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天然气管道2号线,6年还未开工!普京为何坚持借道第三国?

青筠谈世界 2025-04-19 17:54:55

亲兄弟还明算账,更何况是国家利益。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4月16日的报道,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近日表示,从俄罗斯经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输送天然气的计划是“不现实的”,“因为那里只有一条已经超载了的天然气管道”,而如果为了从这一路线进口俄气,“就得再修一条新的天然气管道”,距离是一个问题,经费又是一个问题,因此他强调,“大家正在研究,但总的来说,这是不现实的,我告诉过俄方伙伴。”

据悉,中俄天然气管道2号线也被称为“西伯利亚力量2号”,它于2019年开始规划,原计划从俄方亚马尔半岛的波瓦年科沃气田出发,经蒙古国抵达中国华北地区,全长近2600公里,设计年输气量约为500亿立方米。该管道建成之后,将与中俄天然气1号线(也被称为中俄东线)形成互补,使得俄罗斯对华天然气年出口量接近1000亿立方米,此举有利于缓解中国的“马六甲困局”,也有利于俄罗斯经济。

按理说,作为一项对双方都有利的交易,中俄天然气西线计划应该很快得到落实才对,但6年过去了,该计划依然还在纸面上,用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的话说,“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项目一定会落地,但“关键是走哪条线”的问题。按照原本的计划,这条中俄天然气西线项目将走蒙古到华北的路线,但蒙古国非常矫情,直到今年4月,才宣布该管道的经济技术可行性研究获批,今年3季度还要进行环境评估。

这倒也就罢了,更让中方感到不满的是,蒙古国很不老实,企图发展“第三邻国”外交计划,也即突破中俄的“包夹”,将美国引入北亚,以此来平衡中俄的影响力,同时增加自己的筹码。比如说,2019年美蒙两国就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2023年,蒙古总理奥云额尔登访美,双方签署“开放天空协议”;2024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布林肯访蒙,计划与蒙古达成稀土合作框架协议,将蒙古纳入“印太战略”。

凡此种种,都让中方对中俄西线天然气项目“途径蒙古”感到忧心,原因不难理解,这等于是增加了中国能源进口的“不安全因素”。看看俄乌就知道,俄乌开打之后,乌克兰立马就切断了其境内的俄欧天然气管道,中国可不希望将来被蒙古“背后一刀”。退一万步说,就算蒙古未必敢“背刺”中国,也难免会拿境内的中俄天然气线路来“敲竹杠”,谁都不会喜欢这种时时被人“拿捏”的感觉。

因此,中国对于中俄天然气西线项目途径蒙古,其实一直都是不大感冒的,俄方无奈之下,最近又提出了一个“替代计划”,那就是经哈萨克斯坦进入中国,也就是开篇张汉晖大使提到的那个线路,然而这一线路再次遭到了中方的否决,张汉晖大使明确告诉俄方,“这是不现实的”。按照中国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直接从俄境内的后贝加尔斯克到满洲里,说白了,也就是中俄天然气管道“直连”,不走第三国。

那么问题来了,从切身经验出发,普京明知途径第三国“不安全”,为何还要执意让中俄天然气西线管道“绕道”?其实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自然是扩大俄罗斯的影响力,俄罗斯的能源管道修到哪里,俄方的地缘影响力就会扩散到哪里。以蒙古为例,普京“借道”蒙古对华供气,是为了将其纳入“欧亚经济联盟”的轨道,同时若能延伸至韩国、日本,将形成“西伯利亚-蒙古-东北亚”能源动脉。

另一方面,就是出于地缘制衡的需要。以哈萨克斯坦为例,普京提出从哈国对华供气,此举不仅可以挤占中亚各国对华供气份额,还能“对冲”中国对中亚的影响力,毕竟这条路线的供气量已经“超载”了,如果要进口更多的俄气,中国就只能削减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此外,若通过哈国向中国供气,可以将中国40%的陆上天然气进口绑在一条管道上,也就形成了“能源人质”效应。

当然需要补充的是,中俄天然气管道2号线之所以迟迟谈不拢,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价格,中方坚持以亚洲现货价格为基准,而俄方自然希望价格再高一点,从而将欧洲市场上的损失,从中国市场“找补”回来。因此,中俄在新天然气管道路线问题上,是存在各种考量和博弈的,俄方的心思显然比较多,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国际关系的本质就是利益关系,但中国也同样会坚持以本国的利益为主导。



0 阅读:150
青筠谈世界

青筠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