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澄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首发于“冯晓晖”“浔阳叙话”两个公众号,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上同步转载。欢迎投稿。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九江日报》,分三期连载。原名为《太乙诸贤—庐山最后的“隐士”》,因全文较长,故分三篇发布,并根据内容修改篇名。
本文为第一篇。
隐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道教徒崇尚清静无为,逍遥自由,所以基本上都是隐逸之士。佛教徒追求涅槃寂静,绝尘出世,六根清净才可以参悟佛法,遁隐山林就成了许多僧人的最好选择。儒家具有强烈的入世思想,治国安邦本是儒士永远的责任,然而基于正义的原则,“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所以每当社会混乱,正道不行时,就会促使儒士结茅为舍,“隐居以求其志”,此隐者不是懦夫,而是对“正道”的一种坚守、一种宣示。
庐山襟江带湖,重峦叠嶂,崖耸云逸,泉清壑幽,自古以隐逸之山而闻名。由于辛亥革命多是各省各县自行宣布独立,国内、省内、县内帮派林立,群龙无首,到了1920年代初,宣统退位,民国肇建已然十余年,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仍未等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气象,反而迎来一个群强肆掠,内外交患的混乱局面。正值盛年的古直先生对为之奋斗多年的民国政治倍感失望,在同乡好友侯过先生的极力推介下,1921年2月来到庐山开始隐居生活。
陈三立给古直手札
此时的庐山,已经不是中国传统的庐山,英国人李德立开辟牯岭度假,带来了西方文化。古直的退隐,也不是陶渊明式的躬耕南亩,他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参加革命以来也不置产业,为避免陶渊明“瓶无储粟”的窘境,他带来了广东的商业文化,邀朋友集资入股,成立“万寿林业公司”,自任“董事长”,买山垦田,植树造林。后来参与的人逐渐增加,资金充裕,高峰期合计有竹林区(因独马楼多竹)、贤山区(阮家棚后)、万杉区(因万寿寺多杉)、白鹤区(白鹤涧至欢喜亭)、含鄱区(欢喜亭至含鄱口)、太乙区(即太乙村)等六大林区。成家畈村民至今还说,周边的山林、农田,当年几乎都被广东人买下了,可见兴极一时。
1922年夏,古直与侯过等发现太乙峰倚天耸立,左侍汉阳,右挟五老,气势雄伟,峰下有地稍平,坐倚千山巨障,俯瞰鄱湖太空,风景极佳,决定在此开辟新村。此时张励也接踵而至,成为太乙村的主要设计者和建设者。他们诛茅斩棘,陆续建成的公共设施有蓄水池、球场、图书馆、俱乐部、游泳池、事务所、岁寒阁、水榭、亭台等等。个人出资入股,就可以得到一块土地自建房屋成为“村民”。
“食米按口供给,出自公田,薪炭取之于山,水则架竹引泉,终年不竭;菜畦瓜棚,家家可见;村人守望相助,疾病扶持,缓急可通,往还无间。”(闵孝吉语)康有为1926年7月游庐山时曾应邀到太乙村做客,他感叹说:“太乙峰头太乙村,七人筑室各柴门。”当时的太乙村宛如一幅高山桃源画卷,名声大震,几乎要与牯岭并驾齐名。
据侯过、古直、蔡廷锴等人回忆,“葛陶斋”同仁有邓铿、张励、严重、翁桂清、吴奇伟、丘哲、马时辉、王振威、熊素村、曾蹇、李倬、丘左虞等,早期人员多为同盟会成员,严重、吴奇伟、蔡廷锴等则是后来由于某种机缘加入的。从这份名单来看,该“公司”可以说是“群星璀璨”了。
邓铿原名邓仲元,孙中山主要军事助手之一,1922年遇刺身亡,后被孙中山追赠为陆军上将。
侯过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曾任日本广东同盟会支部长,归国后历任湖北农务局长、广东森林局长、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广东文史馆馆长等职,是我国现代林学的开拓者,也是著名书法家和诗人。
侯过咏庐山诗
丘哲是农工党和民盟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著名的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广东省副省长等职。
蔡廷锴是十九路军军长,因指挥“一二八淞沪抗战”一战成名,后获授陆军上将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蔡廷锴自传》
吴奇伟也是抗日名将,曾率第九集团军在德安围歼日军第106师团,取得“万家岭大捷”,获授陆军中将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府委员。
张励(1892~1952)字翼之,号爱松,湖南浏阳籍,自幼随父生活于广东,1908考进广东陆军小学堂,1911年跟随邓铿参加革命,邓铿被刺后来到太乙峰下隐居。1926年应陈铭枢之邀再度出山,参与北伐,转战南北。由于张励博览群书,虽在军旅,手不释卷,同僚都担心他作为主官不善攻战,1929年广东白坭之战、1930年山东济南之战令其威名大震。后升任十九路军61师121旅少将旅长。1932年日寇犯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张励率部浴血奋战于庙行、江湾之间,以伤亡超过全员四分之一的代价苦战三十余日,“杀倭数千,俘其营长。”1933年张励参与“福建事变”,任“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军长,失败后赴欧洲游历考察。1937年张励进入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1940年起任张发奎的中将高参,1945年被张发奎任命为广州前进指挥所主任接受日寇投降。1946年张励参与成立民促,1948年加入民革,在配合华南解放的军事指导原则下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交通厅副厅长。1952年在北京逝世,葬八宝山。
张励(爱庐主人)书“金杯”石刻
曾蹇号晚归,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任同盟会本部总干事,1917年出任南雄县长,1923年春解官赴庐山,大约在1927年前后出任庐山管理局局长。1929年陈铭枢主政广东,曾晚归出任省民政厅长。
熊素村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在庐山期间曾与好友严重一起为著名民主人士李一平创办的“茭芦精舍学堂”义务教学,后任南华学院数学教授。
翁桂清字纫秋,1913年和朋友创办《琼岛日报》宣传共和,1917年曾任陈炯明粤军总司令部的政务处副处长,1921年任海丰县长,1926年再加入陈铭枢部队,后任十九路军驻粤办事处主任、汕头市长等职。
吴宗慈《庐山志》载1933年太乙村房主分别为曾晚归(即曾蹇)、熊素村、翁桂清、李蔚然、潘敬忱、古公愚(即古直)、邱继明、张爱松(即张励)、蔡廷锴、毛于忠、徐木生、许观明、杨德发、严重等13人。侯过等人的回忆与这份名单不完全一致,所谓的葛陶斋同仁应该指“公司”股东,在太乙村建屋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有人可能只是在成家畈居住,也有人可能并没有来庐山常住。
比如邓铿在1922年就已经被刺身亡,应该没有来过庐山;侯过虽然是最先的提倡者,却在1921年就辞去了江西的教职,以后辗转各地,不再在庐山常住;革命家丘哲在各地奔波,只是偶尔来太乙村做客;蔡廷锴的加盟更是偶然,1928年他在海南剿匪,于返程船上遇报复,躲在煤仓中侥幸逃脱,但身体受到严重伤害,远赴庐山疗养,在庐山偶识同乡李倬,在太乙村玩得高兴,便也出资“国币一千八百元”请李倬代建,戎马倥偬的蔡将军直到1931年5月才得机会参观自己的小屋,但“从无机会往住”。根据有限的资料,目前可知在太乙村居住时间比较长的人有古直、曾蹇、张励、熊素村、李倬、严重等。
1939年日寇攻打庐山,太乙村完全毁于战火。“鸟鸣而山斯寂,龙去则渊不灵。”笔者于2019年6月陪同古直之子古成业老先生访问太乙村,在黄益满先生带领下寻访故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搞旅游开发,旅游公司为吸引眼球,根据作家创意,在太乙村旧址“修复”、命名了“三柳巢”、“吴氏院”、“松庄”、“桂庄”等各种奇葩的别墅,并安排了蒋介石、陈诚、蔡廷锴、白崇禧、冯玉祥、阎锡山等将军“入住”,使太乙村原貌遭到严重改变。
作者与古直哲嗣古成业先生(左)在太乙村
我们仔细搜寻,荆棘丛中仍发现颓圮的石构遗迹多处,有古道纵横相通连。其中最高一处可以确定为曾蹇的“晚庵”,其嗣子之墓就在附近,墓碑由曾蹇撰文,严重书丹。有一处曾有林场职工居住,老人传说叫“熊村”,当为熊素村所居。在劳动宾馆石坝上发现一块碑石,黄益满说宾馆餐厅处原有房屋遗迹,房前有水池,碑石原在池边,石上还有过去山民磨刀的痕迹,建设宾馆时把水池平整了,有心人把这块碑石嵌进了石坝,碑上书“金杯”二字,落款为“爱庐主人”,古直记载张励(号爱松)所居为“爱庐”,所以此处应该就是张励故居。进村的位置有一处平地,其石材都被搬去建设旁边的交通宾馆了,山里老人说此处是“董事会”遗址。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息肩亭下有太乙村堡垒,保存基本完整,但它并非由太乙村所建。1930年由于“地方不靖、匪患严重”,庐山管理局向地方人士特别捐款,在全山险要关口大天池、土坝岭、月弓堑、太乙村及金竹坪等六处营造堡垒,此为其中之一。堡垒门右嵌石碑列“计划委员”刘一公等六人姓名,门左嵌石碑列“监工委员”文汝舟等五人姓名,十一人都是当时庐山各界名流,只有曾晚归一人是太乙村的代表,但不知为何,被作家方方全部安排住进了《英雄末路》中的太乙村。
今天,我和古成业老先生站在四周布满射击孔的堡垒上,面对漫山苍翠,俯瞰鄱湖波光,仍可以想见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
未完待续……
【读后记】
日前,编者在《九江日报》上发表了《九江文史 | 庐山太乙村的传奇与悲剧》。本篇黄澄老师的文章,对太乙村的建设过程进行了更详尽的考证。
编者和黄老师的观点并不相同,编者以为,太乙村的建立,只不过是一批政治上失意的广东人一时兴起的购地建房之举,热闹劲过去,也就散了。隐逸也是一时的,所有这些人,后来又都投入到滚滚红尘中,而且大多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