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上了!有人打电话:我可以预付1000元,然后去青岛逆行打人吗?

文史达观 2024-09-05 12:14:18

这几天,青岛“路虎女”逆行打人事件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

即便相关方一连发了好几次通告,好像仿似并不能平息人们心中的怒火,依然剑指“路虎女”。

关于“路虎女”打人事件,应该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文史君这里简单复述一下:

2024年8月28日,青岛崂山风景区,一名驾驶路虎车的女子王某。

因逆行插队不成,竟对向正常行驶的林某(一名退伍军人)进行辱骂并殴打,连扇十几个耳光致其口鼻流血。

最后相关方给出的判罚是:拘留10日,罚款1000元。

按照时间推算的话,从青岛公安首份情况通报发出,至今已有7天的时间,也就是说打人的路虎女司机,再有3天的时间就要放出来了。

但网友对此事的怒火,远没有结束,尤其是在前日青岛相关方发布第二次情况通报,针对此事做出详情通报后,仍让很多人感到不满。

网友的不满之处在于,最后没有认定路虎女的行为是“寻衅滋事”,也没有认定其“肇事逃逸”的罪责。

相关方还是坚持拘留10日,罚款1000元的处罚。

于是,就有网友在网上发声声讨,甚至有人直接打电话给相关方,带着挑衅的口吻询问道:

我明天开车去青岛,能否在路上逆行?如果打人了,是不是只罚1000元就可以了?

相关方的接线人在听到后,询问来电者的姓名,遭到了对方的拒绝。

除此之外,还有人在网上发表了名为《我想寻衅滋事》的讽刺诗,内容见下图:

通过网友的反馈不难看出,一方面是大家对“路虎女”的霸道行为难消火气,另一方面是对相关方未能公允之处事心生不满。

通过这件事,不免让我们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有了一定的思考:

1、法律应当是让坏人不敢犯错,不是让好人不敢还手

社会生活中,法律如同灯塔,本应是照亮正义的道路,为每一个行走在世间的人提供行为的准则与保护。

然而,曾几何时它却变了味道,让坏人更加肆无忌惮,让好人畏手畏脚不敢还手。

要知道,法律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规则集合,更是社会良知与道德底线的体现。

法律通过设定明确的界限,告诉人们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从而引导人们向善避恶。

对于坏人而言,法律的严厉制裁应当成为一种威慑力量,让他们在面对诱惑或邪念时,因惧怕法律的后果而收敛行为,不敢轻易触犯法律的红线。

与此同时,法律绝不应成为束缚好人手脚的枷锁。

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好人有权也有义务进行正当防卫,保护自己及他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应当为这种正义的反击提供充分的支持与保护,确保好人不会因为勇敢站出来维护正义而遭受不应有的惩罚或损失。

正如路虎女与被打的那位男子,要是广大的社会舆论和认知中,一直保持的是扬善惩恶姿态,当时被打的男子一定会还手,且还是“正当防卫”。

另外,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事件,如有的人出于好心帮扶或者救助了需要帮助的人,最后反过来被“需要帮助的人”反诬告了。

最后出于好心的帮助者,不仅没有得到赞扬,有时候还会造成心灵和财产的损失。

这样一来,到了最后,全社会也失去了关爱和温度,成了一个人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冰冷的世界。

2、公允,才是交给底层百姓最好的答卷

为何网友会对相关方的判罚结果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公众对于社会公允的深切期待。

在“路虎女”打人事件中,王某的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身体权利,更挑战了社会的公序良俗。

她逆行插队、辱骂殴打他人、肇事逃逸等一系列违法行为,无疑是对法律和社会规则的公然蔑视。

因此,公众期待的是,相关部门能够依据法律条款,对违法行为给予应有的惩罚,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其实,按照规定,给出的行政拘留10日、罚款1000元的处罚是合规的。但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并未能充分体现出法律对于此类恶劣行为的惩戒力度。

尤其是在对比类似事件时,公众更容易产生“处罚不一”、“有失公允”的质疑。

面对公众的质疑与不满,我们不禁要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允?

1、相关部门应当严格依法办事,确保每一起案件的处理都能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和公众的审视。

2、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对公正与公平理念的宣传和教育。

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公正与公平的重要性,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公正与公平的强大合力。

3、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公正与公平的实现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因此,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确保每一项法律条款都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社会公正的需要。

读者们,关于“青岛路虎女打人事件”,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0 阅读:10

文史达观

简介: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