欢胖一些的女孩子。
为啥?
中国古代的老百姓,吃肉是很少的!
小说《儒林外史》有些情节很有意思,记载了无数的大小酒宴。
所谓的名士们平时标榜高风亮节,对吃饭却很有兴趣,基本有酒宴就会参加。
为啥?即便是明清时代,老百姓吃肉仍然不容易。
底层平民根本吃不上什么肉,只能常年素食。
范进中了秀才,在乡下可是大事,他的岳父胡屠夫也只是带着一副猪大肠和一瓶酒来庆贺。
席间,胡屠夫还说,范家三口包括他的女儿,这几十年来都是吃小菜饭,猪油都没碰过几次。
什么叫做小菜饭?就是米饭加上一些简单的蔬菜,放在今天就是减肥餐。
为啥?买不起肉。
书中刚开始,周进被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聘请为私塾先生。周进是城里人,山东人又重视教育,尊重老师,因此乡下孩子家长们办了很风光的接风宴。
能够有钱聘请私塾老师的乡下家庭,至少也是富农或者小地主,经济条件是不错的。
于是,这个接风宴就是乡下档次最高级别的酒宴了,大家看看是什么:随即每桌摆上八九个碗,乃是猪头肉、公鸡、鲤鱼、肚、肺、肝、肠之类。叫一声“请!”一齐举箸,却如风卷残云一般,早去了一半。看那周先生时,一箸也不曾下。
这段写的很生动。
所谓乡下顶级酒宴,正经的肉类不过是猪头肉、公鸡、鲤鱼这三个菜。众所周知,猪头肉是比较差的肉类,同鲤鱼一样被古人认为是“发物”,吃了对身体不好,所以肉价低廉。
唯一上了台面的菜,恐怕就是公鸡了,其他那些猪内脏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肉菜。
即便是这种宴席,众人也是如饿狼扑食一样猛吃。
他们虽然是比较殷实的务农家庭,平时家里很少吃肉,才会有如此表现。
普通乡民如此,那么有些身份的人呢?
书中有个马二先生,是正儿八经的选家,类似于今天考研导师,专门编一些考试辅导教材。
马二先生的收入不低,算是中产阶级,他也很喜欢吃肉。
书中这么写:说着,蘧家仆人捧出饭来。果是家常肴馔,一碗炖鸭,一碗煮鸡,一尾鱼,一大碗煨的稀烂的猪肉。马二先生食量颇高,举起箸来向蘧公孙道“你我知己相逢,不做客套。这鱼且不必动,倒是肉好。”当下吃了四碗饭,将一大碗烂肉吃得干干净净。里面听见,又添出一碗来;连汤都吃完了。
为啥?
以马二先生的收入,是不能随便吃肉的,只有去蘧蘧公孙这种大官僚后代家庭做客,才能这么猛吃:说着,坊里捧出马二先生的饭来,一碗熝青菜,两个小菜碟。马二先生道“这没菜的饭,不好留先生用,奈何?”蘧公孙道“这个何妨?但我晓得长兄先生也是吃不惯素饭的,我这里带的有银子。”忙取出一块来,叫店主人家的二汉买了一碗熟肉来。
萨沙写了这么多,到底要说什么?
很简单,女人想要胖一些,不但要吃足够多的粮食,更要多吃肉。
大家就想一想,毛泽东时代社会上有几个胖子?尤其未成年人中有几个胖小子?学校里面一个班上也看不到一个。
而今天,中国未成年人中,女孩肥胖率为7.7%,也就是差不多十个里面就有一个小胖妞。
男孩的肥胖率更是达到15.2%,六个里面就有一个了。
为啥?
说到底,还是今天吃得好,孩子吃肉多。
在古代中国,普通老百姓只能勉强糊口,填饱肚子尚且不容易,哪里谈得上吃肉。
换句话说,贫家女孩就算想方设法要胖一些,也是没有可能的。
像范进家里这样天天吃米饭和青菜,每天吃一整锅也别想变胖。
如果女孩或者妇女体态偏胖,唯一解释是这个家庭非富即贵,家里比较殷实,才能让女眷变胖。
换句话说,胖女孩、胖女人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大家看看清代末期皇宫中女眷照片,会发现颇有一些胖子。
比如清末四大太妃之一中,只有瑾妃留下了照片。她是珍妃的姐姐,活到了1924年。
瑾妃中年时期非常肥胖,同贾玲差不多,晚年身体不好才变瘦了一些。
我们再看看满清旗人贵族和重臣女眷留下的照片,大多也是比较丰满的,很少有瘦削类型。
比如顺郡王妃、那桐令夫人、那亲王妃、毓朗夫人、庆亲王世嗣妃等等都是偏胖的。
这些人养尊处优,饮食很好,才能变胖。
以瑾妃为例,每天的饮食标准很高。
据档案记载,宣统二年九月份,溥仪、隆裕太后及四位妃子六口人,按分例“共吃猪肉一万四千六百四十二斤”,此外另有额外添加的菜肴,包括:3万1844斤肉、814斤猪油、4786只鸡鸭……共计用银1万4794两。
也就是说,1910年9月份,紫禁城里的六位“主子”,吃掉了差不多5万斤肉。
我们看看慈禧太后的标准,据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一书披露,慈禧的“每日分例”如下:
每日用盘肉五十斤(即猪肘子)、猪一口、羊一只、鸡鸭二只。新细米二升、黄老米(即紫米)五合、江米三升、粳米面三斤、白面十五斤,荞麦面一斤、麦子粉一斤、豌豆三合、芝麻一合五勺。白糖二斤一两五钱、盆糖八两、蜂蜜八两。核桃仁四两、松仁二钱,枸杞四两、干枣十两。香油三斤十两、鸡蛋二十个、面筋一斤八两、豆腐二斤;粉锅渣一斤、甜酱二斤十二两、清酱二两、醋五两、鲜菜十五斤。秋季,要备茄子二十个、黄瓜二十条。
这一“分例”自然也只是一个最低供应标准,慈禧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时给自己加料。以果品一项为例,按照“分例”,慈禧每天的供应标准是“核桃仁四两、松仁二钱,枸杞四两、干枣十两”,但实际供应情况,往往是该标准的十倍、百倍。据档案记载,光绪元年二月二十九日至三月二十八日,长春宫的太监共给慈禧传用了如下果品:
平均下来,慈禧每天的果品供应是:25个苹果、3.7斤片枣、2.5斤山里红,1斤桃仁、红黑枣各1.7两,栗子3.3两,核桃13.3个。这么多果品,慈禧自然是吃不完的,剩下的或赐给身边的宫女太监,或直接就浪费掉了。
说来说去,女人能够胖,就是家庭拥有较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