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如何评价二战日军的四式反坦克刺雷和日本“伏龙”特攻队的竹竿雷?1940年7月18日:应日本请求,英国禁止运往中国的战争物资通过缅甸
四式反坦克刺雷顾名思义,是一种拼刺刀的反坦克地雷,日本人叫作“刺突爆雷”。
“刺突爆雷”有两个特点:
第一,它有三根刺。
地雷的前部有三根刺,可不是像长矛一样用来刺入坦克的。
稍微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坦克装甲钢板有几十毫米的厚度,什么长矛也扎不进去。
四式的三根刺长度为15厘米,目的是增强地雷聚能破甲的威力。
因为聚能破甲效应需要一定的炸高,不能紧贴着装甲板爆炸。日本设计师不得已之下,才在四式上搞了这三根刺。
第二,它有一根杆子。
这根杆子长达1.5米,加上弹头、钢刺,四式反坦克刺雷长度超过2米。
为什么杆子要这么长?
为了保命。
日本兵实际使用四式反坦克刺雷时,通常是双手握着杆子,用力刺向敌人坦克。
一旦刺中装甲板,刺雷撞针立即引爆高达2.9公斤炸药的聚能破甲弹头,将坦克击穿。
原则上,四式可以炸穿倾斜60度的100毫米装甲,可以击毁几乎所有美军和英军现役坦克。
自然,日本兵会被同时炸的粉碎,即便木杆有1米多也是无用。
有趣的是,搞这么长的木杆最初可不是为了突刺安全,而是投掷时的稳定性。
日本设计师搞出来的四式,本来作为标枪在较远距离投出,随后自行撞击敌人坦克装甲,类似于反坦克手榴弹。
说通俗点,四式不是设计为自杀性人弹,而是类似于罗马古代士兵用的投枪。
日本兵在10米外投掷四式,随后紧急卧倒,减少爆炸时的伤害,理论上可以保住命。
然而,四式反坦克刺雷重达5公斤多,也就是11斤。
想要在较远距离投掷这么重的东西,还要准确击中运动中的坦克,根本是无稽之谈。士兵不是标枪运动员,没有这种能力。
况且,即便距离坦克10米投掷刺雷,士兵也非常危险,仍然会被炸死或者炸伤,还无法摧毁目标。
久而久之,四式就干脆变成了自杀性武器,直接抓着往坦克上刺。
只是,四式出现的1944年末到1945年初,从没有一个成功的战例,被美军讥笑为“傻瓜雷”。
日本方面则认为,美军有1辆M7牧师107毫米自行榴弹炮,被四式反坦克刺雷炸毁。
美军则认为,该自行榴弹炮因机械故障早就被遗弃,日本人牺牲一个士兵炸毁了一堆废铁。
说完了自杀性的四式反坦克刺雷,我们再看看“伏龙特攻队”的“五式”触发水雷。
五式的外形同四式很接近,同样是一种自杀性武器,区别在于竹竿长达5米。
"伏龙"一词出自日本传说,相传在古代的日本近海中有龙肆虐,强大的日本水手能够潜水捉龙。
二战中的美国人就是海里的"龙",日军希望能够将他们制服。
那么,特工队怎么解释?
所谓特攻,就是特种攻击,不采用寻常的攻击方法。
伏龙特工队,就是水下使用特种方法进行攻击的部队,是自杀水下攻击部队的委婉说法。
伏龙特攻队是在1945年4月才正式确定组建,它的装备非常简单:由穿着潜水服的潜水员,携带一枚“五式”触发水雷,还有一根长达5米的竹竿。
等到美军大举在日本沿海登陆,伏龙特攻队员会偷偷游到美国登陆舰底部,用五式水雷将它们炸沉。
不过,五式的威力远远大于四式反坦克刺雷,水中能量传导性又强得多。一旦水雷爆炸,伏龙特工队队员是死定了,不存在侥幸生还的可能。
在组建之前,日军曾2次进行类似的自杀性攻击。
1945年1月8日,在西太平洋帕劳群岛试图攻击LCI(G)404步兵登陆艇。
1945年2月10日,在帕劳群岛某海港,试图攻击测量船水道探测者号。
然而,这2次攻击都失败了。
伏龙特攻队花费了2个月时间组建完毕,招募了480名队员。
这些炮灰都是毛都没长齐的海军飞行学校的预科生,平均年龄不到20岁。
半大小子们没有受过任何潜水训练,而潜水本来就是高危运动。
而伏龙特攻队的潜水服又是新设计,存有氢氧化钠,目的是防止出现大量气泡被美军发现。
新的设计不成熟,加上伏龙特攻队素质低下,训练期间出现大量潜水服破裂现象。
队员必须潜水到7米深度,身上装备重达70多公斤,一旦潜水服破裂只能等死。
训练刚开始,特工队就死了10人,这还打个屁的仗。
雪上加霜的是,1945年6月,伏龙特攻队所在的土浦海军航空队基地遭美军B29飞机轰炸,当场炸死了281人。
由此,伏龙特攻队遭受毁灭性打击,失去了作战能力。
幸存的队员则表示,由于日本近海水情复杂,加上潜水设备落后,能见度还不到1米。就算美军军舰在他们的头顶,队员也难以发现,根本无法进行攻击。
更要命的是,五式水雷的竹竿太长,导致潜水员在海中行动困难,算得上寸步难行。潜水服仍极端不可靠,经常出现二氧化碳中毒情况,导致潜水员直接死亡。
说来说去,伏龙特工队根本不靠谱,加上日本被原子弹修理以后选择无条件投降,也就取消了这种滑稽的作战。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还是技术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