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乌冲突进入第34个月,乌克兰战场硝烟弥漫,财政部也前线化了。为了填补军事开支的无底洞,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近日签署了战时增税法案。
政府宣称这是为国防事业筹资的重要一步,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更像是一张强制签署的战时捐献书,让钱包成为炮火之下的牺牲品。
根据新法案,乌克兰居民的战争税从1.5%提高到5%。对一个月收入1万格里夫纳(约合270美元)的普通乌克兰人来说,这意味着多掏出350格里夫纳用于国家财政。
政府口中的爱国义务实际上是告诉百姓:如果想要活下去,你得先为战争买单。
项增税举措被包装成捍卫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但在战争的巨大阴影下,普通人的生活早已捉襟见肘。
房屋被毁、物价飙升、能源短缺,这些现实问题本身就已经让民众疲于应对,如今连仅存的收入也要被强制分出一部分。
2战争税的触手伸向了企业,小到个体户,大到金融机构,都无一幸免。乌克兰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利润征税从原先的18%直接飙升到50%,其他金融机构的利润税则上调至25%。这相当于直接告诉企业:赚钱可以,但你得先让国家拿走大半。
这类高压政策带来的经济效应显而易见——企业利润大幅缩水,投资意愿进一步下滑。
对于已经在战争冲击下步履维艰的小企业来说,这更是一次致命打击。
面对这样的环境,企业倒闭潮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根据乌克兰财政部长马尔琴科的说法,乌克兰明年的军费预算目标高达537亿美元,占整个国家年度预算的一半。
这笔钱从哪里来?34亿美元的增税收入只是小头,剩下的资金靠的依然是外部融资需求——高达384亿美元的外援计划。
一个国家为了战争,不惜将财政赤字比例推到GDP的24%。这是一种什么概念?按照这种模式,乌克兰的财政已经接近破产边缘,却还在战时经济上孤注一掷。
更令人讽刺的是,增税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补贴军费,还要满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要求。
作为乌克兰的主要贷款方,IMF通过一系列贷款条件牢牢控制了乌克兰的财政政策。换句话说,泽连斯基政府推出战争税是为了让IMF相信:乌克兰还有能力还债。
这一点由财政部长马尔琴科自己坦言:“这项法案对我们与IMF的金融合作至关重要。”简直就是一场财政表演秀:前线流血,后方掏钱,钱最终还是流向国际贷款方的账户。
战时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财政资源被过度集中于军事支出,而非社会发展。乌克兰政府试图通过增税填补战争开支,这种短期内压榨国民经济的做法,很可能适得其反。
高税负直接导致消费能力下降、企业投资意愿减弱,最终拖累经济增长,甚至加剧贫富差距。
乌克兰的增税政策预计能为明年增加1400亿格里夫纳收入,这些收入对537亿美元的庞大军费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与此同时,过高的税负和财政赤字,最终会转化为沉重的经济复苏负担。
战争结束后,乌克兰还需要大量资金修复基础设施、重建民生,被压榨殆尽的经济基础将使这一切变得更加困难。
自战争爆发以来,西方国家提供了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但这些援助背后往往附带苛刻条件,比如IMF的财政改革要求和贷款附加条款。
西方表面上是乌克兰的救世主,实际上却通过援助套牢了乌克兰的财政主权。
虽然美国是乌克兰最大的军事援助国,但拜登政府对乌克兰的财政问题却采取了爱莫能助的态度。
国内反对援乌的声音逐渐增多,共和党更是对援助预算提出强烈反对。
在这样的背景下,乌克兰不得不转向欧洲和IMF寻求更多支持。这种支持同样伴随着巨大的经济代价。
战争税的出台,加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负担,挑战了社会的承受力。
战争初期,乌克兰人民表现出了惊人的团结与韧性,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压力的增加,这种团结已经开始出现裂痕。
当普通民众发现自己的牺牲并未带来预期中的胜利,而是换来了更高的物价和更低的生活质量时,他们的耐心还能持续多久?
战争税不仅影响普通百姓,还对社会不同阶层产生了不平等的压力。对于富人来说,高额的企业税可能只是利润的减少,但对普通劳动者而言,增税直接关系到生存问题。
这种不均衡的税负分配,可能加剧乌克兰内部的阶级矛盾。
乌克兰的战争税看似是一项拯救财政的“救命稻草”,实则隐藏着许多风险。这不仅是对经济的一次考验,也是对社会耐心的一次挑战。
在战争结束遥遥无期的情况下,增税政策可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削弱国家的经济活力。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乌克兰的财政政策几乎完全受制于国际组织和外部援助。
一方面,泽连斯基政府希望通过增税换取IMF的信任;另一方面,国际援助本身却在加剧乌克兰的财政危机。
这种悖论,或许才是战争税背后最大的讽刺。
最终,这场战争不仅让战场上布满了硝烟,也让乌克兰的经济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债务陷阱。而这一切的代价,终究还是普通乌克兰人民在承担。
战争税或许是填补军费缺口的短期之策,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更像是一张“不情愿的国防账单”。
当税收和军费成为一场零和游戏,乌克兰的战争税究竟能走多远?答案恐怕早已写在民众的愤怒与失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