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在曹丕称帝后便立谏刘备也称帝呢,真的是为了延续汉室天下吗?

当年明月在 2017-09-18 13:36:08
.isc11 {color: #999;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isc12 {font-size: 16px;}

公元219年,荆州陷落,关羽被杀,曹操也在几月后去世,其子曹丕继承其职,便开始有所行动起来。加之群臣相应,于是,在公元220年,他终于废黜汉献帝,自立为帝,汉朝就此灭亡。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后,也一反常态,屡屡向刘备进言,劝之称帝,奈何刘备百般推辞。诸葛亮不得已,先是称病,接着有搬出耿纯游说光武帝刘秀登基的故事,才使后者勉强答应。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人,为何会在这件事情上,毫不退让,频频规劝,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事情的起因要从关羽失荆州说起,在这段时间里,蜀汉政权接连失城,失将,失兵,这个时候,是绝对不应该在发动战争的。但是,刘关张桃园结义的事情,天下皆知,刘备然后就这样听之任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于是,他立誓荡平东吴,为关羽报仇。

这是一场不明智的战争,无论输赢,都是失败的,诸葛亮审时度势,却苦于没有合适的理由来劝其放弃出兵。不料,天赐良机,曹丕在这时称帝了,诸葛亮急忙捉住机遇,让刘备以大局为重,称帝反魏,兴复汉室。将蜀吴的矛盾转移成蜀魏的矛盾,不可谓不巧妙,同时也给了刘备一个台阶下,指代时机成熟,再图谋中原。

刘备称帝后,就开始整顿军务,发展生产,以伐魏为借口来壮大自身实力。后来虽然终于起兵伐吴,不过,那个时候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单单为关羽报仇这么简单了,也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所作出的决定了,他已经逐渐成长为了一个真正的帝王。他伐吴的目的是为了一统天下,在这一方面,他与诸葛亮的想法是有所出入的,诸葛亮的想法是联吴伐魏,他的想法是先灭吴,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在恢复中原。我觉得此时的刘备有些膨胀了,他觉得曹丕不足为惧,凭自身实力便可抗衡,而且,他也认为东吴继吕蒙之后,并无将才,可一鼓作气,拿下东吴,那么,定鼎中原则有望矣。

奈何事与愿违,夷陵之战,耗尽了蜀汉了实力,几十载辛苦,一朝成空,刘备也因此含恨而终,剩下一个“乐不思蜀”的阿斗,徒使后人叹息罢了。

0 阅读:1
当年明月在

当年明月在

分享一下我读史的一点小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