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一番味道:东西晋时期的瓷器

欣赏传播传统文化 2023-04-03 13:21:34

首先看下面这件青釉圆形槅,是不是像现代的格子盘?没有想到吧,那时就有这样的形制了。

青釉圆形槅,东晋,高4.5cm,口径21.1cm,底径22.6cm。

槅(gé 音格)呈圆形,直口,平底。底有红色支烧痕。内分九格,其中中心三等分,外周六等分。通体施青釉。

槅也称“格子盘”、“果盒”等。江西南昌晋墓出土的一件长方形漆槅,底写“吴氏槅”,形状与三国两晋时的长方形瓷槅相同,因此而定名。瓷槅流行于三国、两晋及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明显。三国、两晋时期的槅多呈长方形,内分一大格八小格,初期是平底,稍后变为方圈足。东晋以后出现圆形槅,内圈三格,外圈七格。南朝以后,圆形槅内格数减少。

下面这个壶像不像现代有的酱油壶?可在东晋时期是唾壶,想想可不能用来装酱油了。

青釉唾壶,东晋,高14cm,口径10cm,底径8.5cm。

唾壶洗口,短颈,垂腹,平底。里外满施青釉,底有支烧痕。

唾壶又称“唾盂”、“渣斗”、“唾器”,为古代贵族宴饮时盛放唾弃鱼骨或兽骨的容器。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所出漆唾器的底部署“汝阴侯唾器六年女阴库訢工延造”等铭文。瓷质唾壶始自东汉,三国、两晋时颇为流行。三国至西晋时的造型多为撇口、扁腹、高圈足。东晋时则渐成盘口、垂肩、圆腹、平底或假圈足。

青釉褐斑四系壶,东晋,高17.9cm,口径8.4cm,底径8.7cm。

壶盘口,细颈,溜肩,肩上置四系,圆腹,平底。肩部刻划数道弦纹。通体施青釉,盘口和肩部涂点褐色斑纹。此器堪称东晋青釉褐斑瓷器中的典型器。

西晋晚期开始出现青瓷上涂点褐斑的装饰手法,至东晋时大为流行。它是使用一种含铁较多的“紫金土”点彩在青釉上,,然后烧制而成,属于一次烧成的低温釉上彩。这些褐斑排列或随意,或有一定的规律,为单调的青釉增加了色彩,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

青釉鸡头壶,东晋,高20.5cm,口径7cm,底径12.7cm。

壶洗口、细颈、鼓腹、平底。肩部一侧置鸡头形流,另一侧置曲柄。与流、柄呈十字交叉的肩部对称置桥形系。通体施青釉。

鸡头壶是三国至隋代瓷器中常见的造型,但各时期的鸡头壶均具有特点。总的来说,随着时代的演进,鸡头壶的形体是从矮胖向瘦高发展。与三国、西晋鸡头壶相比,东晋鸡头壶上鸡头的口部由三国、西晋时期的尖嘴变成圆孔形,鸡头也由三国、西晋时期紧贴壶肩而变为颈部立起。三国、西晋鸡头壶上紧贴壶肩的鸡尾在东晋鸡头壶上变为曲柄。在装饰上,三国、西晋时期流行的在壶上模印纹饰的做法已基本消失,而代之以简单的刻划弦纹。

这件青釉鸡头壶,造型规整,装饰简练,釉色淡雅,釉面朴实自然,堪称东晋青釉鸡头壶的代表作。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东晋,高18cm,口径7.9cm,底径10cm。

壶盘口,短颈,溜肩,鼓腹。肩部一侧饰鸡头形流,流内有孔与壶身相通,流嘴呈筒状,鸡冠高耸,双目圆睁。与鸡首相对的一侧饰一弯形圆柄,上下分别与口沿、肩部相接,便于握持。肩部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可穿绳提携。壶施黑釉,釉层丰厚,釉面滋润透澈,色黑如漆,匀净无瑕。外壁施釉不到底,近足处露出褐色的胎体。

此器制作端正,各部位比例协调,尤其是以鸡首装饰壶体,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鸡头壶是南北方早期瓷器的主要造型之一。始见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因壶肩部塑鸡头而得名。烧制的瓷窑有越窑、瓯窑、福清窑等。早期的鸡头壶通常是在壶的肩部对称地贴饰鸡头和鸡尾,使其首尾相呼应,鸡头短小,无颈,且与壶体不通,纯系装饰。东晋时,壶体变大,鸡头由装饰物变为具实用性的张口、引颈之壶流,短尾则变为圆形长柄。东晋晚期,壶的曲柄出现了龙首柄。南朝时,鸡头壶由圆浑变得细长,鸡颈加高,鸡冠高耸,龙首柄加长。唐以后,鸡头壶逐渐消失。

德清窑遗址位于今浙江省德清县境内,所烧造的精良黑瓷别具一格,成为当时颇具声誉的特殊瓷窑,同时兼烧青瓷。黑釉和青釉虽都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但黑釉中氧化铁的含量比青釉中高,达到6-8%。东晋黑釉瓷以浙江德清窑为代表。常见的器物除鸡头壶外,尚见有碗、钵、盘、罐、盘口壶等日用器皿。其烧造历史较短,大抵在东晋至南朝早期的一百多年间。

德清窑黑釉唾壶,东晋,高9.9cm,口径8.9cm,底径9.4cm。

唾壶盘口,束颈,扁圆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产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积釉处釉层较厚,堆积欲滴。釉面滋润,开有片纹。

唾壶亦称唾器,属于卫生洁具。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曾出土署“女阴侯唾器”铭的漆唾器。瓷质唾壶始见于东汉,三国、两晋时开始流行。东晋时期以青釉唾壶较为多见,黑釉唾壶少见。东晋时期烧黑釉瓷的瓷窑以浙江德清窑最为著名,经科学化验其黑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达8%左右,故烧成后,釉面产生色黑如漆的效果。从这件唾壶的胎釉特征看,亦应属于德清窑制品。

青釉褐彩鸡首壶,东晋,口径5.5cm,高15.4cm。

壶盘口,鸡首状短流,鼓腹,平底,俗称“鸡首壶”。肩部两侧有桥形系,并有一弧形柄连接口沿。通体施青釉,壶口与鸡首处点缀褐彩,有画龙点睛之妙。

鸡首壶始见于西晋,与羊首壶同类。早期壶的流口多为实心,不能出水。至东晋时期,流口疏通,成为这一时期南方的主要日用瓷器之一。

青釉褐斑羊头壶,高23.8cm,口径10.8cm,底径10.8cm。

壶口浅盘式,细颈,球形腹,平底。肩部一侧置羊头形流,相对一侧置曲柄,另外两侧各置一横系。通体施青绿色釉,底部无釉。在壶口沿、羊头及系上均涂点褐斑。肩部暗划弦纹2道。

此壶的精彩之处在于羊头形壶流,羊口微张,颌下一绺胡须,双目外凸,双角向后弯曲,双睛涂点褐彩,颇具神韵。六朝时期的青瓷壶常以动物的头部作流,除羊头外,还有鸡头、虎头、鹰头等。

青瓷发展到东晋时期,装饰上呈现出新的特点。西晋青瓷上盛行的带状印纹或刻纹此时已基本消失,代之以刻划的弦纹,或者光素无纹饰,形成简洁朴素的风格。但西晋晚期出现的褐斑装饰至东晋时却大为流行。这些特征在这件器物上均有体现。

青釉褐斑四系壶,高17.9cm,口径8.4cm。

壶洗口,长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收,平底。底部无釉,有支烧痕迹。肩部刻划弦纹2道,四面分别饰一横向系。外口凸起弦纹1道,器身施半截釉,釉色青黄,散布有垂淌的褐斑。

此器为东晋时期所制,褐色彩斑装饰面积较大,形态千变万化,或似泼墨,或似树叶,装饰效果绮丽,十分罕见,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

此壶于1954年由故宫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捐献。

青釉龟形砚滴,高5.8cm,口径2.4cm,腹径4.9-4.7cm。

砚滴为乌龟形状,龟首昂起,颈部刻划螺旋纹。龟背前小后大,有圆形的小直口可以盛水,龟腹平坦,刻划十瓣莲花装饰,通体施青釉不到底。

这件砚滴为东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古代文房用具。?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高17cm,口径7cm,底径9.3cm。

壶洗口,细颈,圆腹,平底。肩部一侧雕塑一凸起的鸡头形流,相对一侧饰安一曲柄,柄连于肩、口之间,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壶身里外施釉,外壁釉不到底。釉色黑如漆。

此壶为东晋时期所制,器形完整,风格古朴,釉色莹润匀净,是不可多得的德清窑上品。

1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