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陷入改编争议

萌芽研究我最行 2024-03-21 07:46:52

张桂梅校长是我非常敬佩的榜样,最近的电影《我本是高山》我也有在关注,争议的声音很多,有人认为影片曲解了张桂梅精神内核,是一次非常失败的改编。因为我也还没来得及去看影片,所以无法对影片本身,以及那些差评发表自己的看法。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部好电影应该引发各种讨论,讨论越多,说明电影越能引发思考。

回归张校长和华坪女高本身,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些令人揪心的事实。

成为“小镇做题家”,是大山女孩唯一的出路。

早前就有热搜:华坪女高至今没有考上清北的学生。百万粉“大V”,质疑华坪女高“死记硬背、刷题”的教学方式,指责张桂梅培养的都是小镇做题家,根本不值一提。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其实,华坪女高的建立,是让那些本读不了书的大山女孩,能获得读书的机会,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张校长在接受采访时回应到,"这些孩子的基础太差了,只能刷题,我们没办法,只有这个办法。”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是啊,对于那些大山里的女孩来说,读书,是她们走出大山的唯一稻草。这样的一所学校,根本不是以“能考多少清北”来衡量其价值。

这些年来,张校长让2000多名大山女孩走出了大山,有人成为了医生,有人成为了警察,还有的如她一样,拿起了教书育人的粉笔。

张校长说“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

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纪录片《出路》中,一个叫马百娟的12岁女孩,每天步行几十公里走到山脚下的小学,梦想着长大后去北京上大学、打工,每个月挣1000元,给家里买面,她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

可四年后,16岁的她被父亲以6块钱嫁给了自己的表哥,半年后难产而死。一顿早餐钱,却决定了一个女孩的命运。这样的故事,无数次发生在遥远的大山。

如果不努力读书,只能在十五六岁的年纪就被迫成为母亲,一辈子待在大山。然后,她们的孩子又继续如此,一代代循环下去,直到命运被打破。

她们身上寄托的不光是自己的命运,更是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希望。

为此,张校长耗尽了青春,奋斗了一生。

所以,不论网络对电影的议论如何,张校长本就是高山。

作者萌芽,国家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0 阅读:0

萌芽研究我最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