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亿灰飞烟灭,李宁又困在李宁!安踏丁世忠14年前就看到了结局

棠棣说社会 2024-05-05 14:51:18

近日,一则“李宁计划港股私有化退市”的消息迅速散播。

对此,李宁方面表示,以上市公告为准。

但或许退市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毕竟这短短3年以来,李宁的市值已经从2021年初高点2700亿港元跌落至如今不足500亿港元,李宁及其家族的财富已经缩水了80%。

李宁从1990年创立,到2004年登陆港交所,至今已走过三十多个年头。

回顾这些年,公司曾经历过超越阿迪的高光时刻,也遭遇过连年亏损;曾因“国潮”的红利而赚的盆满钵满,也因设计翻车口碑大跌。

如今股价再度跳水,私有化传言不胫而走,到底意味着李宁在激烈的竞争中就此止步,还是蓄势突围?

90后,00后虽然都知道李宁品牌,但绝大多数并不清楚李宁到底是谁。

时间回到三十多年前,李宁是中国乃至世界体操赛场上神一般的存在,他是让国人骄傲的“体操王子”,也被全球最权威的组织评为“20世纪25位最伟大的运动员”。

1990年,李宁退役后加入健力宝集团,并在健力宝总经理李经纬的支持下成立运动服饰公司,“李宁”牌就此诞生。

这样一个超级IP做品牌,起步就已经赢了一半。

健力宝丰富的体育营销资源与经验,在孵化“李宁”牌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李宁公司成立不足半年,亚运会刚好在北京举办,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国际综合赛事,国民关注度空前。

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健力宝费尽心思拿下了“李宁”在亚运会露脸的机会。

亚运会的圣火传遍全国,“李宁”牌也跟着火了。

李宁一下子接到了1500万的订单,但实际上,当时公司连个厂房都没有,拿着订金才开始匆忙搞产线。

创业即盈利,“李宁”牌是真正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幸运儿。

李宁早期的成功,不光靠品牌营销做得好,还紧紧抓住了中国千亿元量级的下沉市场。

90年代,大量外资运动品牌涌入中国,引入特许经销商模式打开渠道,迅速占领中国市场。

Nike、阿迪、匡威、Kappa等在一、二线大城市的黄金地段开专卖店,赚得盆满钵满。

而在需求量更大的三四线城市,运动品牌和特许专卖店市场却一片空白。

李宁看到了这一机遇,把价格定的比外资低一档,利用特许经销商模式迅速打开了三四线城市的市场空间。

公司成立仅六年,就创造了收入从几千万元直奔6.5亿元的辉煌战绩。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李宁,从此走上了引领本土的扩张征程。

1997年,李宁率先改制去家族化,推行外企的信息化工具,提升经营效率;2000年,李宁引入国际化人才,尝试赞助海外体育团队;2004年,李宁又率先对接资本市场,在港股实现上市。

2004到2010年巅峰时期,李宁收入从20亿元直逼百亿元大关,占到国内运动鞋服市场的9.7%,超过阿迪直追耐克。

李宁用六年的惊人战绩真实地诠释了自己的slogan:“一切皆有可能”。

李宁的扩张密码,说来也简单,就是不断开店。

在市场尚未饱和的阶段,只要品牌营销到位,开店数量越多,收入增长越快。2010年之前,李宁的门店数量一直保持着每年20%以上的增速。

尤其在2007-2009 年最疯狂的时期,每年新开店数就超过 1000 家。到2010年巅峰时期,李宁门店数量超过8000家,位居全国第一。

但开店就意味着要投资、要存货,对现金流的占用也是巨大的。

奥运会后,单店坪效和存货周转率陷入停滞,已经在提示风险。2010年之后运动鞋服市场疲软叠加金融危机,彻底把需求打入谷底,全行业都面临着去库存的压力。

而李宁是受创最严重的那一个。

除了激进扩张,李宁盲目提价更是将自己一把推向了亏损的深渊。

在不停追赶耐克和阿迪的路上,李宁的自信心开始爆棚,似乎觉得有实力与国际品牌同台PK,计划抛弃自己安身立命的下沉市场,杀进一线城市。

2010年,李宁打出“90后李宁”的口号,将主力价格从250-300元拉高至400元附近,鞋服全面提价8%-18%。

在品牌尚未形成足够壁垒时,提价是大忌,但李宁飘了。

虽然李宁市占率在国产品牌中遥遥领先,但实际上国产竞品在国民心智中没有明显差异,李宁提价反而留给其它国产品牌竞争空档。

更加绝望的是,2010年全行业都在去库存,耐克和阿迪这些国际一线品牌为了处理库存都在打折销售,积极下沉渠道,更是让想挤进一线市场的李宁举步维艰。

等待李宁的是,被本土和外资品牌联合围剿。

2010年起,李宁的订货量连续下滑三年,每年大量关店,门店最低降至4000家。2012年亏损近20亿,2012-2014三年总计亏损近30亿。

后来者步步为营,李宁开始掉队。

在李宁快速扩张不断追赶Nike等国际品牌的20年间,一批本土竞争者也一直在不停效仿和追赶李宁。

李宁1990年成立之后,安踏、特步、361°也陆续成立。

这些国产品牌主打跟随策略,紧跟李宁的脚步,做赛事赞助,做特许经营。当2004年李宁港股IPO后,安踏、特步、361°又纷纷效仿李宁,在2007—2009年期间接连赴港上市。

这些本土竞争对手中,最为耀眼的是安踏。

仅比李宁晚成立一年的安踏,一直在伺机突围。2004年以来,安踏通过错位竞争拿到CBA唯一赞助权,与李宁的营收差距持续缩窄。

时任安踏CEO丁世忠更是放言:“李宁已经不是安踏的对手了!”

2011年李宁营收下降,出现亏损的第一年,安踏顺利“捡漏”三四线市场,正式超越李宁,成为本土最大品牌。

开端幸运的李宁,陷入了创业20年以来的最大危机。

承认错误很快,但改起来很慢。

李宁很快意识到战略失误了,2012年,时任公司CEO的张志勇辞职认错。同年,李宁又联合知名外资PE机构TPG更换CEO,共同重塑公司战略。

李宁的改革重点是“瘦身”“聚焦”。

从2012到2014,李宁连续三年关闭低效门店,产品定位聚焦回三四线城市基本盘。

但三年的改革成果最后落实到财务数据上依然差强人意。2014年,公司营收仍然只有60亿元,比2010年巅峰时还少10亿元,并且仍然亏损。

自从滑铁卢一战,李宁已经整整失去了5年的时间,突破困局迫在眉睫。

2015年从北大进修归来的李宁,临危上任,决定放手一搏。李宁打出最关键的一手牌是潮牌“中国李宁”的诞生。

2018年,“中国李宁”以“悟道”为主题,亮相纽约、巴黎两大时装周,惊艳全场。

品牌调性完全摆脱了功能性运动服的刻板印象,充满了吸睛的时尚元素,纽约大秀落幕当天,李宁迅速蹿红各大热搜榜。

消费者直呼“李宁,潮了”!

一炮而红的“中国李宁”,完成了从运动品牌向 “国潮”时尚品牌的蜕变,迅速带动了公司收入快速增长,公司市值也从低谷期的不足140亿元一路冲进1100亿港元大关。

2021年,“新疆棉”事件导致外资品牌在的销量和口碑受挫,李宁抓住机会,大举收割外资巨头空出的市场,营收增长再度提速。

同年,李宁业绩达到巅峰,营收226亿,同比增长56%;净利40亿元,同比大增136%,市值更是创出历史新高,达到2700亿港元。

国潮让李宁重回正轨,也让李宁陷入新困局。

自从中国李宁成为中国第一潮牌后,盈利模式就不再是跑量而是高价。因为“潮”起来了,李宁的价格带也不断提升,到2021年前后,价格几乎与外资品牌不相上下。

但李宁再潮,也逃不过国货提价天花板的铁律。

就像手机等电子产品一样,国货提价只能低于外资品牌。

李宁的提价策略基本到顶了。又赶上疫情后消费降级,李宁更是重灾区。近两年,李宁品牌出现了一边涨价一边打折的矛盾现象。

打折的代价是利润率的下滑。

2022-2023连续两年,营收增长放缓,净利润下滑。2023年,李宁扣非后净利润同比下滑21.6%,只剩下32亿港元。

原本李宁几年奋力追赶,安踏相对李宁的扣非后净利润倍数已缩小到1.5倍,结果到2023年,这个差距又被放大到2.5倍。

对手越来越强大,李宁跑步也赶不上了。

自从2010年踩坑之后,李宁公司一直聚焦“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战略,李宁品牌占公司销售比占九成以上。

虽然李宁的“单品牌”近几年发展不错,但奈何竞争对手更加强大。

安踏早已走上了“多品牌”运营的平台战略,收入中超过50%都是由安踏之外的品牌贡献。

FILA、迪桑特、KOLON、始祖鸟等国际知名运动品牌都被安踏一一收入囊中,全面覆盖了不同场景、不同功能、不同的消费者群体。

这条多品牌的平台之路,安踏历经十年摸索得越来越顺,在市场更迭越来越快的今天,表现出了更强的韧性。

在如今动荡的市场环境中,相比多品牌、更有韧性的安踏,单品牌、只有国潮标签的李宁显得弱势了许多。

股市的投资者是行业的风向标,直接用真金白银把票投给了安踏。

2021年市场强周期时,安踏收入和市值都是李宁的两倍;如今弱周期时,安踏收入仍是李宁两倍,但市值已是李宁的四倍。

李宁对港股给自己的估值当然不满意,但想奋起直追,港股如此可怜的流动性,根本没有能力给李宁翻身冲刺输血。

李宁想重回巅峰,私有化退市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一个成功的先例就是2017年百丽联合高瓴私有化退市。

退市后的百丽,通过一系列资产重组和业务整改,将公司拆成两家企业,分别IPO,由此焕发新生。这种企业战略转型升级的资本运作模式在海外屡见不鲜。

但李宁现在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简单的估值下滑。

私有化,只是技术手段。李宁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既能资本输血、又能协助战略转型的合作伙伴。

TPG、PAG、高瓴投资等,这些在私有化传闻中被提及的显赫PE机构,都是潜在合作方。

到底谁能担此重任?这或许才是李宁当下需要反复斟酌的大事。

-END-

参考资料:

富途研报《李宁(2331.HK):国潮代表,品牌护城河驱动未来增长》

西南证券研报《李宁公司30年经营复盘》

证券时报《中金预计李宁2023年利润下跌23%,“国潮”运动品牌下一增长点路在何方?》

Morketing2021品牌记012期《从营收94亿到亏损20亿,李宁如何从国潮出发再回巅峰?》

商媒体《安踏VS李宁,谁才是真正的中国第一运动品牌?你又更看好谁?》

作者:三未

0 阅读:3

棠棣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