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在嘉靖和万历之间的隆庆,其实是个被严重低估的旷世雄主

史墨弦说说 2025-04-08 17:08:38

明朝十六帝中,隆庆皇帝朱载坖的名字常常被人忽略。他不似父亲嘉靖那般离经叛道,也没有儿子万历那样久居深宫。

朱载坖只做了六年皇帝,既无赫赫战功,也未曾大修土木,看起来平平无奇。

但就是这六年,边疆停战,海外通商,贪官下台,清廉用人,一项项实事默默推开,为大明中兴铺好了路。他不张扬、不留名,却做成了许多皇帝一生都做不到的事。看似最不起眼的一位,实则最有分量。

父皇不见,宫中成长孤单

嘉靖二十八年春,庄敬太子病重。宫中传出消息不久,便有太监悄声议论:“裕王恐怕要接位了。”

裕王朱载坖彼时年仅十三,听到风声后却一言不发,只坐在窗前剥着橘子,皮一层层叠在膝盖上。

没人知道,他内心是惶恐还是冷静。

从懂事起,裕王便知道自己“不能见父皇”。

嘉靖听信陶道士“二龙不相见”的说法,皇子不许靠近乾清宫一步。

长时间的隔绝,使得这位未来的皇帝缺乏最基本的亲情经验,更不用说皇权教育。他在宫中,安静如影,连宫女都说:“裕王最少话,常一人读书。”

有人说,这种冷漠的成长环境让他缺乏雄图伟业的气魄。其实不然。

长年的隐忍,反倒教会了他如何不露锋芒、如何察言观色。别人争储,他不争;别人拉帮,他独坐。

直到景王去世,储位空悬,朝中几轮角力后,嘉靖才勉强定下朱载坖为继承人。

但嘉靖的“立而不用”并未停止,直到他去世前不久,储君才名义上获得了皇位接班的资格。

继位那年冬天,朱载坖三十岁,在王府中沉潜了近二十年。

很多人以为他即位后不过是另一个不理朝政的嘉靖,但从第一道诏书开始,他所做的事,处处显露出与父皇完全不同的取向。

他下令停止道教祭祀,法办方士;释放被父皇治罪的谏臣,海瑞首当其列;赦免因议政而获罪的百官,并为一些枉死之人追封恤抚。

这些事看似简单,其实就是一次彻底的断代。把嘉靖留下的那一套“以神治国”的旧衣烂袍脱得干干净净。

不打仗、不扩军

隆庆三年,户部给出的数据里,最让皇帝皱眉的是边防军饷与粮食支出。

西北多年战争不断,蒙古部落屡屡南侵,前朝多次出兵,却收效甚微。

几位边将轮番上书,请求加派兵力,再开战事。

朱载坖没有同意,反而召来王崇古、高拱等人连夜议策。他拿出的是一份俺答部族的降书,信中提出:愿归附朝廷,通商互市,以换取封号与和平。

几位大臣犹豫许久,还是有异议:“此辈贪婪,今日称臣,明日便反。”

朱载坖却摇头:“不是他们好战,是咱们断了他们的活路。”

蒙古诸部,靠的就是与明朝的边市交换盐茶布匹。

嘉靖年间一纸禁令,切断所有市道,让这些北方部族生计断绝。若真让商路重新开通,他们就有利可图,也就无意开战。

于是,隆庆皇帝同意恢复马市,封俺答为“顺义王”,承认其朝贡身份。

作为交换,俺答献出投降明军的叛将,并主动交回劫掠所得牛羊马匹。

不到三年时间,边关几乎不再有大的战事,西北百姓可以安稳耕种。

更重要的是,这次互市不是“赎买和平”,而是实打实的双边贸易。大同、宣府、山西几大镇马市开放,南货北运,北马南销,市井兴盛,比单纯打仗划算太多。

而在南方,倭寇问题同样严重。

福建沿海,百姓因禁海令被剥夺生计,部分人自发联合倭人下海走私,后来甚至发展为武装集团。

朱载坖当机立断,下诏解除“海禁”,允许福建月港对外通商,允许沿海百姓自由贩运。

政策一出,东南瞬间沸腾。白银、大米、瓷器、丝绸往来交易,民间富裕迅速增长。而倭寇失去了最根本的土壤,自然土崩瓦解。

这叫“治乱不靠刀枪,而靠算账”。

朱载坖不打仗,也不扩军,却用最实用的方式换来了十年边境太平。

不争权、不问事

隆庆元年冬,朝堂上传出一件“怪事”:皇帝早朝只听不言,退朝也不议。

内阁拟本,常常几日不批。

有人担忧皇帝懈政,但没几日,张居正、高拱同时被晋为大学士,主持大政。

这是隆庆的用人之道——知人之明,放权之勇。

张居正早在嘉靖年间就已小有声望,但一直未获重用;高拱则以政风严厉著称,不少人畏之如虎。

朱载坖却偏偏选择了他们二人,组成权力中枢。

朝中戏称“高拱手起草,张居正定调子”。

内阁所出的几项新政,包括官员考察、赋税核定、一条鞭法的前期准备工作,皆在这时启动。

尤其在吏治方面,隆庆支持高拱推行“三年一考察”,先后更换贪墨官员三百余人。

地方诸王府也被纳入监察体系,五府官不再免考,这在明中期极为罕见。

有人说皇帝“怠政”,实则是清楚权责边界。他不亲力亲为,但在关键节点出手。比如江西水灾,地方官稽延赈灾,朱载坖亲自下令罢免该督抚,并令户部开仓赈济,救下无数灾民。

又如织造案中,宦官孟冲借修宫苑之名大肆敛财,朱载坖暗中调阅银两账本,一纸令下,将孟冲革职查办,遣送家属回籍。

他不是不管,而是“盯着不动手”,让臣下自己做事、自己负责,出了问题再收尾。这样的皇帝,不高调,也不夺权,却是大权不落空。

也正因此,他在位六年,却成为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的基础,没有隆庆的启用与铺垫,就没有后来的大明改革高潮。

结语

隆庆六年初夏,皇帝病重。张居正日夜守在乾清宫外,一封封奏章仍送进寝宫,但无人再见到那位神情淡然的中年皇帝。

他没有留下太多遗言,连儿子朱翊钧的继位安排也只是按常例写在遗诏中。六月,葬于昭陵。

史书中,隆庆不过短短数页;评语寥寥,多是“无为而治”“沉于酒色”。但他留下的边境和平、民间富足、吏治清明、经济复苏,都是能用数字和实绩写进民间账本的好事。

百姓不记名字,但记得“那几年不打仗、不饿肚子”。

所以,当说起明朝那段难得的“太平岁月”,人们常提张居正,却忘了他之前站在皇座上的那个人。

而这个人,不争光、不争功、不自夸,却用六年时间,替父亲清了旧账,替儿子搭了新台。

他叫朱载坖,年号隆庆。

4 阅读:1238

评论列表

浮生身若梦

浮生身若梦

8
2025-04-11 13:53

隆庆和天启,都死的快,都被低估

刚刚

刚刚

3
2025-04-11 05:17

[点赞]

捉刀怪

捉刀怪

1
2025-04-14 22:07

隆庆是也是堪称明朝历史上一最了。如果说弘治最昏聩,泰昌最短命,那隆庆可谓最软弱了。[笑着哭]因为他爹嘉靖到死没松口的事,他上赶着去做了。隆庆开关承认民间走私,俺答封贡给两百年死敌上封号。明朝对鞑靼的百年经济封锁成了笑话,铁桶一块的九边因为频频走私成了筛子。

史墨弦说说

史墨弦说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