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年轻的父母而言,新生儿的到来无疑是一道难题:小家伙怎么这么容易哭啊,琢磨不透的啼哭让人摸不着头脑,只留下手忙脚乱的家长们。
反观自然界,刚出生的小动物们似乎格外强健,没几天就能蹦跶起来,一副生机勃勃的模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类的婴儿,他们显得如此弱小,又似乎少了些机灵,除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几乎别无所长。为何人类的幼小成员会与自然界的其他小生命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他们看起来是不是过于无助了?
然而,我们不应该轻视人类婴儿所谓的“无能”,正是这“无能”造就了我们今日的人类,若我们的婴儿也像其他动物一样一出生便能独立生存,那么人类可能不会有今日的辉煌,甚至可能不会成为地球的主宰。
有人可能会怀疑:什么?人类的婴儿显得如此“无助”,我们竟然要感激这“无助”?这岂不是荒谬至极?
请耐心听我细细道来。
人类婴儿的“无助”实际上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也是人类进化路途中的一种合理选择,尽管它可能不是最佳方案,但无疑是符合人类不断演进的需求。具体来讲,人类为了智慧的飞跃,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妥协。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其实人类的婴儿本质上都是早产儿。我的意思是,哪怕是经过十月怀胎的婴儿,也是“早产”的。为何我会这样说呢?
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婴儿本应在母体内待到约22个月才算是足月,那时的婴儿将具备如今一岁左右孩童的能力。
那么,为何我们的婴儿不在母体内待满22个月,而是急匆匆地在十个月左右便降生呢?
因为提前出生是人类为了能够直立行走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们都知道,直立行走对于人类的进化至关重要,它不仅帮助我们解放了双手,制造复杂工具,还让我们拥有了投掷的能力,提升了获取食物的效率,也为大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直立行走需要双腿紧密并拢,这使得骨盆不得不变窄,产道随之变窄。另一方面,随着大脑容量的不断增长,人类的头部尺寸也在增大。
一减一增之间,更窄的产道与更大的头部形成了矛盾,难产几乎成了必然。为了避免这一问题,人类不得不做出妥协——提前分娩。
当然,想要妥协并非易事,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并且需要基因的配合,只有基因朝着“早产”方向突变,人类才能如愿。
然而,基因突变的方向充满不确定性。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曾有过一段艰难的时期,那时人类女性的产道狭窄与婴儿头部尺寸的矛盾难以解决,难产成了常态,人类甚至面临灭绝的威胁。
然而,自然选择最终青睐了上述突变,人类婴儿得以早产,避免了大规模的难产,人类文明也得以延续。
早产意味着人类婴儿更为脆弱,更为“无助”,但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人类婴儿的“无助”也意味着他们拥有更大的可塑性。
人类婴儿与自然界的幼崽的一大区别在于,人类婴儿几乎不会任何生存技能,宛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痕迹。正因为如此,依靠人类强大的大脑,婴儿的大脑能够迅速发展,在这张“白纸”上描绘出复杂且美丽的图景,甚至书写出超越其他生物的高级科学语言。
而动物的幼崽则像是已经写好的生存手册,一出生便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能够迅速适应环境,独立生活。但这也基本上就是它们的全部,未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换言之,动物的幼崽出生时便能窥见自己的未来,而人类的婴儿却拥有无限的可能,未来一片光明。
当然,动物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进化道路,同样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否则它们将被淘汰。这是为何呢?
因为自然界的竞争是如此残酷,即便是狮子这样的顶级掠食者,也要为了食物每天奔波,否则只能忍受饥饿,更难以养育幼崽。动物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给幼崽太多的成长时间,它们必须迅速成熟,适应环境,否则就会被淘汰。
观看过《动物世界》的观众,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母狮在捕猎时,它的幼狮不幸受伤,无法行走。
在这样的境况下,即使母狮心如刀割,她也只能选择放弃幼狮。动物对幼崽的爱并不逊于人类,但为何母狮会做出如此选择呢?
现实所迫,大自然要求它如此,否则,她自己和她的其他幼崽也会因为缺乏食物而饿死。
这就是自然界的无情。
而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用智慧创造了文明社会,不再为食物奔波,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和工具来保护自己和后代。
就体验一下
自然界也是越高等的动物的幼崽越脆弱。就拿猴子和黑猩猩来说,刚出生的幼崽也依旧和人类婴儿一样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