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抖音与b站,不经意间突然刷到一张年长而睿智的脸:这居然是我(我朋友)的大学教授!
△哔哩哔哩网站上搜索“教授”的结果
为了适应短视频碎片化的传播趋势,不少大学教授会开设自媒体账号,部分教授也因此收获了大批“网络学生”的喜爱。
然而,从讲台上“遥不可及”的教授,到屏幕那头玩转网梗的“教育怪人”,走进短视频的教授们是否遇到了全新的挑战?从幕后走到台前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伊妍在接受“庖丁解news”专访时表示,短视频生产逻辑下内容创作者的“即时制作”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模糊了公共表达与个人生活的界限。作为“公众人物”的教授们在回应期待的同时,也应思考如何把握好“说”与“不说”的度。
1
教授凭借短视频“出圈”
虽然知识分享类内容的出现已有多年,但分享主体是大学教授并不常见。
此前,从“英语狂人”俞敏洪,到“百家讲坛”中的于丹、易中天等人,电视和互联网时代培育了一系列有知名度的“网红老师”。
反观大学教授,在自媒体时代到来前,不少名师的名字只是口耳相传,学生们也只能通过现场听课来“一窥真容”。
而当下,私人化的“轻传播”已成为可能,凭借短视频“出圈”的教授不断涌现。
从讲述火山爆发的刘嘉麒教授,到探讨《沙丘》自然保护价值的刘福江教授、再到单纯分享“带学生日常”的张河清教授......
教授们利用空余时间运营自媒体,传播专业知识,推动了知识的大众化传播进程。
2
“网红教授”的背后是什么?
01
学知识 也可以碎片化
“一般意义上,把课程视频传到网上,可能是教授们进入公众视野的第一步。”张伊妍说,“例如,几年前,北大历史学院的阎步克老师录制了一系列课程并传到了网上,供大家学习分享。”
公众对于知识的需求在逐步增加,但受限于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能够近距离与高校老师学习的机会弥足珍贵。因此,对于想要考研等深造的同学来说,教授们的自媒体账号为他们开启了直通知识的大门。
然而,用户知识获取需求的改变也对教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人文社科为例,其知识往往是体系化、逻辑化,且具有辩证性的。而短视频时代的创作者同时还需兼顾内容的更新频率,这样产出的知识必定是经过简化的。再经过用户的多次传播,很容易造成误读。因此,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高效、明确地传递复杂知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同济大学吴於人教授正在拍摄科普实验视频
02
是教授 也是网上的朋友
除了知识获取形式的变化,“短视频出圈”也影响着教授们社会形象的塑造。
短视频生产逻辑下对于内容创作者“即时制作”的需求极大地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却也模糊了公私的界限。
作为“公众人物”的教授们,不免为了回应期待,暴露更多私人生活的一面。以戴建业教授为代表,其拍摄短视频的故事,在互联网上引发了有关知识分子“捞金”与文人风骨的讨论,也为其带来不小影响。
△戴教授在讲到苏轼《江城子》时因爱妻而落泪
因此,“网红教授”需要在“曝光”与“非曝光”、“教师”与“非教师”中找到平衡:作为公共形象的老师,亦师亦友、仁爱待人,应当被学生和社会尊重;而作为热爱生活的普通人,其对于生活的真实展露也应当同样为互联网所包容。
3
“网红教授”也应回归知识本位
“网红教授”在短视频出圈的同时不应忘记自身的定位与职责,需明确课堂与网络的知识需求差别,划清公与私的界限。
01
保证内容的质量与专业性
从知识传递的角度出发,创作知识类视频的老师不光要把知识本身讲清楚,更应当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思维方式”。
“罗翔讲刑法的时候,也会讲法律跟道德、传统之间的关系。这其实也是一种公众教育的过程。”张伊妍说。这样的讲授方式表达出教授看待世界的独特角度,凝结着该学科的知识精华。
02
促进内容呈现的大众化和通俗化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出发,教授们应当逐步适应互联网和自媒体的生产规律,创作更多回应人们期待的、大众化的知识类视频。
对于部分学术性强的知识内容,也应当进行通俗易懂地处理与阐释。
“以新闻传播学为例,可能有些人认为其是培养出镜记者、主持人的。至于传播学,大家就更不知道是什么。”张伊妍说。此时,科普类的视频就有助于解答公众的疑惑。
03
推动平台监督与公私界限划分
传统观念里,公众对于德高望重教授的印象是比较不苟言笑的,但实际上,他们在生活中有着不同的侧面——他们不仅是“老师”,在拥有复杂的社会身份同时也是独立的个体。
因此,在自媒体时代,只有更多的平台监督、宽容与谅解,才能营造文明的网络空间,形成更有益于知识传播的交流氛围。
来源 | 庖丁解news 作者 | 吕韦谦 尹珮瑶 值班编辑 | 王可最后,告诉大家一件事
新媒体文案怎么写才有看头?
辛苦拍摄的短视频为何没人点?
各平台账号涨粉越来越难?
策划方案怎么总是差点意思?
......
针对大家遇到的各种难题,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推出新媒体策划及运营、短视频制作及运营、舆情分析及风险处置等培训课程,去年开班13期,合作单位包括政府机构、媒体、企事业单位等,参训学员500余人,均满载而归。
今年,更多量身定制的培训课程陆续上线,欢迎前来新京报交流,一起进步。
独家课程 量身定制
提供融媒课程定制服务,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和预期的学习方向,量身打造专属课程。
“沉浸式”跟班学习
培训期间,跟班学员以现场观摩、全程参与、互动交流等方式“沉浸式”跟班学习。
重在实践 不搞空谈
根据培训学习内容,围绕重点工作策划宣传方案、拍摄作品,导师现场点评,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
开拓视野 开放交流
走进互联网大厂,实地参观拓展视野,与行业大咖在交流互动中吸取经验、促进提升。
More
点击查看部分培训实录
AIGC应用实操训练营:
没起标题,没起标题,没起标题
新媒体训练营(一期):
今天,他们来到新京报......
吉林省媒体培训班(二期):
吉林省16家媒体,来了
石家庄日报培训班:
凌晨四点还在剪片子,这也太“摇滚”了…… 石家庄怎样再摇滚一些,他们正在琢磨......北京发行集团培训班:
正在刷短视频的我,被灵魂拷问:“你多久没看书了?”
带货直播间,只来了看热闹的同事……合肥日报培训班:
十几年的资深摄影记者,发力做视频了河北省媒体培训班:
五个新媒体策划方案,齐了!
吉林省媒体培训班:
凌晨5点半,策划方案终于好了!
苏州市媒体培训班:
“刚刚,官方正式通报!”算不算标题党
余姚市干部媒介素养培训班:
新闻发言人,感觉回来了!
咨询详情,请添加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微信
标注姓名、单位、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