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纬,1965年12月生于浙江平阳,字仲衡,斋名经纬斋、非庐,现为浙江美术馆典藏部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术专业高职称评审委员、文化和旅游部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成员、教育部艺术类长江学者评委会专家库成员、浙江大学艺术与考研学院研究生特聘导师、世界温州人文艺家联盟成员。
金龙银蛇联-138×23cm×2-2025
茶烟诗榻联-105×17cm×2-2025
晚觉不妨联-138×23cm×2-2024
陈纬的家乡平阳,浙南沃土,历来有“东南小邹鲁”之称,自古才人辈出,文化积淀深厚。在蛮声古今的永嘉学派之前,北宋平阳的陈经邦、陈经正兄弟即开创“平阳学统”,是为永嘉学派之先声。
在祖辈严苛的旧式的家属教育中,幼龄时的陈纬虽少了农家孩子的童年天趣,但于诗词熏染之下,自然陶冶着他的性情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陈纬总是强调,他的人生因书画而改变,因此对于人生的每一次转折他都心存感恩。进入浙江美术馆之前,他在县级医院的外科做过清洁工,到很偏僻的基层当过副乡长,一个写字画画的文人抓计划生育工作,一直成为陈纬友人间的笑谈。但无论外在的条件多艰苦,陈纬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从一个没有进过大学的工人,成为如今的一级美术师、省美术馆典藏部的负责人、美术馆管理的专家,陈纬的人生之路成为一个传奇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哲学家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陈纬的身后,还有许多老艺术家的身影,他们的名号如雷贯耳,但在陈纬的印象里,循循善诱的恩师形象更为立体。
这个传奇缘起陈纬的老师林剑丹。
在一次采访中,陈纬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温州书画院还是初创阶段。我当时是平阳县医院的一名职工,自视甚高的我,常为自己的前程渺茫困惑。”时隔三十年,陈纬难以清楚地想起,是在一个怎样的机缘巧合之下,才得以结识林剑丹老师,或是参与了一次展览活动,亦或是来自前辈老师的推荐。他只记得在那个阶段,自己常利用周末,频频到访设于谯楼的温州书画院找林剑丹老师,拿着一捆一捆自己写的字给他看。
“每次,林老师都会放下手头的事,将我的拙作打开,一个字一个字示范说解,边示范边解说王羲之的《圣教》是如何处理的,米芾、王铎又是怎么表现的。”这一段学习经历给了陈纬至深的印象。老师没有长篇大论,他说的少,示范的多,另外还着眼于写字的体势、运笔的节奏、字的间架处理等细节处,一招一式都让陈纬慢慢体会。
在彼时的温州书画院,林剑丹老师言谈轻松且幽默,每每都让陈纬会心一笑。他爱憎分明,对艺术圈内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的行为十分不齿,对此常露凛然正气之色。他十分强调为人为艺干净纯粹,这些都给了陈纬极深的印象。
陈纬这一生因为书画而接缘诸多往事,他说:“我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年青时可能更多愿意听到青年文学家、青年书法家之类的词,但是到中年后,更想回归到生活最本质的状态里。我这几十年也走过很多弯路,只是一直坚持着自己对传统书画的热爱。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我所学到了只是一点皮毛,根本称不上什么家。从纷繁杂芜中重新回到原点,似乎对于生命和责任又有了更多的思考”。
书画创作是一位艺术家内在气质的综合表现,书画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意境,源自创作者的内蕴,而内蕴来自阅读、阅历与思考。在陈纬的丹青世界里,不着笔墨的留白是辽远的天空,利落的线条是内在修养的流露。他的创作追求“内美”,他勤于阅读,生性达观,善于思考,不苟且,不追时风,以笔写心,表达内心最为真挚的情感,“干净”是他最坚定固守的审美取向。陈纬说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方向,或许不如强化技巧练习效果来得明显,但他坚信,只要慢慢沉淀下来后,这种“内美”的追求必定让自己的创作取得更高的境界。
但倚更无联-138×24cm×2-2015
百尺数椽联-110×22cm×2-2022
客来论学联-69×13m×2-2018
小筑名园联-97×20cm×2-2021
残年暮齿联-138×22cm×2-2019
散尽扫除联-138×20cm×2-2019
本与梦随联-69×13cm×2-2017
闲吟梦吐联-138×23cm×2-2025
伊洛永嘉联-69×13cm×2-2018
孙楚孝侯联-69×13cm×2-2019
已烦更与联-69×13cm×2-2020
毁誉物我联-72×30cm×2-2019
水浅云移联-97×18cm×2-2015
不解故应联-138×25cm×2-2014
盖世藏山联-69×13cm×2-2017
存俨视己联-138×22cm×2-2015
愿闻应生联-107×25cm-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