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华为由于业务调整,把朱兴明和他的团队打包卖给外资巨头艾默生。
那年他36岁,升职加百万年薪,他完全可以过上所有人羡慕的生活。
可他偏要逆天改命,带着一群和他一样“不甘心”的老同事,租下一间办公室,开始从零起步创业。
20年后,这家公司成了市值1600亿的巨头——汇川技术。
这些年,他们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他能从零开始做到行业巨头?
2003年,朱兴明正式成立了汇川技术,那个时候,他已经从艾默生辞职,并带走了十几位前同事。
这是一个带着不服气出发的团队,几乎所有人都认同朱兴明的理念。
中国的工业自动化领域,不能永远被西门子、三菱这些外资品牌压制,本土公司一定有机会打破这种格局。
创业初期,没有资源,没有客户,没有名气。
一切从零开始,团队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一腔热血和团队里那些志同道合的“硬核技术男”。
最早的团队有18个人,几乎全是华为的前同事,他们对技术有着一种骨子里的热爱,同时又对市场需求非常敏感。
朱兴明明白,要在工业自动化这个被外资巨头牢牢把控的领域站稳脚跟,必须找到一个突破点。
他选中的第一个突破口,是电梯行业。
当时中国电梯行业的核心零部件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而国内厂商只能做组装工作。
朱兴明发现,这个行业有着巨大的痛点——安装调试过程非常复杂,客户迫切需要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经过无数次尝试,汇川推出了一款“一体化电梯控制器”,将多种功能集成到一个设备中,安装时间缩短了一半。
这款产品一经推出,就迅速获得市场认可,汇川也因此站稳了脚跟。
后来他们把这种模式复制到更多行业,从纺织到空压机,从轨道交通到工业自动化,逐步打开市场。
很多国内电梯厂商第一次发现,原来国产产品也可以这么好用。
从这一次成功开始,朱兴明找到了汇川的发展方向:从客户的痛点出发,用更好的产品、更低的成本撬动市场。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朱兴明能从零做起,把汇川一步步做成1600亿的巨头?
创业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2016年汇川开始全面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但这条赛道早期非常烧钱,直接导致公司业绩短期内出现下滑。
有人开始质疑这个决定是否正确,甚至有股东威胁要抛售股票。
但朱兴明顶住了所有压力,他坚信只有大行业才能造就大企业,而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十年的趋势。
几年后,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2023年,汇川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突破94亿元,同比增速超过80%,首次实现盈利。
这块业务如今已经成为公司的核心增长引擎。
汇川用20年的时间,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成长为市值超过1600亿的行业巨头,横跨通用自动化、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
这个过程中,朱兴明的坚持和战略眼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朱兴明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家庭,和大多数理工男一样,他性格内向、不擅言辞,但对技术充满热爱。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中南大学攻读电气自动化专业,并在毕业后顺利进入华为工作。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华为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初期,朱兴明也借此得到了快速成长的机会。
在华为的四年时间,他从一名普通研发工程师,逐渐成长为安圣电气的产品总监。
这段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行业最前沿的技术,也让他学到了许多关于团队管理和企业经营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他深受任正非“长期主义”理念的影响——只有战略性投入,才能真正改变格局。
但2001年的那场业务调整,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
当安圣电气被华为出售时,他得到了艾默生的高薪职位,但内心却充满了迷茫和不甘。
他意识到,外资企业虽然拥有雄厚的资本,但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有限,而他想做的,是一件真正能推动本土行业发展的事情。
于是他辞去了百万年薪的职位,毅然选择创业。
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同事,他在深圳租下了一间小办公室,开始了从零起步的征程。
汇川技术的成功,绝不是偶然。
朱兴明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管理哲学——企业家要有“偏执精神”。
他认为真正能推动企业前进的,是那些愿意在一个领域深耕到底的人。
他对“偏执狂”有自己的定义:对事要料事如神,对人要反从众,对物要精益求精,用他的话来说,这种人才能“捅破天、扎透地”。
汇川的成长也离不开战略眼光和持续创新,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后,朱兴明带领公司开始向全球拓展。
2023年,汇川在国际市场的营收占比已经接近6%,而且正在以“行业线出海”的方式,逐步将工业自动化产品推向全球。
同时公司还积极布局工业机器人、气动装置、CNC等新兴领域,计划形成新的增长引擎。
朱兴明的个人财富也随之水涨船高。
据公开资料显示,他个人持有公司大约15%的股份,身家已突破百亿元。
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低调,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
他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公司的管理和战略规划中,希望让汇川成为一家真正“离开创始人也能运转”的企业。
未来朱兴明的目标是将汇川打造为世界级企业。
他认为,中国制造业需要真正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品牌,而汇川正有机会成为这样的代表。
从一个被“卖掉”的人,到一个改变行业规则的人,朱兴明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做正确的事,才能迎来最好的结果。
界面新闻:被华为卖掉后,他干出一个“小华为”--2024-05-22
湖北长江商报:朱兴明学华为模式炼就2000亿工控“小华为” 汇川技术毛利率持续下降“绝对第一”仍需时日--2023-04-11
证券时报:汇川技术二十年突围之道:从变频器到智能制造的飞跃--2024-01-15
证券时报:加码海外拓展,工控界“小华为”火了,外资关注度排名第一!业绩翻倍增长的低估值股被盯上--2024-06-01
汇川技术营业收入
文/编辑:来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