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建国编辑:冯晓晖“
浔城故事”收录讲述九江生活见闻的散文、纪实类文章欢迎原创作者投稿,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文中的照片均由作者拍摄。
有着两千多年的浔阳古城,每条道路的名称,都映射出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灵魂。在浔阳城,知道“人民路”的市民较多,但知道“女儿街”的市民就不多了。实际“人民路”与“女儿街”是指同一条路,只是不同称呼而已。如今,在腾讯地图定位搜索只能找到“人民路”地名了。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女儿街是浔阳城内到庐山牯岭街的必经之路(那时还没有十里大道)。城里的人从南门口出发,经过甘棠湖、南门湖之中的小坝(又称李公堤)、女儿街、十里老街,然后达到莲花洞,再从莲花洞攀登莲牯山道,最终达到庐山牯岭街。
女儿街这条道路长约2000米,北起李公堤,南止长虹大道。它积淀了九江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这条街还有一段美丽而悲伤的爱情故事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安徽桐城有一姓陈的富家,家中有一聪明美貌的女儿。其父母将女儿许配给一富家公子,而女子心中早有意中人,是一位穷书生。女子约书生私奔,但书生生性懦弱,不敢答应。女子不依父母,便从家中逃出,一路乞讨到达九江女儿街一带,后留在此地,因女子长期相思书生积病而亡。几年后,穷书生读书有成,当上了七品芝麻官。穷书生心中始终装有这位女子,就踏上了寻找女子的漫漫之路。他来到九江女儿街此地,经打听才知道女子已归天,穷书生大哭不止,并重新将女子安葬。为了纪念这位刚烈的外来女子,当地人将此地称为“女儿街”。
文革期间,为了“破四旧、立四新”,九江政府将“女儿街”改名为“人民路”。
人民路记载着九江老城区,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和历史变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街道集驻竹编、木制品加工、弹棉花、打铁、补锅、磨刀等手工作坊,街道两旁还有豆制品、洋糖果、棉花糖、油糍、油条、烤红薯、煤油、桐油等售货店。2分钱能买一根油条,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能吃上一根油条,也是一种奢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布局,到了2000年,人民路逐渐形成了家具、家电二手市场。
2017年4月,九江市政府决定对人民路片区第一期旧城拆迁改造。 我是比较恋旧的人,对人民路有着特别的情感。国庆节期间我来到人民路,重启对女儿街的记忆。女儿街有很多小巷,其中绿豆湾巷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绿豆湾是女儿街最大的一条巷子。漫步在绿豆湾,让我追溯那儿时的记忆。 1967年九江港务局子弟学校搬迁到姚家洼新校区(现九江老电大),学校离绿豆湾只有100米。那时学校有两栋二层楼的红砖红瓦教学楼,一栋一层开水房、食堂等后勤保障房。学校旁边有水田与旱地,农民种植水稻和蔬菜等。每逢夏日雨过天晴,坐在教室能清楚听到青蛙的叫声。
读小学时正好是全国掀起文化大革命运动,小学、中学停课闹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间,基本不上文化课,只组织学习毛主席语录,特别是背诵《老三篇》。在校不上课时,大家就结伴翻越围墙,到学校外面嬉戏打闹。顺着田埂边跑边玩,不时伸手摘下未成熟的稻穗。延着田埂就到了一个巷子,这个巷子就是“绿豆湾”。我们顺着从绿豆湾坡下跑到坡上的女儿街,看看这个作坊,望望那个小店,快乐的度过一下午。
当时的绿豆湾巷子,基本是低矮破旧的砖木结构的房子,潮湿阴暗,霉味扑鼻。爬山虎爬上小院的围墙,繁茂的绿叶在风中摇曳,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感。绿豆湾的房子是一栋挨着一栋建,有的两栋之间的宽度只能一人走过。煤球的烟从老房子后面袅袅升起,在巷子里久久不能散去。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开始拆除平房,建起了楼房,基本是二层三层。斑驳的墙面,吱吱作响的木门,好似诉说巷子内的人们生活的艰辛与邻里之间的和谐。时光的年轮镌刻在老房子上,往事的记忆停留在巷子里,生活的变迁深藏在小院中……
路边的老房子,门窗透进了阳光,斑驳陆离地洒在房内,照亮了灰尘覆盖的家具,也照亮了老房子那饱经风霜的灵魂。路名的传说,老房的历史,可追溯可记忆。
2021年7月,九江市政府启动人民路片区第二期旧城改造。闲暇之时,我再次踏上了人民路这块土地上。发现人民路第一期的绿豆湾、一支巷、二支巷动迁基本完成,平整土地上的“瀚林国际花园”高楼耸立,碧桂园“金地·九棠”雏形初现,未来可期。
人民路片区靠近湖滨,周围交通路网发达,生活配套丰富。周边湖滨小学、晨光中学、九江市第一中学、九江市第二中学、九江市十一中等优质学府环绕。同时拥有甘棠湖、南门湖和甘棠公园、南湖公园的两湖两公园生活休闲配套,并靠近九江市图书馆、九江市中医医院;另外周边还有湖滨等多个成熟小区,人口密度大,商业配套齐全,是九江老城繁华地带。
我伫立在人民路上,静静地看着路边老房子被拆除,留下的断壁残垣,思绪万千……
这次第二期人民路旧城改造,拆除旧房只有一小片。当我走到人民路81号,看见沿坡而下的一窄小巷子,询问行人,才知道此巷可到达姚家洼。巷子长150米左右,出口在姚家洼宿舍1栋与2栋之间。我边走边看,边走边思,边走边拍。我来回穿梭在巷子里,想查看是否有记录此巷的名称,但在巷子墙上没有看到。让我惊讶的是,巷中里的房子也没有门牌号码。
我向住在巷子里的老者咨询,得知住在这个巷子里有70多户,他们住在巷子已有50多年。他们习惯将这“无名巷子”称为“煤球巷”,因为在上世纪70年代初,人民路南边有一个煤球厂,而姚家洼的居民要买煤球,就必须从这个巷子穿过,久而久之人们就将这个巷子叫“煤球巷”。
煤球巷最初,巷子宽达4米左右,但随着居住的人增多,住房不断扩建,占用了道路。现在巷子最宽不足2米,最窄不到1米,两人相遇只能侧着走过。有的房子建在巷子上面,来往的市民只能在房子下面穿过。
人民路的小巷幽深,把繁华喧闹隔开。安静的角落是他们心灵栖息的地方,他们守望自己的幸福,守望自己的希望!我站在人民路上,好似穿越时空,不由感叹时光飞逝,岁月无情。历经风雨沧桑,老房子沉淀了几代人的生活方式,记载了他们的笑声和快乐,记载了他们的烦恼和无奈,也记载了浔阳城半个世纪的变迁。
当我离开人民路时,回眸静思……斑驳的老房子将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住在这里的人们将带走家具,带走笑声,带走温馨,带走梦想,但带不走他们对人民路的记忆。关于人民路的作坊小店、大街小巷,青砖红瓦、小院老房,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张家长、李家短……这些记忆也只能停留在逝去的时光里。
陈建国 2024.12.1
【作者简介】
陈建国,原九江港务局职工,文学爱好者。
【编后记】
编者也住在人民路,年头不长,对这一片区的情况没作者那么熟悉。如今的人民路,虽然有一片片新楼盘拔地而起,但其余部分可以说是九江城区内最破旧老城区了。一条人民路上,集中着全九江可再利用的等级较高的垃圾——这里都是卖二手家具和电器的,怎么说还都是垃圾。
什么时候能改造得干净体面些?估计很难。如果都成了高楼林立的楼盘,那就不再是女儿街了。女儿街在九江城区的地势最高,不应该修建“瀚林国际花园”这类32层建筑,这些高大而密集的楼房对城市天际线的破坏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