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过年的习俗与传说

淮安小当家 2024-08-28 15:02:37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发展至今成为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现今的过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那么自古以来,淮安传统春节习俗都有哪些讲究呢?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春节的知识,让我们一起在过年的气氛中感受传统文化里那浓浓的“年味儿”与“江淮情”。

  喝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淮安人在腊八节照例要喝腊八粥,腊八粥以黄米、糯米、菱角、栗子、花生、红豆、红枣、桂圆等混煮而成,美味可口。食腊八粥以祈求人寿年丰,这是淮安人民的普遍愿望。

  佛教传说,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之日。相传,释迦牟尼为探求解除人生痛苦,来到一片茫茫无际的荒漠,由于长途跋涉,又饥又渴,晕倒尼连河畔,被一位善良的牧羊姑娘看到,将随身所带的杂饭与泉水调煮成粥给他食用。释迦牟尼吃完了这碗粥,顿觉精神焕发。他谢了牧女,跳到河里洗了一个澡,在菩提树静坐沉思,终于大彻大悟,得道成佛。佛教徒们为感谢牧羊女救祖成佛之恩,规定各寺院要用香谷和果实煮粥供佛,供后将粥分给穷人充饥御寒,以示大慈大悲之意。

  旧年除秽

  腊月二十五日,淮安人民承前之俗,要举行驱邪除秽活动,是日晚举行“照田财”。“照田财”是农民们在自家田头,用竹竿或者秸秆扎成柴把,点燃后舞动或插在田间,同时祈祷来年五谷丰登,燃烧的火焰越高代表来年越有盼头。

  除秽就是扫年,祭灶后即开始,家家户户都要将房屋内外打扫干净,室内摆设整齐,衣物、被褥要全部清洗一番,还要扫除祠堂、舍宇、庭院内外,洒扫庭院,陈设供奉,启外门鞠躬引神以人。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除夕之夜是夜除秽驱邪习俗进入高潮,人们不但要扫房去尘,而且要向尊崇的师友辞岁,卑幼行礼于长者及焚香燃烛敬天地,再后全家团聚。

  贴春联与挂浪

  春联又叫对联、楹联和门联等。年前备春联、贴春联习俗源自古代的桃符,其正式命名“桃符”为春联源自明代,至清代贴春联习俗已具规模,有专门书写春联的书俗家,有为书家写春联而设的市肆书棚。清代淮安人家买到春联,要在腊月祭灶之后,粘挂在各门的门框上,祈求神灵保佑人寿年丰。在贴挂前必须有净手、焚香、放鞭炮等仪式,以示对贴春联的恭敬。

  此外,淮安人每逢新春佳节或家有喜庆之事,用红纸或彩纸剪成挂浪贴在门楣或窗框上,既作喜庆的装饰品,又能有避穷神恶鬼之意。贴挂浪相传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传说姜子牙七十二岁下山,娶了六十八岁的马氏为妻。由于他不善经营,干啥都亏本,马氏嫌他无能,不愿跟他过穷日子,便离开了姜子牙另嫁他人。姜子牙后来做了周文王的军师,辅佐周武王姬推翻了商纣王,建功立业。

  姜子牙打败殷商王朝后,将双方战死的和活下来的将帅都封了神位。封神事毕,马氏闻讯赶来向姜子牙要神位。姜子牙见了她很生气,说:“ 你和我成亲后,好吃懒做,一直很穷,后来休了你,我遇到文王才转机,你就是个穷神。”马氏听了很不开心:“你封我穷神,我就游走天下,叫天下百姓都穷死。”姜子牙说:“游走可以,但只准你每年正月初一到人间游走一次,且只许上富贵人家,如果门脸破败的人家,就不准进去。如不听,把你压入阴山背后!”事后,姜子牙告诉天下老百姓,把家里的破布烂麻挂在门上,以示家庭破败,阻拦马氏穷神进入。后来人们觉得破布烂麻挂在门上不太雅观,就用纸剪成图案代替,慢慢的形成了精美的挂浪,就这样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三十晚上绕嘛虫

  大年三十晚上绕嘛虫是流传在淮安的一种民间习俗。“绕嘛虫”又称为“绕火把”,喻意以火把照亮夜空,为村庄及百姓祈求平安与幸福。这种习俗相传始于元朝朝末年,由村民世代传承,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特色。

  每年到快要过年时,淮地的小孩子们便把家里平时用秃了的刷锅把子收集起来,留着三十晚上绕火把,当地人又称“绕嘛虫”。三十晚上一到,外面都是火光。小孩子们尽情地绕啊绕啊,绕出各种花样,边绕边唱着儿歌:“绕嘛绕嘛虫,地主田里有虫,我家田里没得虫;绕嘛绕嘛灰,我家田里有灰,地主地里没得灰。”每到绕嘛虫时,大家都会把前人讲的故事再重复一遍。孩子们把家中的旧把子绕完了,就抓一把稻草扎起来再绕,比谁绕的火圈漂亮。大人们不时地叮嘱孩子们,要到没有草堆和房子的空旷地方绕,务必注意安全。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

  压岁钱的传说

  传说,古时有一种小妖叫“祟”,每年的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孩子的头,孩子会被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从此不吃不喝,逐渐消瘦。因此家家都在这天夜里亮着灯,坐着不睡,照看孩子,叫做“守祟”。

  有一对夫妻,老年得子,对孩子格外疼爱。到了年三十那晚,怕“崇”出来祸害孩子,夫妻俩守在孩子身边,照看小孩,没事时就拿出八枚铜钱和红纸折叠着逗孩子玩。孩子玩累了,很快就睡着了,他们顺手就把铜钱用红纸包好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半夜一阵凉风吹来,把房门吹开,“祟”来了,刚用手去摸孩子的头,枕下的铜钱发出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是暗中来保护孩子的。

  第二天,夫妻俩把这件事告诉大家。大家都学着把铜钱用红纸包好放在孩子枕头下,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崇”与“岁”谐音,之后逐渐传演变为“压岁钱”。

  大年初一烤“元宝火”

  在淮安民间有这么一个风俗,大年初一,各家各户早上起来都要烧物。传说,有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乾隆皇帝路过苏北某地时,觉得很冷,于是命随从去寻些柴草来烧火取暖。随从忙去附近的村庄农户家寻烧火之物,花了一吊钱才买来一捆芝麻秸秆。谁知芝麻秸秆上的芝麻尚未打净,随从扛一路,芝麻粒就撒了一路,正巧风也很大,刮得芝麻粒遍地飞。等到来年,随从走过地方到处都长出艺麻来了,当地的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以为是神仙播下的种子呢。后来还是那家卖芝麻秸秆的人家回想起这件事,才悟出个缘由。从那以后,当地百姓得逢大年初一起来,都用芝麻秸秆来烤火,称为烤“元宝火”,用来告诚后人:一粒种子万粒粮,到季的庄稼,要精挑细打,要做到颗粒归仓。就这样,用芝麻秸秆烤火的习俗便在这带传开了。

  现在淮安一带,多数人家已不再用芝麻秸秆来烤火了,人们用都用芦柴来代替芝麻秸秆,“柴”与“财”谐音,图个吉利。不管用芦柴还是芝麻秸秆“烤元宝火”,这个风俗在淮安民间普遍流传。

  过年贺正和逛庙会

  淮安民间过年,家家走亲访友,互贺新年,恭喜发财。清代方志记载:淮城人正月元旦,焚香、衣冠祀祖谒神,向吉方出拜亲长师友,曰“贺正”。过年贺正已成为城乡普遍习俗。

  过年逛庙会是淮安人民最喜爱的年庆活动。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集市交易活动和娱乐活动。据《清稗类钞》记载:淮安的文庙、慈云寺 、海神庙在过年时都有大型庙会,百货充盈,游人纷沓,当地人俗谓之“逛庙”。这些庙会不但在过年时举行,在过年外的期间也定期举行,但过年时的庙会最热闹、最繁盛。每年的正月初二,基本是全城人都出动逛庙会,商贾文人尤多,盛况非凡。

0 阅读:3

淮安小当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