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幽州名士和他的世外桃源(上)

吕尘玄 2024-07-18 16:32:48

在后汉三国时期,天下名士灿若繁星,在战火连天的边塞幽州,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是名士更是奇士,他忧国忧民、义气千秋,但在《三国演义》中仅仅作为曹操征乌桓的向导出场,让后人对其了解甚少。他就是可谓当时人间清醒的田畴。

田畴,在后汉三国时期是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既能走进政治圈子,更能建立自己的理想国世外桃源。

田畴(公元169年-214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自幼好读书击剑,在当地的名声很大。《三国志·田畴传》记载“田畴虽年少,多称其奇。”(右北平郡原是大郡,东汉以后范围缩小,只剩下河北东北部,治所迁到土垠县,就是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东南,无终县即现今的河北玉田县)

作为汉末的名士,田畴并没有像诸葛亮、荀彧那样积极参与到群雄逐鹿之中,并成为后汉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纵横家;也没有仿效庞德公幽隐山林、不问世事、潜心治学,彻底成为山野之士。在短暂的四十六年的人生经历中,田畴虽然无心政治,却时刻关注时局的发展,偶露峥嵘,虽不求闻达于诸侯,但在历史上却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一、为明公一身是胆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幽州牧刘虞打算派遣使者到长安觐见汉献帝,以表达自己对东汉朝廷的忠诚,但由于当时路途遥远、盗匪横行,需要一位有胆有识而且又能随机应变的壮士来完成使命。刘虞的部下推荐了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田畴,刘虞便亲自向田畴发出了邀请。

《三国志·田畴传》记载: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四海俄然,莫有固志。身备宗室遗老,不得自同于众。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曰:“田畴虽年少,多称其奇。”畴时年二十二矣。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原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畴乃归,自选其家客与年少之勇壮慕从者二十骑俱往。虞自出祖而遣之。

得到刘虞的同意以后,田畴回到乡里,挑选门客等共二十多人共同赶赴长安。不过就连田畴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一来一去竟然花了三年多的时间。

田畴出发以后,历尽艰险,《三国志·田畴传》记载“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方,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一路艰辛,到达长安以后,献帝非常欣赏田畴的仁义,诏拜骑都尉,三公官府也是同时召用田畴。但是田畴都是坚决辞让,不肯接受。在得到朝廷回复刘虞的诏书后,田畴立即赶回幽州复命。但还没到达幽州,刘虞已经在同公孙瓒的冲突中被杀害。

对于公孙瓒,田畴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早在田畴前往长安之前,他就曾经提醒刘虞要提防公孙瓒。《三国志·田畴传》注引《先贤行状》记载:畴将行,引虞密与议。畴因说虞曰:“今帝主幼弱,奸臣擅命,表上须报,惧失事机。且公孙瓒阻兵安忍,不早图之,必有后悔。”虞不听。

听闻刘虞被杀,田畴悲愤之下,回到幽州后立刻去拜谒刘虞之墓,在墓前宣读朝廷回给刘虞的诏书,然后哭泣而去。公孙瓒得知消息后大怒,立即派人重金悬赏并抓住田畴,责问田畴为什么不把朝廷的诏书交给自己而是拿到了刘虞的墓前宣读。

田畴说:“汉室衰積,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於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且将军方举大事以求所欲,既灭无罪之君,又雏守义之臣,诚行此事,则燕、赵之士将皆蹈东海而死耳,岂忍有从将军者乎!”

田畴义正词严,让公孙瓒哑口无言,最后只能将田畴释放。公孙瓒还说了一句这样的话:“田畴义士,君弗能礼,而又囚之,恐失众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年轻的田畴在幽州的威望。

此时的田畴年仅二十五岁,他年轻有为,血气方刚,不畏强权,不怕死亡,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他满怀报国之志,故而有三年坎坷为一诺的壮举。刘虞治幽,政绩卓著,边塞安定,深受幽州士民爱戴,在田畴的心目中,刘虞是正义的象征,因此他对公孙瓒的暴行义愤填膺,冒险在其墓前哭泣,并在公孙瓒面前指责其劣行,体现出的是一种鲜明的正义之气。

田畴是个有思想善分析的聪明之人,从刘虞之死,从赴京之途的坎坷,已经对东汉末年混乱的形势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时候的他也有点心灰意冷,对政治失去了信心。但是,田畴仍然有着自己的理想,他是一位行动派,立即着手实施。

二、乱世理想国尤为可贵

田畴靠着自己的胆略和名望在公孙瓒手中侥幸逃过一劫后,回到了家乡。他没有消极避世,而是创造出了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国度,并且获得了初步成功。

《三国志·田畴传》记载: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谓其父老曰:“诸君不以畴不肖,远来相就。众成都邑,而莫相统一,恐非久安之道,原推择其贤长者以为之主。”皆曰:“善。”同金推畴。畴曰:“今来在此,非苟安而已,将图大事,复怨雪耻。窃恐未得其志,而轻薄之徒自相侵侮,偷快一时,无深计远虑。畴有愚计,原与诸君共施之,可乎?”皆曰:“可。”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余条。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班行其众,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北边翕然服其威信,乌丸、鲜卑并各遣译使致贡遗,畴悉抚纳,令不为寇。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受。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徐无山在今玉田县东北)

这段记载虽然比较冗长,但是却很能体现田畴的理想和行为。田畴年纪轻轻受众人拥戴,推为长主,足见其人品、能力、威望服众。按照史书的描述,田畴制订了明确的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条例。从田畴开始招集说的“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说明田畴事先就已经提出了一个政纲:把为刘虞报仇作为团结部属的口号。另外,从“北边翕然服其威信,乌丸、鲜卑并各遣译使致贡遗,畴悉抚纳,令不为寇”来分析,北人原本敬服刘虞,而继承刘虞遗志的田畴以其超然的威信令其“翕然服”,遣使交好纳贡,而田畴要的边疆安定,令不为寇。当然,此时田畴应该建立了自己的武装,有一定的威慑力。

这是田畴为实现自己理想的一次实践。古今读书人都对自己理想中的社会有个美好的憧憬,但大都仅仅止步于空谈之中,而像田畴这样付诸于行动者寥寥无几。从“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北边翕然服其威信”的效果来看,田畴的尝试是成功的。在当时政局混乱的局面下,田畴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一个“世外桃源”,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社会。这种作为不能认为是一种消极的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追求,它比庞德公之类的名士终日咆啸田间、不问世事,最后老死山林更加令后世思索和仿效。

这也给后世的读书人一个启示:如何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政局下去探索和实现自己的理想。著书立说固然可取,但是勇于实践进行探索则更加令人钦佩,如果仅仅止步于空谈之中,终将一事无成。

0 阅读:2

吕尘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