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十物今何在?古琴仙音渺渺去

元白评文化 2024-07-03 04:58:31

南宋末年,皇室宗族赵希鹄在所著的《洞天清录》一书中,系统地将文房清供整理为十项:古琴、古砚、古钟鼎彝器、怪石、砚屏、笔格、水滴、古翰墨真迹、古今石刻、古画。

赵希鹄是我国第一个将文房用器进行专项系统整理并出书的人。只可惜,如今虽然对文房用具的收藏之风又起,但清雅隽永的文房十物中,有几件已经绝迹于市面,只能于博物馆中去寻觅它们的身影了。

古琴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偶见一些女子与少儿学习演奏古筝,但多专注音律的学习和表演的技巧,不再在意乐器的源来。而且古筝与古琴外形虽相似,演奏技法却不尽相同,古琴音色宁静、深沉、悠远;古筝音色优美、明亮、华丽。

文化象征方面,古琴是文人骚客抒发情感、修身养性的工具,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古筝则更多被用于娱乐、表演和庆祝活动,是古代宫廷和民间受欢迎很高的乐器。二者实在不能混为一谈。

对古琴和古筝还眷恋执着、较真区分二者不同的,大概是多年前的香港影片了,当中特别是胡金铨导演的作品,书生出场必然是抚古琴,一曲《女侠》再一曲《笑傲江湖》,琴和筝的演奏与象征分得清清楚楚。

说起现代对古琴的系统收藏则首推王世襄。

王老先生一生虽然藏好众多,但是他和夫人都对古琴情有独钟,甚至自称“琴奴”。老先生自己不仅是文物专家,他还是我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的关门弟子。名琴中的“大圣遗音”即为老先生所藏,据说遇上此琴时,当时经济上并不宽裕的王世襄用夫人的三件首饰和日本版《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售得黄金五两,又加上三枚翡翠戒指这才如愿,其中一枚戒指还是王世襄母亲的遗物,可谓“倾其所有”。

而随着这些对古琴了解相当深刻的先生们仙去后,世上再难觅得古琴的知音。大家对“号钟”、“绕梁”、“焦尾”、“绿绮”、“大圣遗音”这些古代音乐文化的珍贵遗产已经所知甚少。

如今,人们对古琴的了解仅限于制作琴身背板的梓木是一种非常好的木头,所以给孩子取名为“梓”,但是他们会知道梓的作用是让琴声悠远宁静,延伸为以“梓”为名者有高洁的情操、久远的声名吗?

无论怎么说,曾经是文房十物之首的古琴已经退出了现代文房收藏的行列了,爱好收藏的你只有去博物馆看它的真身,以及在笔筒臂搁的刻画上,去品味去想象竹林七贤和高山流水的仙音渺渺了。

0 阅读:7

元白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