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后人现状,儿子个个显赫,女儿更了不起,五世孙是民族英雄

赢梯说事 2025-03-31 04:19:20

1839 年 6 月 3 日,广州虎门海滩上浓烟蔽日。

林则徐一声令下,237 万多斤鸦片被投入销烟池,这把火不仅烧醒了沉睡的中华,更点燃了一个家族跨越三个世纪的家国情怀。

他的儿子们个个显赫,女儿林普晴更是巾帼英雄,而五世孙凌青在新中国更是成为民族英雄。

虎父无犬子

林则徐不仅对自己要求严苛,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尽心尽力。

在他的书房里,挂着一幅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的自题对联。

林则徐定下 “三岁开蒙” 的规矩,要求所有孩子都得在三岁前熟背《三字经》《百家姓》,只要背错一个字,就要罚站炷香。

次子林聪彝十岁时,林则徐便让他跟着士兵练习骑马射箭,他认为 “文官也要有武魄”。

每月初一和十五,子女们要当着全家人的面汇报学习成果,成绩最差的那个,得抄写《海国图志》十遍。

在这样严格的教育下,子女们的人生各不精彩。

1838 年,24 岁的长子林汝舟进京赶考,一举拿下二甲第六名,而后来被誉为 “半个圣人” 的曾国藩,仅考了三甲第四十二名。

两人同时被选为庶吉士,成了同事。然而,与曾国藩的 “卷王” 人生不同,林汝舟选择了安稳之路,在翰林院做了一辈子编修。

据《清史稿》记载,他在任期间校勘古籍 300 余部,其中对《永乐大典》残卷的整理工作,被后世学者赞为 “功德无量”。

临终前,他握着弟弟林聪彝的手,满是遗憾地说:“父亲若在,必定嫌我不够拼搏。”

次子林聪彝的人生堪称硬核,1841 年,林则徐被贬新疆,17 岁的林聪彝毅然跟随父亲徒步万里。

他将沿途所见所闻写成《西行日记》,详细记录了沙漠中的绿洲分布、水源走向,甚至精确到 “某处沙地下三尺有暗河”。

后来左宗棠西征时,正是依据这份日记找到了水源,称其为 “救命指南”。

1862 年,左宗棠推荐林聪彝担任衢州知府。这位 “官二代” 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兴修水利,三个月内疏浚河道 127 条,平均每天修 1.4 条。

最令人钦佩的是,在福州水灾期间,他连续 72 小时泡在水里指挥救援,最终累倒在堤坝上,年仅 55 岁。

三女林普晴更是一位巾帼英雄,1861 年,太平军围攻广信城,丈夫沈葆桢在外筹粮。

林普晴站在城墙上,亲自给士兵分发米汤,大声喊道:“城破之日,我必饮刃自尽!”

为了鼓舞士气,她甚至把陪嫁的翡翠镯子、珍珠项链都熔化了,做成箭头。

据《广信府志》记载,当时她的裙摆被流弹击穿三处,鲜血浸透了里衣,但她死活不肯下火线。

援军赶到时,看到这位 “官太太” 正跪在地上给伤兵包扎。事后,左宗棠送她八个字:“巾帼英雄,不让须眉。”

四子林拱枢则从 “官 N 代” 成长为 “纪检干部”。

1875 年,林拱枢担任山西汾州知府。上任第一天,他就在衙门口贴出告示:“凡送礼者,先打二十大板!”

有个富商不信邪,抬着两箱黄金来敲门,结果被衙役当场按在地上打屁股。此事传开后,汾州官场风气大变,当年送礼的官员数量同比下降 90%。

林拱枢晚年在刑部任职,经他手平反的冤案多达 300 余起,被百姓称为 “林青天”。

他的办公桌上始终摆着父亲林则徐的画像,画像背面写着:“执法如山,方能问心无愧。”

林则徐用他的严规,为子女们铺就了一条充满挑战却又无比辉煌的道路。

他的子女们,在各自的领域里,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 “虎父无犬子”,也让林则徐的精神在家族中代代相传。

五世孙是民族英雄

林墨卿的曾祖父是林则徐的第三个儿子,他1923年出生于北京。

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17 岁的林墨卿正在福州英华书院读书。

当他在报纸上看到日军轰炸上海的照片时,这位林则徐的五世孙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改名 “凌青”。

“凌” 取 “凌空而去” 之意,暗喻与旧时代决裂;“青” 与 “卿” 同音,暗藏对祖先的追思。

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起,我不再是林家少爷,而是抗日战场上的一名小兵。”

1951 年,31 岁的凌青作为中方代表参加朝鲜停战谈判。板门店的谈判桌上,美方代表哈里逊趾高气扬地拍着桌子:“你们连飞机都没有,凭什么谈条件?”

凌青突然站起,西装口袋里的钢笔划破了桌布。

他指着窗外被美军炸毁的村庄,一字一顿地说:“林则徐禁烟时,你们的祖先还在向中国贩卖鸦片。今天,我们的小米加步枪照样能打败你们的飞机大炮。”

这句话让全场鸦雀无声,连翻译员都紧张得忘了翻页。据谈判记录显示,此后美方代表在涉及历史问题时,再也不敢轻易挑衅。

最终,凌青参与制定的《板门店停战协定》,被周总理称为 “新中国外交第一胜”。

1971 年 10 月 25 日,联合国大会以 76 票赞成通过中国恢复合法席位。

作为首任常驻代表,凌青在安理会首次发言时,特意穿着一件藏青色中山装 —— 那是他父亲林步随留下的遗物。

当苏联代表马立克污蔑中国 “在边境搞扩张” 时,凌青突然从公文包中抽出一张泛黄的地图,表示:“这是 1860 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时的原图!”

他用教鞭重重敲在海参崴的位置,“这里原本叫‘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是‘统治东方’,但在中国地图上,它永远是‘海参崴’!”

据在场记者回忆,苏联代表团成员的脸瞬间白了。会后,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这个身高不足 1 米 7 的外交官,比虎门炮台的大炮还厉害。”

2005 年,82 岁的凌青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突然掀起裤腿露出一道 15 厘米长的伤疤:“这是 1951 年美军飞机扫射留下的。”

他缓缓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是 1937 年全家徒步逃难时,母亲在路边教他背《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场景。

“当时母亲说,‘青’字不仅是思念,更是清白。” 老人的眼角泛起泪光。

去世前三个月,他将毕生积蓄 50 万元捐给福建林则徐纪念馆,附言只有八个字:“勿立碑,勿留名,传精神。”

2010 年 9 月 10 日,87岁的凌青在协和医院逝世,护士在他枕头下发现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五世孙凌青绝笔。”

从 1937 年改名到 2010 年逝世,凌青用 73 年时间诠释了什么是 “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在联合国的发言记录现存于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泛黄的纸页间,“林则徐” 三个字被红笔圈了又圈。

他的外交档案里,夹着一张 1951 年板门店谈判时的入场券,背面用铅笔写着:“勿忘虎门销烟,勿忘家国大义。”

这位被称为 “外交硬汉” 的老人,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在用行动证明:改名换姓可以,但流淌在血脉里的民族精神,永远不会改变。

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写:“我的名字是凌青,但我的灵魂,永远属于林则徐。”

参考信息:访凌青大使. 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0 阅读:14
赢梯说事

赢梯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