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朝皇子众多,夺嫡之争暗流汹涌。胤祥,十三阿哥,自幼聪慧稳重,深受父皇宠爱。他的生母章佳氏,虽出自内务府包衣,却因贤德得康熙赏识,后被雍正追封为敬敏皇贵妃,抬旗入满洲镶黄,待遇极高。
胤祥少年随驾,参与祭祀、习文练武,一度被视为可托重任之人。可到了储位角逐时,他却逐渐被排除在外,甚至因太子事件被圈禁多年。雍正即位后,他成为最信任的大臣,被封为铁帽子王,协理朝政、掌管财政、营田军需,几乎是“副皇帝”。
这样的人,为何从未被考虑作为接班人?

康熙年间,胤祥少年成名,深得父皇宠爱。康熙曾派他独自祭泰山,这是一个极有象征意义的任务,连皇长子胤禔和皇三子胤祉都未曾获此殊荣。十二岁随父出巡盛京,之后十多年,只要康熙出行,胤祥几乎必随。康熙对这个儿子不仅看重能力,更欣赏他的性情。
胤祥是章佳氏所生,后被追封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原是镶黄旗包衣出身,但其家族数代从龙,早年已有封赏。她在宫中行事得体、谨慎安分,康熙称她“性行温良,克娴内则”,即使身份出身不高,也能在后宫获得尊重。
她在康熙三十八年病逝,未等儿子成年便离世。胤祥失母后由德妃抚养,与德妃所生的四阿哥胤禛自幼亲近,兄弟情谊深厚。

但正当胤祥前途一片光明之时,一场宫廷风波将他推向深渊。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胤礽,朝局动荡,皇子之间暗流汹涌。胤祥当时的态度,既不同于八阿哥那般激进,也没有四阿哥那样明哲保身。史载,胤祥曾在康熙犹豫是否复立太子之际,出面劝谏,为此触怒康熙,随后被革去贝子,长期圈禁,数年未得解禁。
有人说他是被误伤,有人说他太过忠厚,不懂权变。但无论如何,从这时起,康熙心中储君名单里,已不再有胤祥的名字。哪怕他母系血统被重新评定,哪怕他从小受到格外照顾,都不能再恢复曾经的身份。

康熙晚年给儿子们分爵位、分差事,胤祥未得封赏。御前奏折中甚至直接批评他“非忠孝之人”,可见父子关系已无缓和余地。
也许康熙一生英明,却对这位儿子的判断稍显刻薄。胤祥在多年被贬之后,始终不越雷池一步,没有结党,没有抱怨,一如既往地行事谨慎。
这种性格,未必适合参与储位之争,但却注定是一个极其合格的辅臣。

康熙六十一年驾崩,四阿哥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几天后,朝廷颁布第一道重臣任命诏书,胤祥名列其中,被封为和硕怡亲王,授总理事务大臣之职,重新走进权力核心。
多年圈禁的王爷突然成为辅政大臣,很多人都意外。但雍正心里清楚,从少年时的相知,到京城风波中胤祥不变的立场,兄弟之间早已建立起深厚的信任。
雍正需要一个全权处理宫廷事务、不徇私情、能执行整顿吏治政策的人,胤祥正是最佳人选。雍正初年,朝廷财政窘迫,官场积弊横生。胤祥奉命设立会考府,负责审计全国银库账目。他每月审阅数百件折子,不分昼夜,从细节中抓漏洞,一件件旧账清理下来,前后三年,查清了近六百起疑点款项,补齐财政缺口。

随后,他兼管户部,整顿三库,重塑官吏制度。不仅清除积弊,还上奏建议为各地减税,松江、苏州、嘉兴等地百姓因此减负,社会反响极好。
水利兴修也是胤祥的政绩之一。他主持直隶营田事务,带着总管一路踏勘数千里地势,手绘水利分布图,划定各地治水责任。他推行四局分管制度,让水利事务落到实处。直隶地区原本年年涝灾,在几年内变成粮仓,百姓“粳稻溢于市”,不再为吃饭发愁。

雍正四年之后,朝廷开始筹备西北战争,胤祥承担北线军需筹备工作。他暗中采买军马、修整兵器、调配粮草,严密保密,地方督抚都不知详情,直到军队动身才恍然明白。
除了政务,连宫廷事务也落到胤祥身上。雍正起居所养心殿的修建、寝陵地形的选址,都是胤祥亲自主持。他常年奔走于内外之间,几乎没有喘息之机。雍正说:“怡亲王治国如治家,凡交办之事,未有差错。”
这种话,在雍正一生中极少说出口。胤祥无意问鼎帝位,却得到了胜过帝王之宠的地位。

胤祥的一生,其实被禁锢过两次。
一次是康熙中后期,因卷入废太子事件,被革爵圈禁多年。这段日子里,他没有结交外臣,也没有亲自上疏辩解,只默默守着自己的府邸,等到命运给他新的机会。
另一次,是他自己给自己设的“圈”。
雍正即位后,曾以最大礼遇待之。胤祥本有机会谋求更高的权位,甚至有资格成为储君的候选。尤其是雍正早逝,继承人尚未公开之时,外间曾有流言说皇位也许由怡亲王承接。
但胤祥从未借势表态。他对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楚,也从不让儿子参与朝中争议。他的几个儿子,大多在雍正朝默默无闻,没有一个爬上高位。宁郡王弘皎,虽得封号,也不过是雍正恩赏而已。

胤祥清楚,兄弟之情再深,帝王之位只有一个。他若有半分野心,就不会有雍正一朝的信任。他做得够,也收得住,这是难得的分寸。
他的圈,不是外界设下,而是他自己划定。他把自己定位在“辅”,并守住了这个底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雍正八年五月初四,胤祥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五岁。雍正为其停止朝会三日,身穿素服一个月,并亲自主持安葬。追封谥号“贤”,并额外加上“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成为清代谥号最长的王公大臣之一。
更罕见的是,雍正还下旨将他母亲敬敏皇贵妃与康熙合葬景陵,并破例允许胤祥配享太庙,这在亲王中极为罕见。
一个亲王,得到如此待遇,只有一个原因——他从未让皇帝失望。

胤祥不是皇帝,也不曾争夺皇位。但他的作为、他的影响,早已超越一个亲王的身份。他治财有法,治吏有度,治军有谋,行事干练,从不邀功,任劳任怨。
很多人说他生不逢时,若生于太子空缺之际,也许就是天命所归。但他并不遗憾,自己选择的“辅政之路”,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他不争,是因为他看得透。他能做最好的兄弟、最忠的臣子,却不必做最孤独的皇帝。
这,就是胤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