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万三千人,六百六十多挺机枪,这杂牌军的排场可真不小啊?
这支队伍不是中央军,也没装备德式武器,但火力却能和正规军相提并论,他们从哪弄来这么多武器装备的?
【杂牌军,哪来的底气?】
1938年那会儿,华中那边战事正式打响,有个以前都没咋听说过的部队突然冒了出来,就是第四十军。他们的头儿是庞炳勋,当军长。说起来,他们那队伍组织得真是一塌糊涂,说是杂牌军都有点给他们脸上贴金了。
但往下一瞅,可真让人惊讶,这个军下面管着39师呢,还有两个步兵旅,外加一个补充团。炮兵、工兵、辎重、通讯,这些营一个不落,就连骑兵大队都齐全。
军部手下有个特务营,人数配备得跟一个正规军似的,总共有士兵13000人,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正好达到了一个军的标准人数。
最让人惊讶的是那些武器数量:步枪足足有8000把,手枪也有900支,迫击炮整整60门,轻重机枪加起来竟然达到了660挺!
差不多每二十个人就能分到一挺,这火力强度,跟德械师有得一拼。
真的吗?这年头,就连正规的中央军都时常枪支弹药不足,一个不起眼的杂牌军怎么能有这么好的装备?
你说这是临时凑数的补给,中央哪会轻易放手;你又说这是地方军工的产物,可地方连几发子弹都紧巴巴的,拿不出来多少。
再说说那些装备,可不是一堆乱七八糟的废铁。有捷克的ZB26机枪,有德国造的毛瑟98K步枪,还有那个“歪把子”,再加上日本的三八大盖步枪和中国自己造的七九步枪。老古董和新玩意儿混在一块儿,还挺有意思。
这不就是老战友常说的那种“大乱炖”嘛?虽说名字听着像大杂烩,但里面的料可都是实打实的真货。
有人讲,庞炳勋之所以能起来,全靠关系硬,他确实是冯玉祥的手下,在以前的老西北军里待过,在黄河以北的地界上闯荡了好些年。但冯玉祥一倒台,他们这批人立马就成了没人理的边角料,谁还给他们提供资源啊?
在历史的洪流中,有这样一个人物,他经历了复杂的际遇。起初,中央并未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共产党内部也对他持保留态度。而日本人,先是因他的某些举动心生怨恨,但随后又试图拉拢他,利用亲日政府来镇压反日运动。然而,这些复杂的人际和政治博弈,最终却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他在多方势力间成了“三不管”的人物。
但他愣是在那艰难的环境里闯出了名堂,不光活得有滋有味,还把那一手烂牌整理得井井有条,最后居然能拎起一把660机枪,这到底是怎么搞定的?
【不打硬仗,全靠“捡漏”】
这事儿得说说中原那场大战。
那年,庞炳勋还在给冯玉祥将军打下手,当着第三十军的副头头。冯将军和蒋先生一开打,整个中原地区乱成了一锅粥。
当别人都在死命拼杀时,他瞅见形势不妙,就开始收缩防线,巧妙回避,最终领着整个队伍安然撤离战场,枪械弹药一样没少,火炮也全须全尾地带回来了。
这是他赚到的第一笔大钱,不是靠打拼抢来的,而是靠稳扎稳打守下来的。
之后情况有了转变,冯玉祥失势了,西北的那些军队,要么就是重新编排,要么就是解散掉。
庞炳勋被调到了河南,明面上是守着开封,其实是被暗地里看管起来了。这家伙挺机灵,表面上装得忠心耿耿,暗地里却一直没闲着,偷偷搞起了武装,修缮兵器,还努力跟地方上的人拉关系。
当大家都在忙着巴结上级的时候,庞炳勋却走了另一条路,他跑到战场上去收集那些被遗弃的物资。
哪个地方刚结束战斗,他马上就派人过去搜罗——敌人的抢不着,那就去捡友军丢下的;要是实在捡不到,那就直接花钱买。
最厉害的一次,是在新乡打仗那会儿,有个中央军的旅部被打得全军覆没,战场上遗留下大堆的枪炮,根本没人去捡。他的人提前去探好了路,等到夜里,就使劲儿地爬呀拖呀,愣是拉回了三辆大卡车的装备——有18挺重机枪,300多支步枪,还有满满当当的子弹箱,全给弄回来了。
没人敢去招惹他,更没人敢随便议论,他擅长交际,时不时给人递个好处,地方兵站的人对此也就半推半就地接受了。
还有一回,他是从川军那边“搞”来的装备。川军那边有炮但没子弹,他就用自己手上的小钢炮,跟人家换来了3挺机枪,还有整整5万发子弹。这操作,简直就是利用人情,啥成本没出就把好处捞到手了。
他实力大增的关键时刻,其实是在1938年还没正式投靠日本之前。那时候,他表面上还是国军的一员,但实际上却在玩两面手法,既不主动向日军低头,但也没拒绝和日军打交道。
日本兵清楚他控制着开封的要道,没对他动手,反倒是送了些武器给他,想跟他套近乎。
小口径的自动步枪、捷克产的轻机枪,还有一套通讯设备,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样都是热门货色。
这时候,庞炳勋手里已经攒了近一万杆枪、好几十门大炮,还有至少四百挺机枪囤着呢,可他偏偏就是不用。咋回事呢?他在等,等着局势再乱套点,等着人心再涣散点,等到两边都打疲力尽,动弹不得的时候,他好出来“选边站”。
但这人可不傻,真要打算投降,他也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往里冲。
他一边给国民政府发电报,让他们坚持守住,一边又悄悄邀请鬼子代表进城来商量事情。而且,他们谈判的地方都不在军部,而是选在了他家后院的小茶馆。就是坐在那里,一边悠闲地喝着茶,一边讨论起了投降的具体条款。
啥是双面人呢?说的就是这种人。
这时候,他手下的队伍已经乱成了一团麻——士兵们接收着三种不同的命令,搞不清眼下到底是跟着正规国军,还是那些伪军。
庞炳勋挺干脆,直接就说要搞个“救国和平军”。听起来挺正义的,其实就是些“不正规伪军”。不过,他们的装备可是提升了不少,一下子搞到了660挺机枪。
这些个家伙什儿,一部分是从敌人那儿缴来的,一部分是路上捡的,一部分是跟别人换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日本人自己送上门的,反正没有一样是上头中央发的。
这些武器被看得比人命还金贵,士兵牺牲了不当回事,但要是少了一件装备,那就得严查到底。
机枪阵地得垒沙袋、装防护网,还得专门安排个人管火力。一个班打光了,上级那儿先瞒着,可要是机枪没了,那负责人的位子可就坐不住了,得走人。
这条军队规矩,谁瞅见了都心里打鼓。结果呢,手下的士兵们,战场上勇猛不勇猛先不说,但保护起装备来,那可是比亲爹亲妈还上心。
【机枪开路,兵烂也能打仗】
武器再多,要是不上战场实战,那也白费,不少杂牌部队手里拿着枪,却不知道怎么用,又或者压根儿不舍得用。
庞炳勋这个人很特别,他胆子大,敢尝试,而且还真能用好。
他很懂农村那套,打起游击战来特别狠,一碰上就得吃亏。他带的人行动迅速,出手也毫不留情。
关键不在人有多强,而是装备给力。660挺机枪,可不是摆那儿吓人的,它们是用来在正面战场上进行火力压制的。一个连就能带上六挺ZB26,只要敌人一冒头,那就像泼水一样,直接扫射过去。
步兵先别冲,先用火力猛攻十分钟。打完后赶紧撤枪换位置,敌人还没搞清我们在哪儿,就被赶下了山头。
一般得花上一整天才能搞定的地方,他愣是俩小时就搞定了。这可不是因为他战术有多高明,纯粹就是火力太猛,直接碾压过去了。
他使用那几门迫击炮时毫无章法可言,只要枪声一响,他就立刻开炮,根本不管炮火会不会落到自己人的头上。
庞炳勋爱搞突然袭击,大半夜的带着一小队人马围住一个村子,拿机枪把路口给堵上,谁要跑就给谁来上一梭子,谁要躲就给谁来上一颗炸弹。
不过有次碰到了麻烦,那是在冀鲁豫边区的一个县城,他们分成三队进攻。他让骑兵大队从北门冲进去,可没想到,骑兵走到一半就陷进了泥地里,根本走不动。敌人呢,躲在民房里放黑枪,他的队伍就被困在那儿,往前不行,往后也不行。
换个一般将领,说不定早就撤退了,但他却怒了,直接命令调来一门大炮和十支重机枪,“把那一条街给我夷为平地。”
但也有出乎意料的时候,记得有那么一回,我们去攻打一个伪军的窝点。
按常理说,伪军和他那是一伙的,都是自己人,随便意思意思就行了。可没想到庞炳勋突然改变主意,下令要全力以赴地打,他自己还亲自上阵指挥呢。
后来有人好奇问他为啥这么做,他简单地说:“要是狗不去咬别的狗,那它们可就都要上桌当菜了。”
你以为他会跟伪军同流合污,但没想到他在关键时刻竟然对自家人下手。这可不是他突然良心发现,而是在算旧账呢。到了该表明立场的时候,他可是一点都不含糊,绝不手软。
他这场战斗打得很惨烈,几十挺机枪疯狂扫射,冲进去后一个不留,全都解决了。
仗打完后,得把机枪都擦得锃亮收起来,弹壳也得一个不落地回收。有挺重机枪,嗖嗖嗖地打出了3000发子弹,他立马让手下写份报告,详细说明白:这枪开了几回火,打了多长时间,还有到底是打的谁。
不是担心拿起枪来用,就是担心枪会不小心搞丢了。
【枪不是从天上掉的,是从人手里抠来的】
国民政府给他的军费很少,但他手下士兵却总是多出很多,这是咋回事呢?原来是他用军费去买枪了。只要一个士兵三个月不领月饷,攒下的钱就能买一把步枪。
他管的那些人,很多连面都没见过,名单上有名字,但其实早就作为劳工,在修路时累死了。
人没了就说是失踪了,把武器留下来,还继续算在军队装备里。人员冗余,但枪是真真切切握在手里的。
后来上头感觉不对劲,就派人来查人数,结果一查,一个连本来该有120人,但实际上在营地里连40个人都不到,可机枪却有整整12挺。巡视的官员写报告时说:“这支部队人员严重不足,但武器多得离奇。”
有人眼红他手握枪支,但他却苦恼不已。苦恼啥呢?子弹稀缺,机枪一堆,弹药供应不上。打仗时得盯着表盘算火力能撑多久,顶多就一分钟,超时了就得断火。
他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是从敌人那里弄来。
投降日本后,他首要做的并非扯块布宣告天下,而是摆了三天三夜的宴席,请日军管物资的军官喝酒,硬生生灌下了三百多瓶烈酒。
手里有了弹药,他胆子就壮了,敢真刀真枪地干。从1941年到1943年,他的弹药库几乎就没空过。别人整天嚷嚷“敌后物资匮乏”,他却能“一条街接一条街地用火力照亮”。
最后,他自己坦言道:“我可不是在战场上硬拼,我是在布置阵法,只要阵法布置得当,那胜利就已经有了一半的把握。”
战争让人变得无情,也让人看清现实。庞炳勋所拥有的那660挺机枪,并非什么传奇故事,而是在无数次的激烈战斗中,一点点积攒起来的武器装备。
这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白给的,而是他豁出性命、用尽人情、靠着心硬手黑,一点一滴挣来的。
这人究竟是个啥样的人物呢?要说他是英雄,那还真差点火候;要说他是败类,也不全对。
他脚踏两条船,两边讨好过日子,一边给中央军递书信,另一边又给日军递茶倒水,刚喊完“守护家园”,转头就说起了“以和平方式拯救国家”。
他确实勇于挥师,但所涉之战究竟为何?细细想来,他的诸多战役,不仅是为了展示给日本人看,更多时候,他是在为自己而战。
血已经淌了,命也没了,但那些流出去的血,可能并没流在该流的地方,丢掉的命,也不一定就值得。
你说他是强盗头子兼军阀?其实也不冤枉,像庞炳勋这样的人,就是历史上不光彩、实实在在存在的一页。
能打胜仗,可没明确立场;手里有枪有士兵,就是缺了那份理想;地盘能抢到手,却拢不住人心。
在那个混乱不堪的中国时代,讲规矩根本行不通,光靠拳头打架也不一定就能赢。要想在那乱世中立足,必须得动脑子、有胆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一堆死人堆里爬出来。但话说回来,那些靠脑子活下来的人,又有几个没突破过自己的底线呢?
这就是那些非正规军能生存下来的真实原因:不是说他们战斗力更强,而是因为他们更懂得如何生存,更擅长随机应变。
他这辈子,满脑子都是贪心、机灵、厚脸皮、还有那股子闯劲,外加手上那点儿没丢的老本行技能。
今天瞧瞧他,可能你心里头对他没啥好感,但你不得不服,他确实让660挺机枪轰鸣过一回,也实实在在让人印象深刻——啥叫做东拼西凑的军队,啥又是乱世里混饭吃的角色。
这不是说我们要宽恕或是赞美,历史的作用不是为了给任何人开脱,而是要告诫后来的人:谁要是敢玩火,最终都得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就算那个人,以前曾闹出过不小的动静,也一样难逃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