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第一个登上城楼的人,到底能拿多少奖励?

历史风云册吖 2024-12-24 11:19:53

最近,许多网络账号围绕“先登”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所谓 “先登”,是指古代战争中率先登上敌方城门楼子之人。

对于古代军事活动而言,立下此等战功者,按惯例会获相应赏赐,然而关于赏赐的具体数额,却存在不同说法。经查阅网络资料,发现存在赏银五千两以及一万两这两种记载。

此现象引发了进一步探究,思考究竟是哪个朝代具备如此雄厚的财力,可给出这般高额的赏赐。

李如松相关事件及影响

深入了解后,发现此事与李如松相关,李如松在抗倭援朝、与丰臣秀吉作战期间,在平壤城下所提出的悬赏额度。

李如松画像(源自网络)

李如松身为李成梁之子,在军事作战方面确有不凡能力,然其许下的悬赏额度,虽于史料中确有记载,且与网络所传情况相近,存在赏银五千两或一万两之说法,但最终均未予以兑现。

更为严重的是,李如松通过不正当手段,将本应属于率先登城的戚家军之功,暗中转予自身麾下将士,此行为直接引发了后续的蓟州兵变。

在这场兵变中,戚继光自南方带来的许多浙兵,不幸惨死于己方人员刀下。关于此次兵变造成的浙兵具体死亡人数,不同史料记载存在差异,朝廷公布的数据为一百六十余人,《两朝平壤录》记载达一千三百余人,而《朝鲜宣祖实录》所记载的数字则高达三千三百余人。

尽管各记载间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李如松此次未兑现悬赏继而引发兵变之后,戚家军便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值得关注的是,本是这样一桩令人惋惜的惨痛事件,却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被误用作证明古代 “先登” 即可获高额赏银的例证,此现象着实不妥。

细究之下,当时所提及的赏银数额,从合理性角度审视,存在明显问题。

以明代为例,彼时普通兵丁一年俸禄大致为十八两银子,即便参照记载中赏银数额较低的五千两来对比,那也相当于普通兵丁近三百年的俸禄。类比当下职场情形,对于基层员工而言,在未担任比如经理、副总等具备分红权益职位的情况下,必须立下极为重大的功绩,才有可能获得相当于三百年年薪的奖励。

况且明代后期面临严峻的财政状况,即便朝廷有意在军事行动中以高额赏银激励将士,也受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实现。

此外网络上此类错误信息易使大众产生误解,仿佛古代战争中但凡达成 “先登” 之举,便可获取上千两银子的赏赐。

但实际上,不同城池在规模、防御难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攀登高度仅为四五米的小县城城墙,与攻克比如元大都、平壤城这类规模宏大、防御坚固的城池,二者在难度层级上全然不可相提并论。

战士先登(源自网络)

鉴于此,有必要对古代战争中 “先登” 行为对应的赏赐标准予以梳理与阐释。

古代 “先登” 赏赐标准探讨

在此选取清代作为主要参考对象进行说明。

之所以选择清朝,原因在于唐宋时期相关情况颇为复杂,而明朝的货币体系在不同阶段有所变化,中前期主要使用宝钞,直至隆庆年间之后,民间才逐步普及使用银两,这使得相关统计工作面临诸多困难。

同时,明清两朝在时间上较为接近,其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与连贯性。

以清朝前期云梯攻城为例,其赏赐标准呈现出较为清晰的阶梯式设定。

具体而言,率先攻入府城者,可获赏银二百五十两;攻入州城者,赏银为二百两;攻入县城者,赏银一百五十两。而对于第二个攻入相应城池者,赏银标准依次递减,即攻入府城者赏银二百两,攻入州城者赏银一百五十两,攻入县城者赏银一百两。

依此类推,且攻城行动中攻入城池的前五名人员皆可获得相应赏赐。

古代登墙相关作品(源自网络)

由此可见,这样的赏赐标准充分考量了攻城难度的差异,具备科学合理性。

与之类似,在水战、海战中的登船作战场景下,同样设有相应的奖励标准。

例如,在登船作战时,登上一等船的首名人员,赏银一百两;登上二等船的首名人员,赏银八十两;登上三等船的首名人员,赏银六十两,该赏银数额依据船只规模大小进行差异化设定。

相应地,登上一等船的第二名人员赏银八十两,登上二等船的第二名人员赏银六十两,登上三等船的第二名人员赏银四十两,亦按照此逻辑依次递减。

当然,特殊历史时期与特定作战情境下会存在特殊对待情况,如康熙年间与台湾郑氏进行交锋时,赏银数额便出现数倍提升,彼时第一名越过船登上对方战船者,赏银可达五百两,第二名可获赏银三百两,第三名可获赏银二百两。

即便在此特殊情形下,其赏银数额与网络所传的五千两、一万两相比,仍存在颇为显著的差距。

事实上,回顾历朝历代,在以金钱作为赏赐手段时,所设定的赏银数额通常不会过高。

历朝历代赏赐特点及结论

这并非意味着朝廷在赏赐方面吝啬,而是鉴于当战功极为卓著时,单纯依靠赏银进行奖励,从激励的全面性与有效性角度考量,略显单薄。以明代为例,若将士在关键战役中成功 “先登”,或者多次把握 “先登” 战机,朝廷往往会授予都司、总兵官等武职作为奖励。

同样,在清代,如康熙年间与郑氏进行战斗时,除赏银之外,第一名越过船登上对方战船者,会获授参将职位任用,第二名获授游击职位任用,第三名获授都司职位任用。

并且在其他诸多战役中,对于那些率先登上敌方阵地、冲锋陷阵且战功卓著的将士,朝廷还会授予诸如 “巴图鲁” 之类的荣誉称号,甚至如鳌拜那般,可通过抬旗这一方式提升其全家及后代的身份地位。

显然上述这些非物质性奖励所带来的激励效果,相较于单纯的金钱赏赐,更为显著且持久。

总之不应过度聚焦于李如松那未曾兑现的高额赏银传闻,毕竟其本身仅是口头承诺而未实际履行。

即便从真实历史角度出发,对于那些在战场上表现卓越、屡次达成“先登” 壮举的杰出将士而言,相较于物质层面的赏银奖励,官职晋升、荣誉称号授予以及家族地位提升等非物质性激励因素,往往更具吸引力与价值。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