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是国内知名的科学家,主要从事蛋白质结构的解析工作。颜宁及其团队在顶级期刊《Cell》《Nature》《Science》上发表了几十篇论文,绝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也没有这么恐怖的顶级期刊发文数量。2017年颜宁进入了中科院院士候选人名单,不过最终落选。
2017年颜宁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讲席教授职位,2019年颜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在中国落选院士,却被选为美国的外籍院士。这一连串的事件让颜宁话题一直不断。前不久颜宁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宣布自己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讲席教授职位,全职到深圳参与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创立及建设,并担任院长。这又是一阵热议。
颜宁能够成为话题人物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高颜值、发了一大堆CNS,这是流量密码。人红起来后就能引起争议,有很多人说颜宁以及她的导师施一公发一大堆CNS是在刷论文数量,他们不像是科学家,更像是学术工匠。因为施一公、颜宁解析蛋白质结构的工作离不开冷冻电镜,冷冻电镜的分辨率能够达到分子级别,同时还能够保持生物分子的自然状态。在冷冻电镜的帮助下普通的研究人员也能够解析出蛋白质结构。
201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冷冻电镜的发明者,而不是利用冷冻电镜解析蛋白质结构生产论文的研究人员。并且,根据诺贝尔奖的一贯风格可以断定,用冷冻电镜解析蛋白质结构的人永远不会得诺贝尔奖,最近很火的AI预测蛋白质结构倒是有可能在未来拿下诺贝尔奖。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不同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2017年颜宁落选中科院院士,或许院士增选的规则有不合理的地方,或许增选过程的水很深,但我个人依然认为颜宁落选是正常的事情。学术价值才是根本,学术价值并不是取决于论文数量。院士增选可以看流量,要看的是学术流量,而不是网红流量。
即使后来颜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也不能说明她不该落选中国的院士。增选规则是不一样的,中美两国科学院院士的增选规则差别甚至比科学院和工程院的规则差别还要大。有人根据规则分析过,颜宁能够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或许与施一公先她一步成为外籍院士有关。
如今颜宁要回国,要参与建设深圳医学科学院,并要在本世纪中叶使深圳医学科学院成为全球著名的医学研究机构。畅想是很美好的,现今利用颜宁的个人影响力吸纳人才参与医学科学院的建设也是很好的。这时候不自觉地会出现一个问题:颜宁要不要再次参评中科院院士?
成为美国的外籍院士不需要候选人填一堆表、跑一堆腿,只要有院士提名,并通过同行院士的评审,候选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躺着就可以成为美国的院士。当然美国的院士只是一项个人荣誉,并不能依靠这个头衔获取资源。
中国的院士就大不相同了。要成为院士,除了本人需要各种努力,很多用人单位会专门成立一个团队进行各种公关。成为院士后,个人以及用人单位能够获取的资源会大幅度增加。
颜宁还会心动吗?
屠呦呦数次落选院士,拿到大奖后屠呦呦就没再参评院士。饶毅落选院士后宣布永不参评院士。颜宁当初赴普林斯顿任教,有人说她是负气出走。如果真是那样,颜宁会不会也不再参评院士?
深圳方面会有自己的想法。成立医学科学院需要聚集人才,也需要聚集项目。美国的院士头衔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但未必会比本土的院士头衔好使。深圳将颜宁请来当医学科学院院长就有借她个人影响力聚集人才的想法,如果再有一个院士头衔岂不是锦上添花?
AI预测蛋白质结构会给结构生物学家带来很大的冲击,如果不及时参评院士也许以后连末班车都看不到了。
满腔热忱的来,心灰意冷的走,应反思留不住人才的原因。
无所谓。院士“头衔”而已。做出成绩比“头衔”重要的多。无冕之王多的是。
说句实在话,全球范围内,普林斯顿大学院士和中科院士谁的名气更高?
在美国下岗了又回国内来捞💰
怎么才能称上科学家?怎么样才算一个科学家?现在好像搞科研的都是科学家,这科学家也太不值钱了吧?
本土的院士好使[笑着哭],这是什么烂笑话,这里三个院士围着一个处长陪笑不知道吗??一会说别人学术不够,屠呦呦连诺奖都拿了还不够??一会说别人资格不够,那些烟草院士茅台院士倒是资格够了,论资排辈根本就不是真才实学,洗个毛线……[笑着哭]
你这是要施舍给一名很有成就的科学家么
她回不来,美国不会让她回来的。很多人不了解美国。
深圳运作给她拿院士
既然院士名头这么大,饶毅、颜宁教授都应该继续参评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