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看过了好几次老年人的例子了,真的是晚景凄凉,让人恐惧。
比如一个老人在年逾九旬的时候就陆续把财产留给了儿女,哪怕是手上的镯子和戒指,都“自然”跑到儿女手上了。
但之后是什么样呢?为了老人的生活起居和葬礼问题,几个儿女就吵了好多次,都觉得自己吃亏,都认为其他人占便宜,在最后几年里,老人失去了一切“价值”,亲情也到了最淡薄的程度。
不过在她的儿女看来,自己是“非常孝顺”的,给买吃买喝,心里能想着老人,自己做得已经很好了。
这跟老人去世后的“如释重负”并不冲突,儿女都是喜气洋洋,觉得卸下了担子,他们更关心葬礼的场面,以及别人的评价。
久病床前无孝子,真的是这样吗?
在医院碰到过这样一个例子,老人非常想继续住院治疗,但他的孩子都不同意,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工作,有自己的孩子要照顾,没有办法继续陪着老人。
他们在咨询了医生的意见后,“反正就剩几个月了”,于是抓紧办了出院手续,不顾老人脸上的哀求,哄小孩一样说“病好了,回家养着……”
当时我很气愤,觉得怎么能够这样。后来我慢慢理解了,他们都有自己的不得已,每个人都尽力了,实在是没有足够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投入到一个没有产出的事情上了。
照顾老人是很辛苦的,一日三餐还好说,但洗澡、擦身、换衣服等都非常麻烦,经常是一个人做不来,几天下来就让人疲惫不堪。
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小时候也是被老人这样照料过,他们对自己的小孩也能这样,但老人跟小孩不一样啊。残忍点说,小孩有希望,以后有回报,而老人呢?
所以,久病床前无孝子,偶尔去医院住几天没什么,如果是长期如此,那谁愿意忍受没有尽头的“消耗”?
如何保证老年的生活质量?不要跟人性作对:学习曹德旺,把钱留好
看到“玻璃大王”曹德旺的一个观点,他表示自己和老婆的财产在临终前不会交给子女,他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基于对人性和人情的洞察。
人性趋利,不是说人和人之间没有感情,也不是说天底下没有道理,而是利益才意味着现实,人毕竟是在物质世界,物质决定精神,不能把一切维系在无形无质的感情和道理上。
有次我跟一个退休的老人交流,他就很通透,“我如果是有一大笔钱,那家里人可能会盼着我早点死,但如果我有很高的退休金,那儿孙都会盼着我多活几年,对我很孝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或许,基于利益基础的人情关系才是最稳定的。
之后我就注意观察,发现现实中确实是这样,晚年比较幸福的老人通常都是“有利可图”,可以继续对家庭有贡献的,而那些失去一切价值的老人,生活冷清不说,物质等方面都比较欠缺。
记得有次去看亲戚,她很老了,但对礼品和钱很在意,我原来觉得是贪财,后来才意识到这些对老人而言非常重要,物质确实跟她的处境有关。
论迹不论心,论心不论迹。
孝顺老人这个事,正如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
就是说孝顺主要是看心地如何,比如一个人家里条件不好,他就算没有经常给老人买好吃的,也未必是不孝顺。
反过来,一个人哪怕经常在老人身上花钱,他也未必是孝子。现实中不乏那种表演性质的“孝子贤孙”,他们在意的不是老人,而是自己的面子。
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堆灰。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打个比方,兄弟俩对父母孝顺,一个是每个月给老人打钱,一个是每天给老人做饭,你说哪个更孝顺?
老人自己心里其实是最明白的,孝顺实际上就是论心不论迹,当然你既有那个心,也有那个表现,这样就最好了。
吸取教训,每个人从中年时候就要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未雨绸缪。
第一就是爱护身体,身体才是本钱,一定要保证自己可以照顾自己,不成为拖累,不增加儿女的负担,这样才有让儿女孝顺的基础条件。
第二就是积极赚钱,让自己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帮到孩子的家庭,让自己有“利用价值”。
第三就是处理好子女关系,平常多沟通,你在他们小的时候不尽心尽力,他们长大后都有了自己的生活,怎么能够对你尽心尽力?指望道德约束吗?
还有就是跟伴侣相携到老,夫妻感情稳定才是最重要的,不仅是生活上,情感上也有个伴,这是老年幸福的最大保障之一。
总而言之,人毕竟是社会生物,只有周围的人都盼着你好,你才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