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0年代的朝鲜战场上,一位年仅17岁的中国女护士用她的大无畏精神创造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医疗奇迹。她就是王清珍,15岁随军入朝,在45师医政股收容所担任卫生员。在上甘岭战役中,面对一名腹部重伤的战士,常规导尿无效的紧急关头,她毅然用嘴吸导排出积液,挽救了战士的生命。这一令人震惊的壮举,让她获得了二等功的殊荣。如今84岁的王清珍在湖北孝感颐养天年,每当翻看那张扎着两条麻花辫的年轻照片,都会让她回想起那段惊心动魄的援朝岁月。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白衣天使,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
文章大纲:
一、从铁路家庭到援朝战场
王清珍的家庭背景
15岁随军入朝的决定
在45师医政股收容所的工作
二、生死一线的抉择

上甘岭战役中的紧急情况
发现重伤战士的危急状况
常规导尿方法失效
用嘴吸导的惊人之举
三、荣誉与质疑并存
事迹传遍朝鲜战场
遭受质疑与非议

秦基伟中将的证实
获得二等功勋章
四、平凡人生的不平凡
1958年光荣退役
在医疗器械厂和军医院的工作经历
安享晚年生活
对援朝岁月的深情回忆与人生感悟
援朝女护士王清珍:用嘴为伤兵排泄,被授二等功,84岁至今健在

1950年代的朝鲜战场上,一位年仅17岁的中国女护士用她的大无畏精神创造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医疗奇迹。她就是王清珍,15岁随军入朝,在45师医政股收容所担任卫生员。在上甘岭战役中,面对一名腹部重伤的战士,常规导尿无效的紧急关头,她毅然用嘴吸导排出积液,挽救了战士的生命。这一令人震惊的壮举,让她获得了二等功的殊荣。如今84岁的王清珍在湖北孝感颐养天年,每当翻看那张扎着两条麻花辫的年轻照片,都会让她回想起那段惊心动魄的援朝岁月。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白衣天使,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
铁路少女踏上援朝路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军以联合国军的名义介入战争,将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防威胁。
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启了抗美援朝的征程。在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中,有一支特殊的医疗队伍正在集结,这便是王清珍即将加入的军医系统。
王清珍出生在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从小就在铁轨旁长大。火车的轰鸣声伴随着她的童年,也让她对远方充满向往。
1950年末,年仅15岁的王清珍听说志愿军正在招募医护人员。当时的她,还是个扎着两条麻花辫的小姑娘,却已经下定决心要去前线救死扶伤。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医护人员极其短缺。王清珍通过了简单的培训,被分配到志愿军第45师医政股收容所。

穿上军装的那一刻,稚嫩的面庞上写满坚定。她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踏上了开往朝鲜战场的列车。
这支医疗队伍中,有经验丰富的老军医,也有像王清珍这样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他们要面对的是异常残酷的战场环境。
寒冷的朝鲜半岛,空袭警报此起彼伏。医疗队往往需要在防空洞里为伤员进行救治,物资匮乏,条件艰苦。
王清珍被安排在伤员收容站工作,负责清理伤口、换药、打针。在战争初期,她就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战役的伤员救治工作。
随着战事推进,医疗队不断前移。有时候,他们需要在枪林弹雨中转移伤员,将担架抬进防空洞里继续救治。
在45师医政股收容所,王清珍很快就从一名见习护士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战地卫生员。她总是把最危重的伤员安排在自己身边。
这段时期的历练,为王清珍日后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表现打下了坚实基础。战场就是她最好的课堂,伤员的生命就是她最大的责任。
危难时刻显身手救人性命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美军对阵地发动猛烈炮击,伤员数量激增。医疗所里的担架队不断往返于战场与防空洞之间,将一位位伤员送到王清珍他们手中。
这天,担架队抬来了一位腹部中弹的重伤员。子弹打穿了战士的腹部,造成了严重的内脏损伤,导致他无法正常排尿。
战士的腹部高度肿胀,面色发紫,情况十分危急。医生诊断后认为必须立即导尿,否则膀胱可能会破裂,危及生命。
王清珍立即准备了导尿管,开始为伤员进行导尿。但由于伤员腹部肿胀严重,导尿管无法正常插入。
多次尝试无果后,战士的情况越来越危险。此时防空洞外炮火连天,无法将伤员转移到更好的医疗设施。
王清珍看着战士痛苦的表情,当机立断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拿起一根较细的橡皮管,用嘴替战士吸导积液。

战士腹部的积液腥臭难闻,但王清珍毫不犹豫。一口接一口,她坚持不懈地进行着这项危险的救治工作。
经过反复尝试,终于听到液体流动的声音。积液开始顺着橡皮管流出,战士紧绷的腹部慢慢软了下来。
这个过程持续了将近半个小时,王清珍吸出了近两升尿液。伤员的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最危险的时刻终于过去了。
整个医疗所的人都被这个17岁姑娘的举动震惊了。在那个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战场环境下,她用最原始但最有效的方式救回了一条生命。
这次救治经历很快在部队传开,王清珍被誉为"最美白衣战士"。她的事迹被写入战地报告,成为激励全军的典型案例。
部队首长得知这一情况后,特地为王清珍记下二等功。这个来自铁路家庭的年轻护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军医的责任与担当。
在之后的战斗中,王清珍又多次用这种方式救治了膀胱积液的伤员。每当遇到常规导尿无效的情况,她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口吸导尿。
上甘岭战役持续了四十多天,王清珍和医疗所的同事们日以继夜地救治伤员。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他们挽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
战后统计显示,仅这场战役,王清珍就用口吸导尿的方式救治了十多位危重伤员。这些幸存的战士,都把她当作自己的再生父母。
这段经历,成为了王清珍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她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生命赞歌。
退伍归乡续芳华桃李满园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王清珍随部队撤回国内。因为表现突出,上级本打算留她在军医院继续服务。
但家中父母年迈,需要照顾,王清珍选择了退伍回乡。她带着在战场上积累的丰富医疗经验,回到了湖北孝感老家。
回乡后的王清珍很快就在当地卫生院找到了工作。那时的农村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很多村民生病都不懂得及时就医。
凭借着在战场上锻炼出来的医术,王清珍开始在乡村卫生院为村民们看病。她不分昼夜地奔波在乡间小路上,只要有村民需要,她就立即出诊。
在一次深夜出诊中,王清珍遇到了一位难产的孕妇。当时天下着大雨,通往医院的道路被冲毁,无法及时转院。
王清珍二话不说,带着简单的医疗器械,徒步走了十多里山路赶到孕妇家。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成功接生了一对双胞胎。
这样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很广,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王大夫"。她用行动证明了,军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
随着年龄增长,王清珍开始在当地卫生学校任教。她将自己在战场上的实战经验和医疗技能传授给年轻一代的医护人员。
课堂上,她经常给学生讲述战场救护的故事。那些惊心动魄的经历,让年轻的医护学生们深深体会到了医者仁心的真谛。
王清珍还特别注重实践教学,带领学生下乡义诊。她告诉学生们,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为病人负责的态度。
在她的教导下,一批批医护人才成长起来。这些学生后来分散在各个医疗岗位上,继续发扬着他们老师的精神。
退休后的王清珍并没有闲着,而是继续关注着医疗卫生事业。每当地方医院举办培训活动,都会邀请她去做专题讲座。
如今已是84岁高龄的王清珍,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她的家中挂着那张年轻时的照片,定格了她最美的年华。
每年清明节,当地医院的职工都会组织去看望这位功勋老人。他们带去慰问品,更多的是想听她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在王清珍的带动下,当地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将这种救死扶伤的精神代代相传,在平凡的岗位上续写着新的篇章。
这位曾经在战场上创造奇迹的女护士,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医者的担当。她的故事,永远铭刻在孝感这片土地上。
荣归故里享天伦颐养天年
2020年,湖北孝感市为王清珍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颁奖仪式。这位84岁的抗美援朝女护士获得了"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当地政府特意邀请了多位曾经被她救治过的老战士参加仪式。几位已年过八旬的老兵,专程从全国各地赶来看望这位"救命恩人"。
颁奖现场播放了一段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黑白画面中,年轻的王清珍穿着护士服,正在为伤员换药。
台下的观众中,坐着不少王清珍曾经的学生。他们中有的已经成为医院的主任,有的在乡村卫生所工作,都在医疗卫生战线上发光发热。
王清珍的两个儿子也来到了现场。他们都继承了母亲的白衣天使事业,在不同的医院工作。
这些年来,王清珍的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她的故事被写入教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在家人的陪伴下,王清珍的晚年生活过得十分充实。她经常应邀参加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给年轻人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
每逢重大节日,当地政府和医院的领导都会上门看望。他们带来慰问品,更多的是想向这位老前辈表达敬意。
王清珍的家中,一面墙上挂满了荣誉证书和奖章。其中最显眼的,就是那枚在上甘岭战役中获得的二等功奖章。
她的卧室里,还保存着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用过的医疗器械。这些布满岁月痕迹的物件,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每到春节,王清珍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贺卡和问候。那些曾经被她救治过的伤员,从未忘记这位恩人。
2023年,一部以王清珍为原型的电视剧开机拍摄。剧组特地邀请她担任顾问,确保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
当地政府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了"王清珍工作室"。这里不仅传承着她的医术,更传承着她的精神。
王清珍的孙辈中,已有三人选择了医学专业。家族的医疗传统正在代代相传,书写着新时代的篇章。
2024年初,王清珍获得了"时代楷模"称号。这是对她一生奉献精神的最高褒奖。
在接受采访时,84岁的王清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什么功劳都没有,就是做了一个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事。"这份朴实,正是她最宝贵的品质。
来自各地的医学院校经常组织学生来看望王清珍。她的故事,成为了医学生培养职业精神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