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崩乐坏”想开来

吵闹实验课程 2024-05-07 19:59:38
孔子一句“礼崩乐坏”,看似平平淡淡,平淡到什么程度呢?——就像胡同口的李大爷一边吧嗒吧嗒抽着旱烟,一边盯着匆匆路过的身穿热裤露着雪白大长腿的妙龄女郎,一边向身边的人哑着嗓子感慨,“世风日下,世风日下啊……” 所谓礼崩乐坏,就是同样的意思——礼制崩溃,乐教毁坏。说白了,就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然而没想到,就是这么句“礼崩乐坏”,居然触及到了整个社会最核心的运行规则——毕竟,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礼乐”就是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也是统治阶层维护自身权力的基座——孔子等诸多后世圣贤并由此构建起一整套哲学体系,最终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在孔子眼里,世道真的不行了,他所关注的,或许不是那些充满诱惑的曼妙女子向他投怀送抱,而是从周朝所确立下来的“礼”制,已经分崩离析,社会秩序混乱,道德风尚败坏,老人家心痛啊…… 于是,“克己复礼”成为了重中之重,他想要恢复的“礼”,当然就是他所想象的美好世界,礼乐都井然有序,圣人的带领必不可少。于是,儒家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奉为圣人,前几位介乎神人之间,而最后的那三位,也就是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都是真实可考的周朝的开国先贤。 后世多少大思想家,也都秉持了这套意识形态的指引,比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选择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作为开篇,其实很值得研究,毕竟,作为这么洋洋洒洒的鸿篇巨制,它既不是某个上古的传说,也不是某位帝王的登基,而是这么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间点?其实,如果了解了儒家的机制,就会发现原因很简单——这一年,发生了一件“礼崩乐坏”的典型事件:韩赵魏三家联手灭了智,也就是所谓的“三家分晋”。今天很多历史学家,把这件事作为战国时代的开端,其意义不可谓不重大。 这些故事,现代人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大多数接触儒家思想的人,都会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认知,就是:“礼崩乐坏是战国时代的事情,已经发生两千多年了……”。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今天的社会早已经恢复了秩序”,隐隐中透露出某种对历史的优越感。 果然如此吗? 只要稍微观察一下身边,就会发现当然不是,其实,礼崩乐坏之所以具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恰恰是说明,它所描述的,不是一时的现象,而是某种可以穿越长久时空的趋势。 也就是说,整个社会一直在更加礼崩乐坏,礼乐秩序是一年不如一年! 不过,自然界可没有一直往下的下坡路,所以,一直礼崩乐坏显然是不科学的,但是,礼崩乐坏却这么有生命力,穿越千年依然影响着每个人,足以说明,在人的头脑想象中——也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秩序是逐渐在变坏的。 再进一步提炼,就会发现,这就是我们人性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无论科学再怎么进步、无论社会再怎么发展,我们永远都觉得,古代的才是最好的。 然而,这只是我们头脑中的想象罢了。 也不知道,究竟是文化影响了我们,还是我们影响了文化。
1 阅读:11

吵闹实验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