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平原的春天,麦苗青翠欲滴,田埂上星星点点的黄色小花格外引人注目。
这就是播娘蒿,也叫“米米蒿”,一种在麦田里常见的野菜,如今却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
它不仅可以蒸食,还能榨油,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
播娘蒿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过去,它是农民眼中的杂草,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人们追捧的健康食品。
这种转变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也体现了传统食材的价值。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播娘蒿富含亚麻酸等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这使得播娘蒿的身价倍增,从田间杂草变成了餐桌上的珍馐。
这种不起眼的野菜有着丰富的食用方法。
最传统的吃法是蒸食。
将新鲜的播娘蒿焯水后,拌上面粉和花椒粉,蒸熟即可。
淋上一勺猪油,再加点蒜泥,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
村里王瘸子做的播娘蒿包子更是远近闻名。
老面发酵的包子皮暄软如云,包裹着播娘蒿、豆腐丁和虾皮的馅料,一口咬下去,满嘴留香。
除了蒸食和做包子,播娘蒿的种子还可以榨油。
芒种前后,播娘蒿的荚果成熟,里面的葶苈子就可以用来榨油了。
七旬的刘老汉至今仍保留着古法木榨榨油的手艺。
他说,这种用木榨榨出的油,用来煎豆腐最香。
过去,在饥荒年代,播娘蒿油是救命的东西。
如今,它成了人们追求健康和美味的选择。
李大夫是一位中医,他对播娘蒿的药用价值深有研究。
他经常提醒人们,虽然播娘蒿营养丰富,但也要适量食用。
他诊室里的《本草拾遗》记载,葶苈子性寒,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不适。
去年秋天,张屠户因为贪吃播娘蒿油拌面,咳喘了半个月。
我的童年记忆里,也充满了播娘蒿的味道。
十岁那年的清明节前,我跟着邻家的三奶奶去麦田里采摘播娘蒿。
三奶奶教我辨认播娘蒿:叶子像羽毛一样分成三裂,茎杆上长着银霜似的绒毛。
那天,我们采了满满一筐播娘蒿,回家后,母亲用它做了一顿美味的蒸菜。
播娘蒿也见证了乡村生活的变迁。
过去,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采摘播娘蒿来充饥。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播娘蒿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一些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看到了播娘蒿的商机,将晒干的葶苈子包装成“古法冷榨”的商品,销往各地。
清明节回乡祭祖时,我发现儿时采摘播娘蒿的田埂已经变成了水泥路,田里也用上了无人机喷洒除草剂。
只有沟渠边的野蒿还在顽强地生长着。
表叔家新开的民宿院子里,晾晒着精心挑选的播娘蒿嫩芽,玻璃罐里泡着葶苈子,标签上印着二维码,等待着远方的客人。
傍晚,我和三奶奶聊天,她从樟木箱底拿出一个粗陶罐,里面装着二十年前的蒿油,竟然还清亮如初。
三奶奶说:“如今超市里的油五花八门,到底不如这野地的味道正。”老人的眼里映着灶火,陶罐在掌心转出温润的光。
播娘蒿,这种生长在麦田里的野菜,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
从田间杂草到餐桌美味,从救命油到养生佳品,播娘蒿的价值在不断地被重新定义。
那么,在未来,播娘蒿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