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终于调整了一直被质疑不务正业的手机业务。
据报道,蔚来手机业务自去年12月起,资源投入和人员规模都大幅缩减,手机软件团队已经并入数字座舱团队,重复岗位也被大幅精简。这一调整的背后,是蔚来大力推行的CBU机制,也就是“降本增效”策略。简单来说,蔚来现在要求每个部门和项目都要扛起经营指标,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了。

手机业务的初衷:防守苹果的“威胁”
蔚来做手机的初衷,其实和蔚来掌门人李斌的“苹果威胁论”密不可分。2022年,李斌在蔚来用户群中透露,蔚来车主中有六成甚至更高比例都在用苹果手机。而苹果的封闭生态,导致蔚来无法打通汽车与手机之间的互联互通。李斌担心,如果苹果未来真的造车,蔚来可能会处于被动状态。于是,蔚来决定自己做手机,把掌控权握在自己手里。

从当时的角度来看,李斌的决定无疑是务实的。毕竟,苹果的生态确实强大,蔚来如果不提前布局,未来可能会被苹果牵着鼻子走。于是,蔚来真的把手机做出来了,2023年9月和2024年7月分别发布了NIO Phone和NIO Phone2,主打“0广告、0预装”,售价均为6499元起。
手机业务的尴尬:销量低迷,用户不买账
然而,蔚来手机的市场表现并不理想。虽然NIO Phone和NIO Phone2在车手互联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放眼整个手机市场,它们的竞争力并不强。6000多元的价位,用户通常会优先考虑苹果、华为、小米等品牌,而蔚来手机的核心卖点——车手互联,更像是一个“车钥匙”,并不足以支撑用户花这么多钱去换机。

更尴尬的是,蔚来手机的目标用户主要是蔚来车主,但车主们对NIO Phone的接受度也并不高。根据一些车主的反馈,真正自掏腰包购买NIO Phone的车主并不多,大多数车主还是更倾向于使用自己熟悉的手机品牌。显然,李斌高估了蔚来车主对NIO Phone的接受程度。
投入与产出不匹配:手机业务成“鸡肋”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蔚来手机业务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虽然李斌曾表示,蔚来手机一年只出一款,硬件研发成本可控,但手机软件团队的投入依然不小。对于正处于亏损状态的蔚来来说,手机业务的投入无疑是一种负担。而产出方面,蔚来手机的销量低迷,车手互联生态的建立也遥遥无期,整体来看,手机业务的投入与产出极不匹配。
战略转型:收缩手机业务,聚焦核心业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蔚来对手机业务进行调整,显然是明智之举。与其继续在一个看不到未来的领域投入大量资源,不如把精力集中在如何卖更多车、做好服务上。毕竟,汽车才是蔚来的安身立命之本,手机业务充其量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无法成为蔚来的核心竞争力。
这次调整,也可以看作是蔚来在战略上的一次“瘦身”。通过缩减手机业务的版图,蔚来可以集中优质资源,专注于汽车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李斌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艰难但正确的决定。毕竟,企业经营的核心是盈利,而不是盲目扩张。

虽然蔚来手机业务的调整来得有点晚,但依然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未来,蔚来可以更加专注于汽车业务的创新,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品牌竞争力。而对于手机业务,蔚来可能会将其作为一个辅助工具,继续优化车手互联功能,但不会再投入大量资源去追求销量和市场占有率。
总的来说,蔚来手机业务的战略转型,标志着蔚来在经营策略上的成熟和理性。李斌的明智抉择,不仅为蔚来节省了宝贵的资源,也为未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对于蔚来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更加聚焦、更加务实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