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常常可以在一些老街老巷中寻找到。得胜桥,是武昌地区一直在传说“即将要拆除”的一条老街。对于这样看一眼少一眼的地方,总让难得来一次的游客产生不少紧迫感。
得胜桥北起武胜门(现积玉桥路口),南至粮道街西口,长约800米。作为1800岁武昌古城的千年轴线,得胜桥见证了古城的历史变迁,繁盛的传统市井生活延续至今。明清时期,它曾是武昌城内通往北门的唯一街道,过去主要走军队、马车,运送粮草。现它的支巷戈甲营、常平仓等名即是证明。北伐以后,这里远离军火,烟火腾旺,商贩云集,店铺栉比,倒成了武昌古城内一处市井之地,繁华之乡。
很多人来得胜桥,是因为这里是拍摄黄鹤楼的经典机位之一。从人来人往的粮道街拐进得胜桥,往前走几步再回头,你就能看见杂乱的电线、低矮的房屋檐角、斑驳的墙体、褪色的招牌中间,黄鹤楼赫然出现在这充满市井气息的夹缝之间。比起其他大开大合的机位,这里的黄鹤楼显得“平易近人”得多。
除了拍照,得胜桥也是武昌地区拍摄人文纪实照片的理想地。从这里一路走到昙华林,你会先看到原汁原味的市井寻常生活,再过渡到精致包装的旅游景点。
沿街的店铺,露天的菜场,主要供百姓日常之需。兼有特色小吃、杂货、理发、修脚、服饰、古玩、棋牌室及各种修理,价格低廉走惠民路线。不少店铺满是时代的烙印,店面本身就像一件文物,现代都市里已经很难寻觅。故而每天人头攒动,人声嘈杂,人气旺盛。
沿街遍布卷帘门、小马扎,零星的老铺子时有回头客。老人们坐在门口聊天、下棋;小贩们在吆喝着卖着各种蔬菜瓜果或地道特产…走在这条有600多年历史的老街,仿佛穿越回了80年代。这些曾经陌生又熟悉的场景,不知在多少人的童年回忆里珍藏着。岁月把武汉最后的温柔都留给了这里。
得胜桥终将告别,就像居住在得胜桥老破小里的居民们,也终将离开。“拆”与“建”向来是一对矛盾,游客遗憾如此烟火气将成绝版,久居老破小的居民不舍中却饱含期待,早日离开改善生活。时代终究是要向前发展,只是城市文脉、人们的情怀寄托如果粗暴地一拆了之,城市发展也将“失根”。掌握平衡的保护性发展才是城市发展永续之道。
根据现有的规划公示,得胜桥未来将与武胜门遗址一起,被打造成一个历史遗迹景观,完成城市更新。改造完究竟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我在粮道街西口处住了30年,老房子动拆了,也是因为政府规划在得胜桥一条街建什么文化一条街。得胜桥虽是老街,但解放前的老房子都没有了。60年代粮道街,得胜桥,青龙巷还保存不少砖木老房子,青石条的路面,后面粮道街数次扩建,成大马路通公交车了。
城市更新改造后 也只是仿旧而已 失去了原本的生活气息 历史厚重感。现代化的城市都是钢筋水泥 千篇一律 而这样的历史气息的是各个城市的地方特色 大可以保留下来。没必要拆了重修一些仿古建筑。仿的再微妙 也是仿。
得胜桥的房子建筑没啥保存价值,都是解放以后做的房子,汉口花楼街 统一街拆了才是可惜。
整个片区都没有保留的价值,几条街确实是古街,但建筑都是近几十年的破旧私房,支持全拆,保留街道名,做一下仿古,做一下历史风貌,传统文化依然可以承载的
哎呀!人家西方国家能够保留的就保留,可是在我国只知道拆拆拆[笑着哭][笑着哭]
为什么要拆,为什么不能旧貌换新颜。武汉只知道拆,为什么?不能保留历史的记.忆。
没有保存的价值了还不如现代城中村
这样武汉文化的承载建筑就不要拆了
是呀
布了更大的局,骗了更多的人,挣了更大的钱
今天拆容易,明天若想恢复就难了。
这条路明清时期不是什么烟火气的地方,周边不是府文庙贡院,就是部队出城的通道,不是什么烟火气的地方
已经拆了好多年了,现在到处臭水满街,己经是个垃圾集合地
拆了一百年还冇拆,都是些破房子有啥历史?
这条老街两边的房子,大多不是文物和历史建筑。拆了也不可惜。改造后修旧如旧,恢复历史原貌,不正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