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赖耶识
澶渊之盟的开始,是赵光义驾崩了,儿子赵恒继位。
赵恒在历史上的名声还是不错的,起码有一个咸平之治的作为。
赵恒即位后,稳定了局势,开始大力发展生产,耕地面积和粮食收成,都远远高于父亲赵光义在世时候。
一个能够让百姓吃上饭的皇帝,就已经可以称作好皇帝。
可是这些,都是在赵恒的即位之初。
此时北边的大辽,看见北宋发展的这么好,决定插上一脚。所以大辽萧太后带着二十万大军南下,这一次不是在边境骚扰,而是一路向南,准备向北宋的首都东京进发。
萧太后凭什么这么嚣张?
因为北宋的前两任皇帝赵匡胤和赵光义,虽然建立了宋朝,也收复了五代十国的势力,可是对于北方的契丹人始终无能为力。而中原门户的燕云十六州,也一直在契丹人手里。
赵光义在位期间,对大辽发动了两次北伐,可是都以失败而告终。赵光义的失败,导致北宋只剩下了防守的能力,没有出击的实力。
所以萧太后带着二十万大军溜溜达达进京。
战事最初,大辽一路打到了澶渊城下,眼看着开封就要到了,天降神兵出现了。
大臣寇准力排众议,说服了赵恒这个皇帝御驾亲征。
御驾亲征这个刺激,直接鼓舞了大军,第一次北宋对大辽的反击成功。此后北宋和大辽战事僵持,谁都拿不准对方究竟有什么底牌。
在这样的情况下,停战谈判是最好的办法。
北宋要燕云十六州,大辽不仅不还燕云十六州,还要追加十县的疆土。
就这样,在拉锯下,在不了解对方军事实力下,澶渊之盟由此而生。
澶渊之盟的第一步,就是北宋和大辽结成兄弟国,北宋成了大哥,但是萧太后是叔母。
也不知道,这是谁占了谁的便宜?总之对方都觉得自己赚大了。
第二步,双方停战,一起撤兵,各回各家。
第三步,北宋每年给大辽白银十万,绢布二十万,开放贸易。
看起来,北宋这个盟约有点憋屈,要拿出三十万。可是北宋当时有钱啊,这根本不是事,少打仗就能加倍赚回来。
所以在皇帝赵恒看来,自己得了大便宜,这是一次胜利的出兵。
虽然盟约上约定的是世代不出兵,可是也只是维持了百年的和平。但是眼下的赵恒可不这么觉得,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天大的事,超越了自己的祖先,所以去了泰山给自己进行了封禅大典。
而因为赵恒自我感觉太良好,泰山封禅到他后再没有了公信力。
可是在历史上,澶渊之盟是屈辱。明明在北宋有利的情况下,不仅没能让大辽俯首称臣,还每年多拿三十万喂养大辽的狼子野心。
可以说后来大辽的崛起,就是北宋对他的喂养。
最重要的,在宋朝终其百年,也没能将燕云十六州纳进汉人版图。
或许盟约的成功,只存在于赵恒一朝,可是却是后世的屈辱。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