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园》:一篇童话,多种人生,原来这篇不只是给孩子看的

历史风云册吖 2024-12-24 11:26:33

许多年过去,巨人老了。他不能再跟孩子们一块儿玩了,只能坐在椅子上看孩子们玩各种游戏,同时也欣赏40着他自己的花园。

他说:“我有许多美丽的花,可孩子们却是最美丽的花。"

这句话来自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篇童话,你或许对他还有点印象,

它叫《巨人的花园》,来自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

这篇童话讲的是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

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

后来被一个男孩感动,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最终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

然而就是这篇课文让不少人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有人批评其三观不正、存在道德绑架,

认为它“最不适合出现在语文书上”。

但在国际童话史上,该故事却享有极高的声誉,备受赞誉,

还被改编成了歌曲、动画、舞蹈和短剧等多种形式。

那么,为什么一篇小学四年级的童话会有着如此两极化的评价?

而在这篇短短的故事当中,又藏着什么我们未曾解读出的秘密呢?

适合孩子的童话,还是成人寓言?

其实,我们小时候所学的《巨人的花园》版本并非原文的全部。

为了适应小学阶段的语文水平和教学需要,文章在标题、结尾和部分情节上都做了改动。

原著标题直译是 “自私的巨人”,课文则将落脚点放在花园上,改为《巨人的花园》。

细节上,一开始交代巨人背景信息的内容被去掉,一些带有隐喻性的句子也被拿掉。

故事结尾,将巨人的生命定格在他老去的时刻,而在原文中,巨人是躺在白色花瓣丛中渐渐死去。

这让很多人看了原版后更加迷惑,甚至有人猜测小男孩是否杀死了巨人。

从标题来看,短短三个字,王尔德就埋下了第一个艺术密码。

他是擅长悖论艺术的作家,经常用短小精湛的句子创造极富意味的语言效果。

他的童话也采用这样的命名逻辑,

比如 “快乐王子其实很悲伤”、“忠实的朋友一点也不忠诚”、“自私的巨人同理也并不自私”。

抓住这个关键点,我们可以进一步寻找他内容中的隐喻线索。

这则童话不只是少儿童话,还是一个宗教故事。

花园象征着伊甸园,12棵树对应着12门徒。

改变巨人的小男孩出场时,手脚上的钉痕昭示着他作为上帝的化身。

在原文末尾,巨人得到爱的救赎,生命唯美地落下帷幕。

但由于宗教因素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这部分内容在选入课文时被大量删减,导致改动后的故事似乎不那么流畅和缜密。

但是这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关于王尔德的童话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更强烈的争论,那就是他的童话到底适不适合给小孩读?

王尔德童话的争议

争议一:绝妙的比喻,还是难以理解的比喻?

在童话中,比喻是常见的艺术形式。

儿童时期,我们通常借助故事、人物或具体事物感受抽象概念。

如通过坏皇后知道邪恶,通过公主学习善良。

安徒生在《拇指姑娘》里形容 “轻” 的概念时说拇指姑娘轻得像天鹅的羽毛,这是比较直接的抽象比喻。

而王尔德不同,他的比喻是一种能调动视觉、听觉甚至情感的综合手法。

例如:

他用尽力气拉粗绳,直到拉的他两只胳膊上长长的血管暴起来,就像盘绕在一只青铜瓶上的蓝釉条纹;

黑色的海水越来越近,白色的泡沫像麻风病人似地呻吟,用他的泡沫白白爪来抓海岸;

夜莺唱歌给橡树听,她的声音好像银罐子里沸腾着的水声一样;

与儿童直接原始、未经雕琢的认知和想象相比,

王尔德的比喻需要一定的审美经验和生活经历才能感知到强烈情感和获得高度饱和的审美享受。

这引发了是否让小孩子提前接触王尔德的争议。

争议二:是快乐还是悲伤,是永恒还是死亡?

童话只是王尔德文学创作的“副业”,但他仅凭九篇童话就颠覆了世界童话的文学进程。

这九篇童话无一例外以悲剧结尾,涉及不同形式的死亡,

如为爱而死、背叛而死、救赎的死、重生的死。

对于追求唯美主义的王尔德来说,

死亡是生之美学必须囊括的议题。

正如俄国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所说:

人生在世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有死亡这件事,假如人间没有死,人生的意义也就消失了。

然而,死亡作为人类哲学的终极命题,对许多成人尚且难以接受,对于儿童来说是否为时过早?

《巨人的花园》选入课本时,结尾将死亡改为更加温和的变老。

这也引发了关于改与不改的讨论。

争议三:纯真还是真实?

王尔德打破了传统童话创作 “避免成人世界介入” 的潜规则。

在传统童话创作中,常用二元叙事框架,如好公主和坏皇后、丑小鸭与白天鹅,中间没有太多过渡地带。

而王尔德在《快乐王子》中,

人物有官僚做派的市议员、哭着要月亮的小孩子、明智的母亲、保守的老师等,

情节上引入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这种成人世界的介入被部分人认为干扰了儿童世界的纯真。

在儿童世界观中,通常没有成人社会的阶级差距与等级观念,他们认为所有事情都具有内在生命,会自然投射自己的情感与同情。

一旦接触成人世界的文化系统,就很难再感受到原始游戏精神带来的愉悦。

因此,有人不建议儿童阅读王尔德的故事。

这也是大家较大的一个争议。

王尔德童话的价值与思考

既然有这么多不读王尔德的理由,那为什么他的童话还依然保留在语文书里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先思考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

俄国作家什克洛夫斯基认为:

儿童文学的意义在于引导儿童走向诗性的世界,培养儿童的适应体验能力,从源头上反抗现实生活,为人生保留一块诗性的绿洲。

王尔德的童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感受到文学的美好。

其实,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是人的发现过程。

早期,社会生产能力有限,儿童被作为 “缩小的成人” 对待。

启蒙运动兴起后,人们发现了自己,也发现了儿童。

以安徒生为代表的童话范式确立,二元结构清晰简单、积极向善成为中心命题。

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童话不再仅仅解决儿童的问题,而是成为人从儿童视角寻找生命答案的途径。

王尔德凭借独特的人生经验和作为性少数群体的体察,极大地丰富了原本已走入二元僵化的童话体系。

在他的作品中,性别在艺术中趋于消解,如快乐王子拥有一些女性化特质,但并不违和,反而能让人获得至美至善的独特体验。

这种颠覆是仅从一两个词句、两三个故事中无法感受到的,也是王尔德为文学创作留下的永恒精神。

经过对王尔德童话的深入分析,我们对其是否最不适合出现在语文书上的课文或许有了新的看法。

王尔德的童话虽然存在争议,但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它既可以引导儿童走向诗性的世界,又能丰富儿童文学的内涵,促进儿童的思考与成长。

在讨论王尔德童话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的争议,而应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它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儿童文学的选择应该是多元化的。

既要考虑到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也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阅读体验,让他们在阅读中不断成长。

总之,王尔德的童话是一个复杂而富有魅力的文学作品,它的争议与价值并存。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理解它,让儿童在阅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思考生命的意义,共同成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