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宇宙的尽头是考编,那么考编上岸之后呢?
10月26日,郑州一女教师小吕留下一封遗书后便离世,年仅23岁,距离考编上岸不过才三个月。
此事一出,顿时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
很多人不能理解,在大好年纪就已经早早端上了“铁饭碗”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可传说中的“铁饭碗”真的像外人口中说的那般好吗?
01
这位郑州女教师在轻生前,在手机上留了一封遗书,声称自己当老师很想教书育人,可是学校的各种与教育无光的活动,让自己感觉进了牢笼,每天都是在提着一口气工作。
在遗书中,她问出了大部分教师的心里话:
什么时候教师才能只做教书育人的工作?
不幸福的教师怎么能教出积极乐观的孩子?
最后,留下了一句无比凄凉的话:
“如果没有死透,也别救了,就把器官捐了吧。”
不过是20岁出头,就已经有死的绝望,最后离世前还不忘存留点善良留给人间。
这让人不禁想,这么善良的女孩生前到底遇到了什么才会这么绝望?
女孩死后,众人眼光汇聚在学校,本以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学校能担起责任,未曾想对于此事,学校拒不认责,甚至拒绝家属查看监控。目前已经有相关部门已经进入调查,相信不久后就会有结果。
不过,根据媒体所透露的一些碎片信息,也能从些蛛丝马迹中拼凑事情真相。
据当事人姐姐说,妹妹生前是在河南省实验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今年8月份才开始工作,并不知道这3个月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姐姐无法接受,妹妹生前是多么乐观开朗的的一个人,还约好一起买车,一起旅行,对未来还有很多很多的规划,然而,没想到她工作仅仅三个月就突然跳楼身亡。
而罪魁祸首则是,各种无关教育的额外工作,写报告,心得,整理材料……。
外行人知道的只有寒假暑假,却不知道老师要经常加班到凌晨,周末几乎没有时间休息;
外行人看得到的只有在讲台上轻松讲课的老师,却没看到因为学生各种小事,老师都能被叫到办公室受批评。
局外的人不理解,各种繁杂的工作像一根根藤曼一样,将女孩缠得越来越紧,直至她透不过气来,选择了轻生这条路来结束痛苦。
考入编制,以为人生从此无忧,没想到今后人生的风雨,都是这个所谓的编制带来的。
02
作家刘娜曾分享过她在编制内的工作过。
在她刚进入职场时,也曾和很多女孩一样,以为考上编制,就能在这里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可是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却很骨感。
她热爱文字,她对工作最大的渴求不过是能我手写我心。
可是,当她呆久了发现,呆在单位越久,离自己能“我手写我心”的愿望越来越远。
因为,她患上了非常严重的“非业务厌恶症”。
她的意思是很多单位或员工,用大量时间不是用来搞业务,而是用来搞非业务性事物。
而这些非业务性事情,除了消耗自身能量,对自己的成长和身心没有任何好处。
她编制里的报社上班面临最大的困境不是,稿子多难写,而是业务多难搞。
首先,她作为一名记者要拉广告。
作为传统媒体,收入断崖式下跌,报社没办法,为了能发员工工资,只能动员记者去拉广告。
而刘娜作为一名性格内敛的写作选手,很难拉下脸去搞这些。
还有记者订报纸。
对,她作为一个记者,不单单要拉广告还要拉人订报纸。
就像是销售类工作,没有拉到人订到应有的量,那就只能扣工资,或不给提成。
只有这些吗,当然不是,她还有开不完的会和写不完的材料……
就像老师不是只会教书,警擦不是只会抓人,医生不是只会拿手术刀救死扶伤……
因为体制内的人,本质工作只是表象,那些花大量时间去开这样会,做那样笔记,写那样心得才是工作的真正内核。
久而久之,这些繁杂的工作把她身上的“人气”给慢慢埋没,只留下一个只会动的机器。
她有点抑郁了,受不了,就了逃出来。
有人可能会说:“就你会矫情,其他和你一样工作,或工作比你更差的人,不是也能忍住呆在那里吗?”
这很有道理,可却不是真理。
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追求不一样,有人能未为了安全感继续呆着避风港,有人会为了不被束缚,想要挣脱出去,找到自己。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安迪和他狱友。
对生活所求不同,自然就无法相提并论。
03
很显然,作家刘娜和23岁女教师都是同一类人,都是不想被繁杂的工作条例给束缚,想要逃离,重启另一段人生。
只不过,作家刘娜逃出去,且现在也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年轻女教师却最终没能逃掉,葬身于古板的形式主义之中。
所以,生产队的驴不是驮东西累死的,而是被那些杂事给忙死的。
人也不是累死的,而是绝望而死的。
那种感觉就像是被溺于茫茫大海中,没人能救赎自己,自己在海里苦苦挣扎,却无济于事,最终没力气了只能任由海水将自己吞噬,毫无办法。
这无疑是场悲剧,可是悲剧的制造者是谁?是体制内的领导,还是自己给工作添加的那层滤镜?
不管是什么原因,只希望处于困境中的你,要么是逃出困境,要么就是在困境中苟活,不论哪种,只要自己接受就好。
只希望你不要因困境而心生绝望,因为工作可以再找,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最重要。
作者|鱼籽酱·赵财喵
用户10xxx04
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