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浦东新区迎来开发开放35周年。
35年来,浦东凭借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成绩卓著,已然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标杆,吸引众多外资企业在此扎根、发展。
记者近日采访了多家外企高管,他们高度赞扬浦东在营商环境、政策开放等方面的成就,并分享了企业在浦东的发展经历与未来规划。
外资加码,中国市场成布局重点
近两年来,外资企业纷纷在上海加码投资,并将总部、研发中心等高能级产业环节向中国市场倾斜。尽管当下国际经贸格局给业务带来一定影响,但“危中育机”的局面正在形成,庞大的中国市场成为不少外资下一步的布局重点。
以路易达孚为例,2023年,该企业在浦东建立了全球研发中心,更早两年,其北亚区的投资型总部已落户浦东。作为全球性农产品、食品贸易与加工企业,全球研发中心的设立,让路易达孚具备利用尖端技术加速产品开发创新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目前研发中心拥有约20位科学家,未来计划扩大至100人左右。
路易达孚北亚区首席执行官兼北亚区谷物油籽平台总经理陈嘉渊表示,选择上海有诸多“必然理由”,“比如,上海自贸试验区提供了一系列帮助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开放政策,有力支持了我们核心贸易业务的发展”。
路易达孚集团北亚区首席执行官兼北亚区谷物油籽平台总经理 陈嘉渊
浦东新区还出台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业务发展若干规定》,其中第十三条明确提出了关于大宗商品贸易跨境套保的具体政策。“这是浦东新区推动金融开放创新的重要举措,为我们注入了‘强心剂’,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心,在浦东、在上海继续发展业务。”陈嘉渊说。
陈嘉渊进一步表示,“依托浦东的营商环境和科技创新、基础建设、人才储备等优势,路易达孚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定将走得更远,我们将继续携手本地合作伙伴和客户,共同满足中国市场对高质量农产品、食品的需求。”
至今已有105年历史的马勒集团是汽车行业全球领先的开发伙伴和零部件供应商,总部位于德国。
2004年,上海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搬至浦东新区,从此开启了“浦东速度”。“过去21年,公司在浦东发展迅猛,销售额从成立初期的2亿元到如今达到近40亿元。我们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生产和物流网络,陆续在全国成立了9家工厂及一个研发中心,并打造了一支拥有200多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研发团队。”马勒中国区总裁沈梁玉告诉记者。
马勒中国区总裁 沈梁玉
因为与浦东区产业战略定位的高匹配度,过去3年,这家外企共计投入4.7亿元人民币用于研发创新和生产线自动化升级。作为一家把研发融入DNA的企业,浦东对创新生态圈的优化,让马勒十分振奋。“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实现多方共赢的发展前景。正是在浦东有了稳定的发展和突出的成绩,让集团总部更加坚定了在浦东深耕的决心。”沈梁玉表示,截至去年,公司共获得授权专利222项,其中发明专利35项,为“本土智造”奠定坚实基础。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近日,随着一系列外资企业在上海浦东的新动作与战略布局浮出水面,外资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与深度投入愈发凸显,“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已成为众多外资企业的共识。
奥的斯于1984年正式在中国开展业务,40多年来,奥的斯见证和参与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00年,奥的斯在和平饭店安装了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台电梯。去年,奥的斯“超级电梯”全球首个项目落地浦东美术馆。如今,上海的奥的斯电梯数量已超过35万台,并服务众多标志性建筑。
“我们每天在全球运送超过24亿人次。奥的斯的业务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240多万台电梯和自动扶梯提供维保服务。”奥的斯中国区总裁罗小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梯和扶梯市场,我们在这里设有全球最大研发中心,中国区总部也在上海。上海和浦东政府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期待开展更紧密的合作。”
奥的斯中国区总裁 罗小莉
2024年,奥的斯位于上海的全球研发中心获得了上海市政府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认证。罗小莉说,“多年来,我们得到上海和浦东的大力支持,选择在上海设立奥的斯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中心。这些在上海开展的研发创新,不仅服务中国客户,也输送全球市场。”
今年3月底,奥的斯中国区总部正式搬至浦东前滩,这也是奥的斯再次深度融入上海城市发展的新里程。“我们以此为新起点,继续支持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电梯智能化升级。奥的斯多年来在浦东、在上海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浦东作为改革开放先锋的活力,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在此布局未来。”罗小莉说。
“我们整个集团公司约四成的销售来自中国。刚搬到浦东时,集团年订单额只有1亿元,到去年已经增长到了40多亿元,这充分说明集团在中国的投资得到了非常好的回报。”布克哈德压缩机(上海)有限公司亚太区服务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李思敏感慨道。
布克哈德压缩机(上海)有限公司亚太区服务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李思敏
拥有181年历史的布克哈德压缩机公司是一家瑞士企业,作为世界上最早生产往复式压缩机的厂家之一,于1991年首次进入中国。如今位于浦东的布克哈德压缩机(上海)有限公司在华业务已涵盖全方位的设备制造和服务提供,是布克哈德压缩机集团位于亚太区的总部,更是布克哈德压缩机全球贸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搬到浦东后,我们持续加速产业布局,增加科技人员储备,全面参与新产品项目的设计、研发,本土化战略让集团在全球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回顾布克哈德在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李思敏说,这都离不开浦东政府给予的关怀与各项政策支持。
优越营商环境,吸引外企扎根浦东
浦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吸引外资企业扎根的重要因素。
众多外企入驻浦东后,借助当地政策、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实现了快速发展。
巴斯夫自1994年在浦东投资运营以来,多次进行增资扩产。2012年,巴斯夫大中华区总部落户浦东,上海创新园同时投入使用。2015年和2019年,上海创新园先后完成两次扩建,如今已成为巴斯夫全球业务开展的枢纽之一。
“巴斯夫浦东基地从多年前的单一生产基地,如今已经转型为集研发、生产、市场与销售及职能部门于一体的综合基地。”巴斯夫副总裁、浦东基地总经理徐毅斌告诉记者,得益于与本地研发能力的整合,浦东基地将新工艺、新配方运用到新材料、新产品中,从而推动下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车、电子产业、消费品等,已经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基地。依托技术创新,助力客户的绿色转型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巴斯夫副总裁、浦东基地总经理 徐毅斌
4月14日,巴斯夫宣布投资5亿元人民币,用于巴斯夫Cellasto工厂在上海浦东的扩建,未来将提供先进的降噪、减振与舒适性解决方案,助力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该扩建项目计划于2027年建成投产。
“届时,总产能将提升近70%,将为中国的汽车行业,特别是电动汽车行业提供降噪和减震的汽车弹性体产品服务,这也是巴斯夫这一产品技术服务在中国的首个生产基地。”徐毅斌说。
“浦东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丰富的人才储备,以及持续扩大的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增强了我们继续深耕浦东的信心。”徐毅斌表示,这次增产投资,也是因为看好浦东的营商环境,顺应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需求。
上海产业基础雄厚、科创资源富集、区位优势明显,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也让布克哈德压缩机计划再次“下重注”。
“在压缩机领域,超高压压缩机被称为‘皇冠上的珍珠’。全球生产这类产品的制造商只有1—2家,在中国,此类高精端大型压缩机的生产还没有先例。目前,我们正计划在中国实现研发、生产制造。”李思敏透露,该规划预计在2—3年内推进实现,“目前正在选址过程中,还是希望能落在浦东公司附近”。
布克哈德集团坚定看好并深耕中国市场,未来还将持续扩大在华工厂产能,优化在华业务布局,推动更多高端产品在中国的本土研发制造。
“政府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解企业所需,不仅提供高效完善的企业配套服务,还积极打通政企沟通渠道,确保外资享受同等待遇。”陈嘉渊表示。
依托政策优势,外企实现快速发展
上海海拉电子是佛瑞亚海拉全球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丰富、自动化水平最高的电子工厂,也是其亚太区汽车电子研发中心之一。
上海海拉电子1995年落户浦东,30年来取得长足进步。目前拥有近1700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超500名,总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
“特别是近10年,我们的销售额和营业额翻了一番;生产、智能追溯、仓储自动化率大幅提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佛瑞亚海拉中国区电子事业部执行副总裁兼集团电子事业部董事会成员白彬毅表示,“基于浦东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在这里逐步扩大研发、生产和销售布局:2021年完成厂房二期的扩建,使产能实现了翻倍,更好地满足中国对电子解决方案日益增长的需求。”
佛瑞亚海拉中国区电子事业部执行副总裁兼集团电子事业部董事会成员 白彬毅
“浦东作为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地,凭借政策优势和开发开放的环境为上海海拉电子提供了政策、技术、人才和市场的全面支持,使我们能够紧密跟随中国汽车产业的电气化和智能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强在研发和生产上的投入与创新。”白彬毅表示,“我们90%的产品与电气化和智能网联相关,与政府政策支持的重点高度契合。”
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浦东发展的重要板块和产业,也为企业在智能出行领域的创新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基础和支持。“目前,我们每年将销售额的10%投入研发,还有我们的创新孵化平台也在浦东落户,投资领域涵盖智能网联、智能驾驶,实现了创新、资本和产业的深度融合。”白彬毅介绍。
作为富士胶片集团在中国地区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企业,同时也是上海首批获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之一,富士胶片(中国)自2001年成立以来便扎根浦东。起初,公司主要以影像产品销售为主,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业务已广泛覆盖医疗健康、生命科学、电子材料等多元领域,旗下事业部门超过15个,员工规模超过1100人。
在浦东新区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支持下,富士胶片(中国)于2019年设立了中国区域资金池,目前该资金池已几乎覆盖集团旗下所有在华企业。去年6月,公司成为陆家嘴金融城首批财资中心之一。
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财务部长、总经理室室长姚佳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企业跨境融资成本与汇率风险,更实现了集团资源的高效配置,为业务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强化了地区总部功能。”
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财务部长、总经理室室长 姚佳锋
“我们取得的发展得益于浦东新区优越的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姚佳锋直言,多年来,浦东新区积极致力于发展总部经济,首创了总部企业集成服务新模式。该模式整合了政府和社会资源,能够为总部企业提供集成式、精准化的服务。同时,针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政策需求和反馈,浦东新区相关部门会深入调研,认真倾听企业诉求,与企业共同谋划发展良策。这些叠加的制度优势和服务支持,为富士胶片(中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姚佳锋还告诉记者,过去的20多年,富士胶片(中国)在华业务领域不断拓展,业务模式也不断升级,“在浦东新区各方的大力协助下,我们通过进博会等重要平台,展现了富士胶片品牌的新面貌”。
本文照片均由潘洁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