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款指导价11.79万-13.19万的紧凑型插混SUV,长安UNI-Z PHEV最近三个月销量名列前5之内,表现不俗。这款车让我觉得有亮点的地方在于“一车双模”的实用设计——既能用插混满足高速动力需求,又能切增程模式降低市区能耗,这种灵活的动力形态在同级中并不多见。再加上它2795mm的轴距、125km纯电续航,以及全系标配的L2级辅助驾驶,基本覆盖了家用车用户对空间、经济性和安全性的核心诉求。而为了更好感受它的表现,近期我也去试驾体验了一番,下面聊聊感受。

后排舒适性如何?
先从座舱说起,这台车的内饰风格偏向简约实用,中控台和门板区域大面积用了软质材料包裹,触感比较细腻。试驾的这台车是双拼配色,座椅是一体式运动造型,不过实际坐感偏柔软,尤其是腰部和腿部的支撑比较到位。主副驾驶座椅都支持电动调节,还带通风和加热功能,对南方夏天和北方冬天来说挺实用。储物空间方面,全车有30多处储物格,比如扶手箱做了下沉设计,深度足够放女士手提包或者折叠伞,门板上的水杯槽也能轻松塞下大瓶装饮料。

重点说说后排,这台车的轴距是2795mm,车身长度4730mm,属于同级里比较能“偷空间”的类型。我身高176cm,前排调好驾驶位后,后排膝部到前排椅背有接近两拳的距离(官方数据是121mm),头部空间大概三指左右,溜背造型对高个子稍微有点影响,但整体来说不会觉得压抑。地台是纯平设计,中间乘客的脚可以自然放下,不会像很多油改电车型那样需要蜷缩。另外,后排座椅靠背支持28度调节,试驾时我调到最躺的角度,半瘫着坐了一小时,长途的疲劳感明显降低。座椅坐垫长度足够,对大腿承托到位,中间位置填充物略硬,但短途应急没问题。


细节上,后排配置了独立空调出风口和两个USB充电口,还有索尼音箱和全景天窗。试驾当天温度偏高,但空调降温速度很快,加上天窗遮阳帘的隔热效果不错,后排整体舒适性在15万内的插混SUV里算中上水准。后备厢常规容积638L,能同时塞下20、24、28寸三个行李箱,底部还有分层隔板,适合分装小件杂物。二排座椅放倒后能扩展到1425L,地台全平,搬运大件家具或者露营装备比较方便。

智能化表现如何?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无感上车”——这车搭载了FaceID 3.0人脸识别系统,站在车外就能解锁车门,踩下刹车启动车辆后,座椅和后视镜会自动调整到预设位置。我试了录入人脸信息的过程,整个过程大概10秒左右,录入后确实不用掏钥匙就能直接上车。系统最多支持5组人脸信息,全家人都能绑定个性化设置,比如我调了偏低的座椅位置,朋友试驾时换成他的账户,座椅立刻升到适合他的高度,这种“认人”的体验还挺有意思。

中控台这块14.6英寸的大屏是车机系统的核心,开机速度很快,试了下从黑屏到显示主界面大概3秒左右。操作逻辑比较直观,主界面分三块区域:左侧是快捷控制栏,中间是导航或多媒体窗口,右侧留给了车辆状态显示。语音助手响应速度不错,说“调低空调温度”或者“导航到最近的加油站”,基本都能秒回。最实用的是车外语音功能,长按方向盘语音键,就能用提前录好的话术对外喊话,比如在窄路会车时喊一句“您先过”,不用摇下车窗沟通。试后备厢的时候,我抱着纸箱腾不出手,直接喊“打开后备箱”,车尾门就缓缓升起来了。

智驾方面,全系标配的L2级辅助驾驶覆盖了日常高频场景。在绕城高速上试了自适应巡航,跟车距离四档可调,车道居中比较稳,没有频繁“画龙”。遇到大货车压线时,系统会轻微修正方向避让,但幅度不会让乘客觉得突兀。新手可能会喜欢的自动泊车功能,支持语音指令操作。在4S店旁边的侧方位车位试了试,说“帮我泊入车位”,车子就自己打方向入库,前后调整了两次,停得比我自己手动还标准。销售说这套APA 6.0系统能识别5米内的车位,窄车位也能停进去。

安全配置方面,这车的前碰撞预警会在仪表盘亮红光提醒,如果驾驶员没反应,系统会自动刹车。试驾时故意模拟了一次“走神”,离前车还有两米左右系统就介入刹停了,安全带还会提前收紧。另一个细节是盲区监测,打转向灯时如果侧后方有车,氛围灯会变成红色闪烁提醒,比单纯的提示音更直观。
双模切换体验
动力方面也是亮点,长安UNI-Z PHEV既能当插混车用,又能一键切换成增程模式,开起来确实有点门道。先说基础参数,UNI-Z PHEV搭载的是1.5L自然吸气发动机加双电机组成的混动系统,发动机最大功率72kW,电机总功率158kW,扭矩330N·m。官方给出的零百加速是7.4秒,这在紧凑型SUV里算是挺有劲的。实际开起来,起步时电机响应很快,轻踩油门就有明显的推背感。试驾时遇到一段上坡路段,深踩油门超车,动力储备完全够用,没有出现“光吼不走”的情况。

试驾当天先在市区用增程模式跑了一小时,全程发动机只负责发电,驱动完全交给电机。这时候的驾驶感受和纯电车几乎没区别,动力输出丝滑平顺,发动机噪音几乎察觉不到,等红灯时连方向盘都没震动。后来切换到插混模式跑高速,这时候发动机开始参与直驱,试了下时速120km/h巡航,发动机转速稳定在2000转左右,噪音控制得不错,车舱里正常聊天完全不受影响。官方数据显示馈电油耗5.15L/100km,试驾后表显馈电油耗6.1L,考虑到当天开了空调还载了三人,这个数据算合理。

能耗方面,18.4kWh的电池组支持CLTC工况125km纯电续航,快充30分钟能从30%充到80%。试了下纯电模式,满电状态下表显续航124km,实际跑了107km(包含高速和城市道路),续航达成率86%左右。对于日常通勤来说,一周充两次电基本够用。油箱容积51L,满油满电综合续航能到1200km,长途自驾游基本不用焦虑补能问题。

驾驶细节上,方向盘的三种助力模式差别明显,调到“稳重”模式后,转向手感偏沉,高速变道时车身更稳;“轻便”模式则特别适合停车挪库,一根手指就能搓动方向盘。动能回收有弱、中、强三档,即便调到最强档,拖拽感也不会让人晕车。刹车脚感线性,前半段主要是动能回收介入,深踩才会触发机械刹车,这种调校对新手很友好。

设计够不够吸引?
长安UNI-Z PHEV既保留了新能源车的科技感,又融入了一些传统燃油车的运动元素。作为一台紧凑型插混SUV,它的造型没有过于夸张的线条,但细节处理上挺有意思。先从车头说起,这台车的前脸采用了参数化飞翼无边界格栅,中网由6行56颗菱形单元组成,站在车头看过去有点像鳞片铺开的质感。这种设计在阳光下会随着角度变化产生明暗交替的效果,比起常见的封闭式前脸更有立体感。大灯组和格栅融为一体,边缘做了熏黑处理,远看像两条黑色眼线,让车头显得更精神。下包围的三段式设计挺实用,两侧的三角形导流槽不仅是装饰,实际能疏导气流。

侧面造型是典型的轿跑SUV风格,车顶从B柱开始微微下溜,但幅度控制得比较克制,不会像某些溜背车型那样牺牲后排头部空间。门把手没有采用隐藏式设计,保留了传统机械结构,这点我倒觉得挺方便,冬天结冰或者戴手套操作时不会打滑。试驾车装的是19寸多幅轮毂,辐条粗细适中,转动起来的光影效果和整车气质挺搭,不过大轮毂对滤震的影响需要实际试驾感受。

车尾的贯穿式尾灯是时下流行元素,灯带中间嵌着长安的LOGO,点亮后辨识度不错。比较有意思的是后包围的立体装饰板,黑色材质搭配银色饰条,远看像双边双出排气装饰,近看才发现是封闭设计。这种处理既保留了运动感,又符合新能源车的身份。

一些亮点
最后再谈谈一些亮点,战舰造型的氛围灯是中控台的隐藏亮点,夜间行驶时,氛围灯会随车速变化流动节奏,急加速时灯光闪烁频率加快,减速时渐变舒缓。这种动态联动没有喧宾夺主,但在隧道行驶时确实能增强驾驶沉浸感。充电口位置的人性化设计值得一提,快充口位于左后翼子板,慢充在右前翼子板,加油站充电时不用纠结停车方向。随车送的充电枪收纳包设计了防水隔层,实测雨天充电接口也没进水,这些小细节看得出工程团队的用户洞察。最后说说容易被忽略的A-ECMS算法,试驾时特意在盘山公路切换驾驶模式,系统能根据坡度自动调节动力输出,下坡时动能回收力度增强,连续弯道没有出现电动车常见的晕车感,这对容易晕车的乘客来说是个隐性福利。

总结
综合来看,长安UNI-Z PHEV的成功并非偶然,新蓝鲸双模动力解决了用户“要省油又要动力”的矛盾,FaceID 3.0和APA 6.0泊车系统提升了日常用车的便利性,而1200km综合续航和5.15L馈电油耗则直击续航焦虑痛点。这些务实的设计,加上当下的终端优惠,让它成为预算有限又追求均衡体验的家庭用户优选。销量数据背后是真实的市场认可,若你正考虑购置一台“没有明显短板”的插混SUV,不妨到店试驾,亲身体验这套双模动力切换的流畅度,以及后排121mm膝部空间带来的舒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