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0年的时候,毛岸青和邵华成了家,毛泽东特别开心地跟张文秋讲:
老亲家碰上新亲家,咱们这关系,那可是亲上加亲,双喜临门啊。
【毛岸青旧病发作,毛泽东送他去国外治病】
1950年,毛岸英离世后,毛岸青这个弟弟心里头又遭了重击。他因此老是哭个不停,情绪十分低落。后来,他就去医院住了好长一段时间,调养身体。
张文秋是刘思齐、邵华两人的妈妈,也是毛岸英的丈母娘,她和毛主席一家走得特别近,关系也相当好。
毛岸青头一回进医院那会儿,张文秋碰巧不在京城,她随谢觉哉团长带队的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出差了,目的地是京山那些地方,去探望根据地的父老乡亲和烈士家属。她一回北京,邵华就急匆匆地跟她讲了毛岸青的身体情况,满脸都是担心。张文秋一听,心里那叫一个急啊,行李都没放稳,直接就奔医院去了。
毛岸青曾经受过一些精神上的打击,有时候他会一整天都闷着不吭声。但只要邵华一去探望他,他就会变得开心起来,和邵华聊起天来。
张文秋走进了病房,毛岸青立马冲过去,搂着她的手臂,直接喊了一声“张妈妈”,接着就忍不住大哭起来。他哭得特别伤心,张文秋看了心里头也怪不是滋味的。
琢磨了一会儿,张文秋从口袋里摸出一枚慰问团送给烈士家属的勋章,讲道:“这勋章代表着党和人民对革命烈士家人的最高敬意。你妈是因为革命离世的,你是烈士的骨肉,得戴上这枚勋章。盼着你跟你妈一样勇敢,打起精神,跟病魔较劲!”
毛岸青郑重其事地把那枚纪念章戴上了,心情立马好了不少。张文秋琢磨着,要是有个不错的养病环境,毛岸青这病啊,肯定能彻底好起来。
之后,张文秋和邵华好几次又去探望岸青,发现他嘴里老挂着爸爸。张文秋便特意跑到毛泽东那儿,提议他把孩子接过去一起住,好让孩子心里头能感受到爸爸的温暖。这样一来,他心情肯定好,再加上医生给开的药,估计很快就能恢复健康了。
毛泽东爽快地答应了。
毛岸青回了中南海后,碰上了些糟心事,心里头就更郁闷了。他的身体情况没往好处走,反倒是越来越糟糕。
有人跟毛泽东提议,不如把儿子送到苏联医治,毕竟那里有全球顶尖的大夫。毛泽东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他心里哪能不心疼呢?普天下的父亲,哪一个不是把自己的孩子视若珍宝?这么一想,他最终点头答应了。
毛岸青在外国他乡,亲人不在身边,治疗也没跟上,他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每一天都很难熬。
那会儿,刘思齐跑到苏联来进修,她跟大使馆说想见见毛岸青。刘晓大使帮忙张罗了一下,最后她成功到疗养所探望了毛岸青。
毛岸青聊起了他到苏联后的那些事儿,说他想回家,想让刘思齐帮他给爸爸捎个口信。刘思齐呢,就把他的信,还有自己知道的一些情况,一起打包寄给了妈妈,让妈妈想办法快点让毛岸青回来治病、休息。
张文秋把闺女和毛岸青写的信,一块儿递给了周总理,想让他帮忙拿个主意。周总理接过信,转手就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了信后,稍微想了想,就很关心地说:“情况这样的话,还是让他赶紧回来吧!”
周恩来随即给刘晓大使发了封电报,让他把岸青接回国内。
毛岸青从国外回来后,首先抵达了沈阳。他老爹毛泽东心里一直惦记着他,就打电话让他来北京聚聚。两人一碰头,毛岸青就跟老爹聊起了在苏联的那些日子。听完儿子的讲述,毛泽东心疼儿子,就琢磨着让他去大连好好养养病,放松放松。
大连景色优美,天气舒服得很,医护人员都特别上心,毛岸青的心情很快就平稳了,身体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有空的时候,他就爱动笔给心里头那个姑娘邵华写信。
【和姐姐不一样,邵华是个假小子式的姑娘】
邵华是张文秋和陈振亚在延安时期的爱情结晶,她个性豁达,充满活力。张文秋偶尔会打趣道,怀邵华那会儿,她正忙着在延安抗大上课、干活、哼小曲儿,还有参加军事操练,忙得热火朝天。说不定就是因为这独特的“胎教”,生出来的闺女就像个假小子一样!
邵华打小就是个特别胆大、不屈不挠的孩子。记得在新疆那段坐牢的日子里,有个狱卒想欺负她,还动起手来打了她。邵华二话不说,直接逮住那狱卒的手,使劲咬了一口,疼得那家伙直嚷嚷。要知道,那时候邵华才七岁大呢。
回到延安老家后,毛主席见到了那些从牢里出来的老同志,还有他们的娃儿。思齐这个大丫头,害羞得很,躲在娘后面,就是不出来。可八岁的邵华小家伙,跟个小大人似的,一点不怯场,蹦蹦跳跳就过去了,还跟毛主席握了握手。毛主席一看,乐呵呵地说:
嘿,咱们的小勇士,热烈欢迎你啊!
姐姐嫁人后,每逢周日,她和姐夫总会去中南海,邵华呢,就像个小跟班,非得跟着他们一起去不可。
在紫禁城深处,邵华见到毛泽东时,感觉特别亲近,总是亲切地喊他“毛伯伯”,一遍又一遍,没有丝毫的生疏。随着时间的推移,邵华来得越来越频繁。要是哪次她没来,毛泽东准会念叨:“今儿个那个‘小尾巴’咋没来呢?”
他把邵华看作是自家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
刚到城里那会儿,邵华暂时没有学上。有一天,她跟毛泽东说:“毛伯伯,我很想上学!”
毛泽东乐呵呵地讲:“你能去上学,这可是大好事啊!”说完,他马上转头请叶子龙搭把手。叶子龙很快就给邵华联系上了育英小学,这样一来,邵华就能接着念书了,之前因为环境变动停下的学业也得以继续。
邵华中学毕业后,凭借着出色的成绩,成功考入了北京大学,学的是中文系,这下子,毛泽东对她可真是刮目相看了。
有回,邵华提起自己正在钻研宋词。毛泽东就好奇地问:“你心头好是哪几位词人呀?”
邵华脱口而出:“陆游嘛,我挺欣赏他那种大气磅礴的风格,写的东西总带着一股子战场上的英勇劲儿,好像能把山河都吞进去似的!”
“嘿,你对他哪些作品比较感兴趣呢?”毛泽东继续问。
邵华连珠炮似地说了一堆书名,特别提到她超爱《夜游宫》,还立马给毛泽东背了一遍。毛泽东一听,乐开了花,不过还是给她稍微指正了一下,说:“睡觉寒灯里”这句里的“觉”,在这儿不读jiào,得念jué。你回头找老师确认下,看我讲得准不准?
毛大爷特别有学问,邵华心里头特别佩服他。她性格直爽,有啥说啥。这会儿,她开口了:“毛大爷,您能不能赠我个小物件呢?”
毛泽东问道:“你想让我给你啥样的礼物呢?”
我希望能得到您亲手写的一幅书法作品。
“该琢磨点啥内容来写呢?”
那就定为《月夜漫步宫殿》这个主题吧!
毛泽东咧嘴一笑,说:“真没想到,你年纪轻轻的,竟然懂得了指派任务这一套!”
接着,他从沙发上站了起来,迈步走到桌子旁边,把宣纸铺开,然后拿起笔就写,把陆游的那首词给抄了下来。
胆大确实有好处,邵华就这么大大方方地把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拿回家,直接挂在了屋子里头。
【毛岸青接二连三的来信,让年轻姑娘心动了】
毛主席爱好特别多,有空的时候,他不仅爱和邵华聊古代诗歌,也喜欢说说小说。像《西游记》、还有《茶花女》、《简·爱》这些,他都聊过。每次都能讲出很多深刻的道理,邵华听了觉得特别有收获。
有时候,毛主席会让邵华把她看过并且觉得挺有意思的书,把书名和作者写下来交给他。他会对邵华说:“你讲得那么好看,等我有空了,也去找来读一读!”
毛泽东特别亲切,就像咱们身边的朋友一样,一点架子都没有。
这段时间里,邵华陆陆续续接到了毛岸青的好多信。信里的每个字句,都带着暖意,透着喜欢。另外,她也模模糊糊从妈妈和姐姐那听到些风声,说她的姐夫毛岸英之前想给弟弟牵线呢。邵华呢,也到了该找对象的年纪。在学校里,追求她的男生其实也不少。毛岸青的信一封接一封,就像春风轻轻吹过湖面,让这年轻姑娘心里泛起了涟漪。她既开心,又有点不知所措。
说实话,毛岸青刚开始走进她生活时,就是她姐夫的弟弟,家里的一个亲戚。那时候她还小呢,家里来的客人她都不太往心里去,就是礼貌性地招待一下。后来听说岸英大哥牺牲了,毛岸青哭得特别惨。一个男人对哥哥能有这么深的感情,真的让这位小姑娘心里头震撼不小。大哥没了之后,毛岸青的日子越过越难,她看着都挺心疼的。结果屋漏偏逢连夜雨,他又生病了,这可把她急坏了。
毛岸青生病那会儿,老在嘴里念叨着她,一封封信往她那儿送。邵华呢,就开始琢磨这事儿,心想要是真跟了他,恐怕得搭上点儿啥。毕竟他身体经过那么多事儿,还是时好时坏的。可要是自己不答应吧,又怕他这一受打击,身体彻底垮了。一想到自己可能把一个痴情汉子的心给伤透了,邵华心里直打鼓!
年轻女孩遇到心里过不去的坎儿,老爱往书里翻找解脱的办法。那时候,邵华正沉迷在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写的《简·爱》里,那本书讲的是一个既曲折又让人揪心的爱情故事。
简·爱是个孤儿,小时候吃了不少苦头。好不容易从那个慈善学校出来,她就去了罗切斯特这个贵族的庄园,当起了家庭教师。罗切斯特这人吧,心眼儿好,简·爱就这么慢慢地喜欢上了他。可后来她才知道,原来罗切斯特已经有个老婆了,只不过那老婆是个疯子。简·爱觉得这事儿自己做得不地道,就咬着牙,悄悄地走了。之后的日子,她就到处漂泊,过得挺落魄的。
有次碰巧,她碰上了传教士里佛斯,他帮了她大忙,让她摆脱了难关。就在这时,简·爱没想到还得到了一笔遗产,这个曾经流浪的孤儿开始受到大家的。那个年轻的传教士觉得自己就是她的真命天子,跑来跟简·爱求婚。但她谢绝了传教士的好意,因为她心里还是一直装着罗切斯特。
她去探望罗切斯特,没想到他现在的境况大不如前。一场熊熊大火把庄园烧成了废墟,家里变得一无所有,而且他眼睛也看不见了。尽管罗切斯特的年纪比简·爱大出一倍多,但她完全没在意这些。她勇敢又果断,决定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和满腔的爱情,都给予那个她最初就深爱的人……
暑假里,毛主席叫刘思齐带上邵华,两人一块去大连探望毛岸青。他给自家小子写了封信,让他在信里跟邵华好好聊聊。如果有回信,就交给刘思齐或者邵华带回来,要么找娇娇也行。
毛主席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心里也有不少烦心事。他得挂念着儿子的身体状况,还得为儿子的婚姻大事操心。因为家里的特殊情况,儿子给老爸写信,还得想办法偷偷摸摸地传出去。真是可怜做父母的啊!
毛岸青一收到老爹的信,心里头那个暖啊,感觉就像是被亲情的大太阳照得暖洋洋的。老爹不光惦记着他的身子骨,还操心起了他的感情生活。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嫂子刘思齐和她妹妹邵华突然现身,把他高兴得合不拢嘴。在医院里头,医生护士照顾得挺周到,但哪比得上父子间的贴心、兄嫂间的关怀,还有心上人的那份情意绵绵呢?刘思齐和邵华一来,简直就像给他打了针强心剂,他的身体立马就好转了不少。嫂子刘思齐特别懂事,特意多呆了几天,好让他和邵华多处处。他们俩就在海边溜达,沙滩上漫步。那景色,美得跟画似的;那感情,甜得跟蜜一样。这些都对他的身子有好处,也让他更有信心跟病魔斗到底了。
邵华从大连返家后,没多久就收到了毛岸青的来信。邵华也没耽搁,立马就回了信。从那以后,两人书信往来不断,邮递员都忙得团团转。这书信来往的频率,让张文秋心里有了数,他俩怕是真动心了。但她还是守着“顺其自然”的约定,没多插手。作为邵华的母亲,她得端着点儿,不好对这事儿多说什么。另一边,毛泽东也在留意着这两个年轻人的感情进展,说不定他心里比张文秋还急呢。
【毛泽东叫来张文秋,以父亲的身份提出一个请求】
有一天,毛主席吩咐秘书打个电话给张文秋,邀请她到中南海来聊聊天。
在怀仁堂的一个休息区内,毛主席心里打定主意,要帮这对恋人牵线搭桥。不过,他儿子身体还在康复中,这事儿不能说得太死。于是,他跟张文秋商量了个事儿,说岸青和邵华这些年关系一直挺好,多聊聊天,岸青心情都会好很多。他就想着,能不能让邵华转学去大连,陪陪岸青,给他点关心和陪伴,说不定病也能好得快些。
这是个老爸向老妈提出的请求,张文秋实在没法推辞。
后来,邵华决定离开北京大学,转去大连师范学院,大连那边也很痛快地答应了。
邵华每周日都会去医院看望毛岸青。没想到,真的有了转机,毛岸青的身体很快就恢复了。他开始捧起书本读报,有时候还动手翻译点东西。在情感上,他也迎来了大好事。两人一块儿给老爸写信,说想在大连办婚礼。
收到信后,毛泽东可真是乐坏了。他马上转头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讲:
“麻烦你一下,去请张文秋同志过来一趟吧!”
然后,他继续道:
每次都是我去邀请她,可我却没法去看望她,实在是没办法!麻烦你替我向她道个歉!
张文秋按时到了,这次他是来替自家小子正式求婚的。
说实话,张文秋现在心里五味杂陈。有那种老观念的影响,也有眼前的实际情况。两姐妹都嫁给了两兄弟,虽然这种事以前也有过,但这毕竟是个与众不同的家庭啊。
她心里头有点儿犯嘀咕,所以就开口讲了:
我女儿要嫁人了,她都没跟我商量,自己就把字给签了!
碰到这位三十多年交情的老友,毛泽东直截了当地讲道:
他们俩都交了报告,我原本是打算点头的。不过,要是你有啥意见,这事儿还是得黄!
张文秋脑海中浮现出自己许下的那个“任其自在成长”的诺言,于是开口说道:
他们自个儿点头答应了,你那边也给了肯定,我这还能说啥不同意的呢!
毛泽东咧嘴一笑,说道:“我猜你八成会点头。要是你乐意,咱俩就成了亲家。就算你不乐意,咱们也还是亲家关系。只不过,你要是不乐意,咱就是老亲家了。要是你乐意了,那咱们就成了新亲家。这么说吧,不管老亲家还是新亲家,咱们这可是双重的亲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