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妈以后,你是不是也曾自我怀疑过:
我是不是一个好妈妈?
我该怎样做,才算是个好妈妈呢?
我不能给孩子提供好的学校、好的成长环境,我为此感到很内疚。
我经常不确定我是否能满足孩子需求。
我认为在孩子身上发生的任何事情,我都对此负有责任。
当孩子哭得时候,我会感到生理不适。
当孩子需要我一直陪伴左右的时候,我经常感到不堪重负。
当我同时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时,我就会变得烦躁易怒。
……
有时周围的人会提出批评、给予反馈、给予劝诫,从孕妇变成妈妈,似乎谁都可以指手画脚来说上几句,却似乎谁也没有帮上一把 。
不要感到孤单,你不是一个人,你不是病,不是抑郁了,只是你可能属于一个特别的群体——你属于特别的15%至20%的一个群体。
电视剧《不够善良的我们》1“我好自责:我没能力教好我崽”,妈妈们吐露心声,经常让我心疼从备孕开始,我开始接触“妈妈”这个群体。后来开始从事母婴亲子教育方面的撰文工作,我认识了更多的妈妈。
很多要好的妈妈给我发过这样的简讯:
“我觉得我真的没能力教好我崽了!我好自责,我真的没能力,但是又没办法不带。”
“我这次表现不好,家委会都没进,在这个事情上我帮不上孩子,这段时间我挫败感很强。”
“因为我没法让孩子进好的学校、进好的班级,又没进家委会,而我家是女孩,她需要有人提供情绪家长,我帮不上她。她又很需要被看见,班主任无法满足她,我也解决不了。”
“有时候觉得孩子好可怜,生在我家,我这妈妈总是发脾气。”
我看到这些,真的好心痛,都是尽责的好妈妈,却总在自我怀疑:我要是再好点,我要是有能力,孩子肯定能生活得更好一些。
我之前只能劝解她们:“你要给自己洗脑多说一句话:你已经够好了!真的!”
我不知道她们有没有照做,我不知道她们的痛苦有没有减轻一点,因为我也曾这样自我否定和追求完美。
2不是你不够好,也不是抑郁症,只是你属于那特别的20%直到我看到一本书《当妈后,重新找回自己——敏感妈妈的情绪疗愈》。
当妈后,有没有重新找回自己,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两个小家伙的同时出现,是的,我家是双胞胎,一下多了两个娃。
我没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没法平衡家里照料孩子的老人生病的时间、与我们夫妻的工作加班时间,即使我可以做到——脚踝关节骨折、在家和我妈一起带两个要喂奶的孩子、因为没断奶而没用药、因为没人送我去医院换药而没打石膏,还得一边在家开电脑处理工作,但是我还是累了。
电视剧《三十而已》我辞去了干了10年的工作,我以为我只要白天安心陪两个孩子、晚上安心睡觉,就可以快乐的。但是还是不开心、不满足,这不是我要的。
直到我开始在键盘上敲字,开始与更多的妈妈交流,输出我看到的育儿理念,接收她们的情绪,并帮助她们走出自己的不开心。
我觉得此刻,我才真正找到了自己!
《当妈后,重新找我自己》是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作家布丽吉特.肖尔历时17年,从无数个案例中整理总结,构思创作的一本书。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那天,我刚参加完两个孩子的家长座谈会,老公悲催地在家边看孩子写作业边加班。大晚上,我看过老师家长会上的课件后,在课件背景下拍下了一张照片。其实背景有点讽刺:一年级优秀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
是“陪”孩子,还是“找回自己”,两者明明矛盾的事,做到统一,首先是我们要认识自己。
3高敏感妈妈与她的双胞胎孩子:一个高敏感,一个非高敏感研究表明,除去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大约有15%至20%的人属于高敏感人群。在他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以后,他们天生的敏感特质和几十年来被成功压制住的种种敏感表现,就可能通过烦躁、易怒、神经质等症状爆发出来。
孕妇是10个月的皇后,众星捧月;产妇在月子里也理所应当地被家人呵护着;但当孩子出生2个月、3个月或者1岁、2岁以后呢?
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大家的注意力不在妈妈身上,只在孩子身上啦!作为妈妈,如果你再抱怨或者你有哪里似乎不符合你得身份的作法,众人不再理解不再帮助不再包容你了。
而此刻,高敏感的妈妈就会更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旋涡,产后抑郁症其实是延续到孩子出生3岁以内都算的。高敏感妈妈更多是内向的妈妈,有70%的高敏感者属于性格内向的人群。她们因为与生俱来的敏感特质与她全新的社会角色融合在了一起,这种变化让人感到沉重、矛盾、缺乏安全感。
《当妈后,重新找回自己》里有个判断高敏感的四个标准,很不幸,我条条命中,毫无疑问,我是一位高敏感妈妈。
周末要外出游玩,如果预定9点出门,我一定会7点就起床,收拾好外出物品、自己洗漱完毕、用过早餐、准备好孩子的早餐和衣物。
老公一直无法理解,我也无法理解,哪怕不定闹钟,我也会提早醒来,而准备好这一切,看到需要出门的时间,一切是井然有序的,我才会安心。
因为我的舒适区很狭窄,细微的不合意会让我感到很不舒服,而且这种不舒服感会持续很久,同时,我对孩子不配合磨蹭起床、到点无法出门、老公又催促孩子的声音非常敏感,非常不喜欢。
早起2小时,可以避免这一切不适的发生,我就自然形成了这种习惯。
我家双胞胎哥哥是一位高敏感者,就是在我这种夸张的基础上,再加了一个等级:2岁时,他可以因为一件事哭上2个小时,出去溜了两圈,回家继续哭。弟弟恰恰相反,妥妥的非敏感的孩子,妈妈生气了他也看不出,依然对你嬉皮笑脸。
在书里,我找到了与这两种迥异类型的孩子相处的方法、4个准则识别敏感特质、5个要素应对敏感情绪、看见敏感妈妈的5种困境,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4个方面。
我们不是不好,我们只是有点特别,用这点特别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妈妈,你我都可以!
右右妈妈说当妈后,重新找回自己,谈何容易,但是我们学会接受自己,学会抱抱自己,给自己一次情绪疗愈,不要再自我怀疑“是不是我不好”。
高敏感者在人群中占比20%,那高敏感妈妈也同样不少。
不是要改变自己,而是找到自己与孩子的舒适区、舒适相处方式。这有点儿难,就让我们一起试试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