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吧,你还没听过京东外卖?
我都下单点过几次了,也是,你在的城市比较小。
以上纯纯的开个小玩笑,不过也是京东外面的真实写照。
京东外卖,这可是刘强东/东哥/强子,下定决心进军外卖圈的。只能说美团、饿了么多了一个强劲的对手了,正式形成“外卖三足鼎立”。
而4月9日中午,刘强东和蔚来汽车CEO李斌用京东外卖,点了一份外卖,算是给京东外卖曝足了光。
两人在京东总部用京东外卖点餐的照片被李斌晒出后,迅速引发热议。
李斌:京东搞外卖是认真的吗?
刘强东:必须的!京东要做父母、孩子、客人都能放心吃的品质外卖。
李斌:以后点外卖就点京东外卖。
从这个简短的对话,就已经能明显看出京东外卖的不同。
京东外卖的崛起,首先源于其对“品质”的精准定位。与美团、饿了么以“便捷”为核心不同,京东选择了一条差异化道路——通过严格筛选有实体门店、具备完整资质的连锁餐饮品牌入驻,试图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安全可靠”的认知。
京东外卖的入驻标准直接过滤了卫生不达标的小作坊,这让消费者点单时多了一份安心。这种策略看似抬高门槛,实则抓住了当下外卖市场的痛点,2024年美团日均7800万单的庞大数字背后,是消费者对“幽灵厨房”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持续担忧。
京东用“品质外卖”的标签,恰好切中了中产家庭和职场人群的深层需求。
在京东app上点外卖,可明显看到“品质”两字。
而支撑这份品质承诺的,是京东多年积累的供应链与物流能力。背后的底气来自达达集团130万骑手构建的即时配送网络。2025年初,京东完成对达达的私有化,将这支“配送大军”彻底纳入体系。
数据显示,京东秒送业务在2024年实现44.6%的营收增长,配送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5%。这种高效履约能力让京东外卖的“30分钟送达”不再只是口号。
北京一位达达骑手透露,他每天能接30单餐饮外卖,与配送日用品形成互补,这种“一单多送”的模式既提升了收入,又摊薄了运营成本。
相较于美团需要专门调度餐饮骑手的模式,京东的混合配送体系展现出独特的灵活性。
更让行业震动的是京东的“阳谋式”打法。当美团商家苦于6%-8%的佣金时,京东直接抛出“全年免佣金”政策,这对商家来说可以省一大笔费用。
北京炸鸡店主徐飞的案例极具代表性——他在美团平台的实际到手收入有时仅为订单金额的10%,而京东的免佣政策让他毫不犹豫选择入驻。
这种策略看似激进,实则是刘强东对商战逻辑的深刻理解:用边缘业务(外卖)攻击对手核心腹地(美团佣金体系),正如十五年前京东用图书价格战阻击当当扩张。
而且京东还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这既延续了刘强东“厚待员工”的人设,又直击美团骑手保障不足的软肋,形成道德高地的双重夹击。
上线仅40天,京东外卖日订单量突破100万,增速远超美团当年耗时一年的记录。
虽然目前覆盖城市仅142个,但北京试点区域已出现订单量周增长超100倍的现象。
可以说,京东外卖的出现,已经在改变不少用户的用餐习惯了。以往外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美团,现在不是了。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京东通过外卖高频入口带动了整体零售业务,数据显示,用户使用京东外卖后,其App停留时长增加了23%,关联购买的日用品销售额提升17%。这种“高频带低频”的生态联动,恰是美团当年用外卖拉动到店业务的镜像重现。
面对京东的攻势,美团的应对显得左右为难。若跟进降佣金,其外卖业务利润率可能从17.8%腰斩;若维持现状,则面临商家流失风险,还有外卖员的高额抽成和社保问题。
京东外卖既有商家成本降低后更用心的餐品,也有骑手获得保障后更稳定的服务,还有普通人在平台竞争中悄然提升的生活品质。或许正如那顿午餐后李斌的感慨:“吃得挺好”四个字,正是对商此的肯定。
目前,京东外卖还没有单独的app,还是用的京东app,在首页有明显的入口,或者直接搜索“外卖”,也会跳转到点餐页面。
现在还属于推广阶段,每餐可领取10元餐补,一天可领取两张,从我使用的体验来看,还算是比美团便宜一点,而且点了三次送餐都很准时,即使是工作日中午用餐高峰期。
整体给我的感觉,配送服务完全没问题,价格也合适,饭菜的品质相对来说更有保障。
就深圳地区的商家来说,跟美团相比是少了一些,但附近好一点的店都有。如果你那也有京东外卖了,可以去试一下。
黑柴雪
期待京东外卖在我的城市快快开通吧
放縱妳那沈醉的心
垃圾京东外卖,贵的要死,货比三家京东最贵点过一次再也不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