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国艺术家“整活”!成都这场熊猫展把我看呆了

视野原野娱乐 2025-04-23 19:00:47

最近成都人的朋友圈彻底被“熊猫”刷屏了!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当天,北湖生态公园突然“冒”出个神秘的“熊猫宇宙”——全球首个以大熊猫文化为核心的国际创意联展“熊猫家园·全球共赏”正式开幕。

2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带着千余件“脑洞大开”的作品扎堆亮相,连机器人都来当“熊猫伙伴”,连联合国代表都忍不住点赞。

这到底是场怎样的神仙展览?

咱们今天就去现场“扒一扒”。

从“滚滚”到“宇宙”:一场颠覆想象的熊猫艺术盛宴

走进北湖生态公园的熊猫家园文创中心,第一脚就踩进了“熊猫窝”——千余只憨态可掬的纸质熊猫铺满地面,有趴卧的、打滚的、歪头看人的,像极了幼儿园小朋友的手工课现场。

但你绝对想不到,这些“纸片滚滚”是由艺术大师韩美林授权设计,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深圳“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联合打造的,每一只都在传递“守护生态”的共识。

再往里头走,更“离谱”的创意接二连三:国家一级美术师唐盆的《幻羽熊猫》,把和平鸽的翅膀“长”在了熊猫身上,白色羽毛微微张开,像在说“欢迎来到我的和平世界”;12米高的3D手绘壁画熊猫,对着手机扫一下AR,虚拟熊猫立刻“活”过来,在壁画里翻跟头、啃竹子,小朋友举着手机追着跑,家长在旁边笑成一团。

整个展览分“和美与共”“艺术创想”“潮流新生”三大板块,简直是熊猫的“变形记”:在“和美与共”展区,石膏质感的纸雕熊猫《素境·憩》像从竹林里“长”出来的,粗糙的肌理带着自然的温度;“艺术创想”区的《天府风韵—熊猫画卷》更绝,左边是青瓦白墙的古成都,右边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城,熊猫从竹林里慢悠悠“走”进CBD,活脱脱一部“熊猫版清明上河图”;最热闹的要数“潮流新生”,京剧脸谱的熊猫、穿三星堆铠甲的熊猫、AI陪伴玩具熊猫……连网友都调侃:“原来熊猫还能这么潮?我家的熊猫玩偶瞬间不香了!”

为什么是熊猫?一场全球参与的文化“双向奔赴”

这场展览最让人惊喜的,不是“好看”,而是“有来头”。

2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从俄罗斯到墨西哥,从法国到日本,为什么都抢着给熊猫“画肖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代表处代表夏泽瀚给出了答案:“大熊猫不仅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更是意义深远的文化象征。它承载着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也能让全世界看到爱与和平的力量。” 简单说,熊猫是个“全球通”——它圆滚滚的外表自带“治愈属性”,全世界的人看了都喜欢;它背后的生态保护故事,又是全人类共同的课题。

成都能“接住”这场盛会,更不是偶然。

作为“熊猫家园”,这里不仅有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更有多年积累的“熊猫文化底气”。

从2024年启动的“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开始,成都就在全球“收”创意:去年大赛吸引了7000多件作品,今年直接升级成国际联展,把“作品”变成“展品”,再变成未来的“商品”。

就像运营中心负责人说的:“我们要让全世界的创作者觉得,成都就是他们的‘熊猫灵感老家’。”

从“看展”到“变现”:熊猫文化的“钱景”有多广?

逛展时,有个细节特别戳人:展厅里轮播着大赛初评阶段的作品,哪怕没获奖,也能和国际大师的作品“同框”。

“参赛者来看展,一眼就能找到自己的作品,这是对创意最大的尊重。”运营中心负责人的话,让在场的创作者眼睛都亮了——原来“被看见”,就是最好的鼓励。

更实在的是“钱景”。

展览现场,已经有企业和大赛签了合作协议,未来这些创意作品可能变成盲盒、潮玩、家居用品,甚至是AI玩具。

比如现场展出的“雅乐团团”国宝熊猫盲盒,已经被好多年轻人“盯上”;还有能说中英双语的机器狗“熊猫伙伴”,说不定下次就能在商场里当“导购”。

网友“熊猫控阿琳”在小红书上写道:“以前觉得熊猫文创就是卖玩偶,现在才知道,原来熊猫还能当‘文化翻译官’——把中国的生态理念翻译成全球都懂的艺术语言,把外国的创意变成咱们的潮玩。这哪是看展?这是看熊猫文化‘开疆拓土’啊!”

结语:当熊猫“破圈”,我们看到了什么?

从4月22日开展到6月5日世界环境日结束,这场“熊猫宇宙”每天都在刷新人们对熊猫的认知:它不再是“只会吃竹子的萌物”,而是连接艺术、科技、生态的“超级IP”;它也不再是“中国的熊猫”,而是“世界的熊猫”——20多国艺术家的创意里,有对和平的向往,有对自然的敬畏,更有文化交融的火花。

正如夏泽瀚说的:“美好的创意来自热爱,这份热爱可以延伸到对自然、对他人的爱。” 当我们在展厅里和虚拟熊猫互动时,当我们为“三星堆铠甲熊猫”惊叹时,其实都在参与一场无声的“全球对话”——用艺术传递善意,用创意守护地球。

下一次,当你再看到熊猫,可能不只是“好可爱”,而是会想:“原来它能装下这么大的世界。” 这,大概就是这场展览最动人的意义吧。

0 阅读:6
视野原野娱乐

视野原野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